简介
“新批评”是20世纪西方影响最大的文学理论之一,也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西方文论之一。本书对“新批评”理论的研究是分析式的而不是描述式的,即不是以 “新批评”的几个代表人物为中心,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主要观点,功过得失等等;而是力图强化“新批评”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坚持从当前文学批评界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价值虚无主义和忽视文本细读——出发,关注“新批评”的批评理论中具有纠正时弊作用的相关论述,凸显其重视价值评判和文本细读的特点,试图通过对“新批评”的批评理论的重新审视,纠正以往对“新批评”的误解和当前文学批评中的偏向,从而为完善当前的文学批评和文学教学、为建设当代中国的文学理论,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资料和意见。 =============================================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新批评”之批评对象 一 艾略特:作品与传统 1.研究的出发点 2.作家和背景 3.作品与传统 二 瑞恰慈:文学经验 1.符号语言与情感语言 2.技巧意见与批评意见 三 兰色姆:肌质 1.文学本体论 2.构架一肌质 3.兰色姆的困境 四 布鲁克斯:有机整体 1.亚里斯多德式有机论——部分与整体 2.黑格尔式有机论——内容与形式 3.坡式有机论——艺术与现实 五 韦勒克: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 1.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 2.决定性结构与价值 第二章 “新批评”之批评标准 一 艾略特:外部权威 1.内心声音与外部权威 2.文学事实与文学传统 二 燕卜荪:朦胧 1.朦胧:诗之为诗的根本 2.朦胧的具体表现 3.燕卜荪的局限与启示 三 退特:张力 1.“张力”含义的变迁 2.张力:诗歌语言特征与文学批评标准 四 布鲁克斯:悖论与反讽 1.悖论 2.反讽 五 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意图谬见与感受谬见 1.意图谬见 2.感受谬见 六 韦勒克:透视主义 1.文学作品存在方式上的透视主义 2.文学作品品评上的透视主义 3.文学批评标准上的透视主义 第三章 “新批评”之批评方法 一 细读法 1.细读的缘起 2.细读的步骤 3.小说、戏剧的细读 二 从语义分析到词义分析 1.语义分析批评 2.词义分析批评 三 双重情节分析法 1.牧歌与双重情节 2.双重情节分析法的步骤 第四章 “新批评”在中国 一 “新批评”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1.零星的观念渗透 2.理论与创作的结合 3.大陆批判与港台勃兴 4.辉煌中的困惑 5.悄然淡出的遗憾 二 “新批评”在中国的话语变异 1.文学批评的对象: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 2.文学批评的标准:意图谬见与感受谬见 3.文学批评的方法:细读 第五章 “新批评”之借鉴意义 一 后现代语境与价值重建 1.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2.当代中国的后现代语境与价值重建 二 文化研究与文本细读 1.什么是文化研究 2.当代中国的文化研究与文本细读 结语“新批评”的启示与局限” 参考文献 后记
目录
目录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新批评”之批评对象
一 艾略特:作品与传统
1. 研究的出发点
2. 作家和背景
3. 作品与传统
二 瑞恰慈:文学经验
1. 符号语言与情感语言
2. 技巧意见与批评意见
三 兰色姆:肌质
1. 文学本体论
2. 构架—肌质
3. 兰色姆的困境
四 布鲁克斯:有机整体
1. 亚里斯多德式有机论——部分与整体
2. 黑格尔式有机论——内容与形式
3. 坡式有机论——艺术与现实
五 韦勒克: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
1. 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
2. 决定性结构与价值
第二章 “新批评”之批评标准
一 艾略特:外部权威
1. 内心声音与外部权威
2. 文学事实与文学传统
二 燕卜荪:朦胧
1. 朦胧:诗之为诗的根本
2. 朦胧的具体表现
3. 燕卜荪的局限与启示
三 退特:张力
1. “张力”含义的变迁
2. 张力:诗歌语言特征与文学批评标准
四 布鲁克斯:悖论与反讽
1. 悖论
2. 反讽
五 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意图谬见与感受谬见
1. 意图谬见
2. 感受谬见
六 韦勒克:透视主义
1. 文学作品存在方式上的透视主义
2. 文学作品品评上的透视主义
3. 文学批评标准上的透视主义
第三章 “新批评”之批评方法
一 细读法
1. 细读的缘起
2. 细读的步骤
3. 小说、戏剧的细读
二 从语义分析到词义分析
1. 语义分析批评
2. 词义分析批评
三 双重情节分析法
1. 牧歌与双重情节
2. 双重情节分析法的步骤
第四章 “新批评”在中国
一 “新批评”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1. 零星的观念渗透
2. 理论与创作的结合
3. 大陆批判与港台勃兴
4. 辉煌中的困惑
5. 悄然淡出的遗憾
二 “新批评”在中国的话语变异
1. 文学批评的对象: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
2. 文学批评的标准:意图谬见与感受谬见
3. 文学批评的方法:细读
第五章 “新批评”之借鉴意义
一 后现代语境与价值重建
1.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2. 当代中国的后现代语境与价值重建
二 文化研究与文本细读
1. 什么是文化研究
2. 当代中国的文化研究与文本细读
结语“新批评”的启示与局限”
参考文献
后记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新批评”之批评对象
一 艾略特:作品与传统
1. 研究的出发点
2. 作家和背景
3. 作品与传统
二 瑞恰慈:文学经验
1. 符号语言与情感语言
2. 技巧意见与批评意见
三 兰色姆:肌质
1. 文学本体论
2. 构架—肌质
3. 兰色姆的困境
四 布鲁克斯:有机整体
1. 亚里斯多德式有机论——部分与整体
2. 黑格尔式有机论——内容与形式
3. 坡式有机论——艺术与现实
五 韦勒克: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
1. 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
2. 决定性结构与价值
第二章 “新批评”之批评标准
一 艾略特:外部权威
1. 内心声音与外部权威
2. 文学事实与文学传统
二 燕卜荪:朦胧
1. 朦胧:诗之为诗的根本
2. 朦胧的具体表现
3. 燕卜荪的局限与启示
三 退特:张力
1. “张力”含义的变迁
2. 张力:诗歌语言特征与文学批评标准
四 布鲁克斯:悖论与反讽
1. 悖论
2. 反讽
五 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意图谬见与感受谬见
1. 意图谬见
2. 感受谬见
六 韦勒克:透视主义
1. 文学作品存在方式上的透视主义
2. 文学作品品评上的透视主义
3. 文学批评标准上的透视主义
第三章 “新批评”之批评方法
一 细读法
1. 细读的缘起
2. 细读的步骤
3. 小说、戏剧的细读
二 从语义分析到词义分析
1. 语义分析批评
2. 词义分析批评
三 双重情节分析法
1. 牧歌与双重情节
2. 双重情节分析法的步骤
第四章 “新批评”在中国
一 “新批评”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1. 零星的观念渗透
2. 理论与创作的结合
3. 大陆批判与港台勃兴
4. 辉煌中的困惑
5. 悄然淡出的遗憾
二 “新批评”在中国的话语变异
1. 文学批评的对象: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
2. 文学批评的标准:意图谬见与感受谬见
3. 文学批评的方法:细读
第五章 “新批评”之借鉴意义
一 后现代语境与价值重建
1.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2. 当代中国的后现代语境与价值重建
二 文化研究与文本细读
1. 什么是文化研究
2. 当代中国的文化研究与文本细读
结语“新批评”的启示与局限”
参考文献
后记
“新批评”之文学批评理论研究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