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ing Japan: Chinese Politics and Japanese Imperialism:1931~1937
副标题:无
作 者:(美)柯博文(Parks M.Coble)著;马俊亚译
分类号:
ISBN:9787801902245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日本问题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是本书的主题。“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这种政策在“西安事变”中并没有中断,直到1 937年8月在上海爆发战争,它才被完全放弃。作者在民族国家建设的分析框架下,用国民党、共产党叙事之外的“第三只眼睛”审视国民党政权建设与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一致与冲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南京十年建国时期”(1927~1937)的认识。
作者简介:
柯博文(旧译“小布尔”,Parks M. Coