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片断:
外部网络化的新制度经济学解释
新制度经济学对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是与它的理论前提或者理论假设密切相关的。在新制度经济学中,一些重要的变化被引入了正统的生产和交换理论之中,这包括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效用最大化、有限理性以及机会主义假设等等。对有限理性的假设使得个人不可能完全通过合同来解决复杂问题。为了把有限理性的约束作用降到最小,同时又能使交易免受机会主义风险的影响,经济主体就会寻求非市场形式的组织安排,比如企业。但是非市场的组织安排不应只限于企业组织一种,资源配置的复杂多样性要求不同的制度安排,在企业与市场这两种配置资源的形式之间,还存在着其他的组织形式,即存在着其他提高交易专用性资源利用效率的组织安排。
交易专用性资源作为企业的投入,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两类:实物交易专用性资源和非实物交易专用性资源,威廉姆森将后一类称之为专有知识。非实物交易专用性资源不仅包括人力资本,还包括个人或组织拥有的在经营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专有能力、组织过程、信息和知识以及与特定交易相关的非正式的关系等等。正如威廉姆森(1985)所分析的“独特的技术经验……和独特的组织经验……两者都能提高资产特殊性……在使员工胜任公司工作的同时,造成沉积成本。”哈特在其模型中只分析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对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影响,而并未涉及其他非实物交易专用资源。但实际上这部分交易专用资源与企业的产权密切相关,继而影响到企业的产权安排。由于非实物交易专用资源无法形成书面文字,其使用也就无法正式化。这样。此类专用性资源的机会主义滥用就极有可能发生。假如企业的收益因为这类专用性资源的不正当使用而流失或减少,就需要有保护性的制度安排来加以治理。但是非实物的专用资源中与企业生产的密切程度并不完全相同。根据一个企业的具体交易特征,它们可能对企业的生产具有核心意义,也可能只具有次要意义。具体来讲,那些与公司生产无法相分离的投入品——即如果不提供这种投入品,产品就无法生产——被称为核心投入品,可以与公司生产相分离的投入品——即没有它们的服务,产品也能生产完成——被称为边缘性投入品,它们处在公司的边缘位置上。非实物专用性资源可以被应用于核心位置,称为核心性投入品,也可以被应用于边缘位置,称为边缘性投入品。当涉及到设计合适的制度安排来防范机会主义行为时,这一区分就十分重要。核心性的非实物重要资源与边缘性的非实物专用性资源需要不同性质的制度安排。一般而言,企业应该把核心性投入品内部化,但内部化也并不是防范机会主义的惟一解决办法。如果可以以其他方式防止机会主义的滥用,核心性投入品也可以存在于企业外部,通过企业之间的交易来获得它进行生产。例如在日本的汽车制造商中,零部件由拥有独立所有权的分包人提供,尽管零部件是生产的核心投入品。这是由于文化影响在起作用:日本对信任和坚实的个人关系的强调使得对商业伙伴的机会主义行为极少发生(威廉姆森,1985)。在哈特的模型中,对核心性投入品这种严格互补的资产的解决办法就是通过合并将其完全内部化,只有在共同所有权的条件下才能够达到防范机会主义行为的目的。但是哈特忽视了减轻机会主义行为的其他办法。相对于核心性投入品而言,一般情况下的边缘要素所有者应该被外部化。但是,究竟应该把某些交易内部化到企业中,还是完全把它们从企业内分离出来,无法确切加辨别。比如当存在明显的交易专用性准租金时,一体化是最优的形式,而对边缘性专有资源则不能实行一体化。在这种情况下,混合组织制度——混合了市场和科层组织因素的制度安排——提供了一种选择,既利用了官僚主义的管理适应性,又能够充分利用市场的有效激励优势。
现实经济中存在着这样的制度安排,而且可以从交易成本分析入手,证明企业外部网络的制度合理性。正统的关于企业与市场的分析是基于交易成本或日交易费用展开的。尽管对以交易费用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仍然存在很多争议,但是这一分析方法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这一理论认为,企业组织的出现是因为市场在处理某些交易时会产生高的交易费用,而由企业来组织此类交易则更有效率。也就是说,交易成本的多少是决定某项交易由市场还是企业来组织的惟一标准。但是这与实际并不完全相符。
目录
目录
导论
第1章 零交易费用分析框架的批判——论科斯定理的终结
第一节 科斯定理的理论地位
一 科斯定理是一种全新的思想吗?
二 经济自由主义的困境及科斯定理的兴起
第二节 零交易费用分析框架及规范的科斯定理的终结
一 科斯定理——一个表述纷杂的理论假说
二 科斯定理与激励效应
三 科斯定理与垄断分析方法
四 科斯定理与谈判力量
五 科斯定理与财富效应
六 科斯定理与良心效应
七 科斯定理与一般均衡理论
八 科斯定理与动态规划
第三节 衍生科斯定理的终结
一 阿罗版本科斯定理的终结
二 新兴古典科斯定理的终结
三 政治科斯定理的终结
第四节 说明和总结
第2章 正交易费用分析框架的批判(I)——定义与效率标准的批判
第一节 交易费用的定义及其模糊性的根源
一 各式各样的定义
二 交易费用内涵模糊的根源
第二节 信息减化论的终结——论信息、不确定性与交易费用分析框架的矛盾
一 信息与交易费用
二 交易费用和不确定性
第三节 交易费用效率标准的失败
一 帕累托效率标准的终结
二 交易成本比较分析框架的谬误
第四节 动态宏观世界中的交易费用
一 宏观动态条件下的交易及交易维度
二 宏观动态条件下的交易行为基础
三 技术、生产方式、交易方式与交易费用
第五节 政治交易费用——一个不成立的概念
一 政治市场——一个交易经济学(Catallaxy Eaxomics)泛滥的产物
二 政治科斯定理和政治交易费用的谬误
第六节 交易费用与实证分析
一 交易费用分析与理论分析的现实性和实证性
二 交易费用的可计量性和现实可操作性
第七节 总结
第3章 正交易费用分析框架的批判(2)——对各流派的批判分析
第一节 早期产权学派的缺陷
第二节 委托代理理论的缺陷
第三节 交易费用理论的缺陷
第四节 不完全合同理论的缺陷
第五节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缺陷
第六节 制度变迁理论学派的缺陷
一 “制度——认知”分析框架的缺陷
二 国家理论和经济绩效理论的缺陷
三 制度变迁理论的缺陷
第七节 进一步说明和总结
第4章 方法论的批判分析
第一节 制度心理个体主义与契约主义的缺陷
一 新制度经济学采取制度心理个体主义的必然性
二 制度心理个体主义的缺陷
三 契约主义分析方法的缺陷
第二节 功能主义解释的缺陷
一 交易费用分析框架与功能主义解释
二 功能性解释方法、在动态分析中的缺陷
第5章 超越交易费用的制度分析框架
第一节 可替代的分析框架(1)——演进经济学和激进政治经济学对交易费用分析框架的超越
一 演进经济学分析框架及其缺陷
二 激进政治经济学提供的替代分析框架及其缺陷
第二节 可替代的分析框架(2)——马克思的宏观动态制度分析框架
一 马克思制度分析方法及其合理性
二 马克思宏观制度理论的框架及其理论启示
第三节 理论批判的总结及其对细化马克思理论的启示
一 科斯定理的终结与它的理论启示
二 交易费用概念及其效率标准的舍弃与它的理论启示
三 各交易费用经济学流派的缺陷及其理论启示
四 方法论批判的理论启示
第四节 马克思制度理论的细化与超越交易费用分析框架
一 马克思制度分析的微观基础——方法论的细化
二 马克思的宏观权力分析体系和微观权力分析体系
三 分工理论的细化与一元多线的社会制度变迁理论
第五节 总结与进一步理论说明
一 权力经济学的理论回顾
二 “权力——效率”分析框架的理论基础
三 “权力——效率”分析框架的理论内容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导论
第1章 零交易费用分析框架的批判——论科斯定理的终结
第一节 科斯定理的理论地位
一 科斯定理是一种全新的思想吗?
二 经济自由主义的困境及科斯定理的兴起
第二节 零交易费用分析框架及规范的科斯定理的终结
一 科斯定理——一个表述纷杂的理论假说
二 科斯定理与激励效应
三 科斯定理与垄断分析方法
四 科斯定理与谈判力量
五 科斯定理与财富效应
六 科斯定理与良心效应
七 科斯定理与一般均衡理论
八 科斯定理与动态规划
第三节 衍生科斯定理的终结
一 阿罗版本科斯定理的终结
二 新兴古典科斯定理的终结
三 政治科斯定理的终结
第四节 说明和总结
第2章 正交易费用分析框架的批判(I)——定义与效率标准的批判
第一节 交易费用的定义及其模糊性的根源
一 各式各样的定义
二 交易费用内涵模糊的根源
第二节 信息减化论的终结——论信息、不确定性与交易费用分析框架的矛盾
一 信息与交易费用
二 交易费用和不确定性
第三节 交易费用效率标准的失败
一 帕累托效率标准的终结
二 交易成本比较分析框架的谬误
第四节 动态宏观世界中的交易费用
一 宏观动态条件下的交易及交易维度
二 宏观动态条件下的交易行为基础
三 技术、生产方式、交易方式与交易费用
第五节 政治交易费用——一个不成立的概念
一 政治市场——一个交易经济学(Catallaxy Eaxomics)泛滥的产物
二 政治科斯定理和政治交易费用的谬误
第六节 交易费用与实证分析
一 交易费用分析与理论分析的现实性和实证性
二 交易费用的可计量性和现实可操作性
第七节 总结
第3章 正交易费用分析框架的批判(2)——对各流派的批判分析
第一节 早期产权学派的缺陷
第二节 委托代理理论的缺陷
第三节 交易费用理论的缺陷
第四节 不完全合同理论的缺陷
第五节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缺陷
第六节 制度变迁理论学派的缺陷
一 “制度——认知”分析框架的缺陷
二 国家理论和经济绩效理论的缺陷
三 制度变迁理论的缺陷
第七节 进一步说明和总结
第4章 方法论的批判分析
第一节 制度心理个体主义与契约主义的缺陷
一 新制度经济学采取制度心理个体主义的必然性
二 制度心理个体主义的缺陷
三 契约主义分析方法的缺陷
第二节 功能主义解释的缺陷
一 交易费用分析框架与功能主义解释
二 功能性解释方法、在动态分析中的缺陷
第5章 超越交易费用的制度分析框架
第一节 可替代的分析框架(1)——演进经济学和激进政治经济学对交易费用分析框架的超越
一 演进经济学分析框架及其缺陷
二 激进政治经济学提供的替代分析框架及其缺陷
第二节 可替代的分析框架(2)——马克思的宏观动态制度分析框架
一 马克思制度分析方法及其合理性
二 马克思宏观制度理论的框架及其理论启示
第三节 理论批判的总结及其对细化马克思理论的启示
一 科斯定理的终结与它的理论启示
二 交易费用概念及其效率标准的舍弃与它的理论启示
三 各交易费用经济学流派的缺陷及其理论启示
四 方法论批判的理论启示
第四节 马克思制度理论的细化与超越交易费用分析框架
一 马克思制度分析的微观基础——方法论的细化
二 马克思的宏观权力分析体系和微观权力分析体系
三 分工理论的细化与一元多线的社会制度变迁理论
第五节 总结与进一步理论说明
一 权力经济学的理论回顾
二 “权力——效率”分析框架的理论基础
三 “权力——效率”分析框架的理论内容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过渡政治经济学导论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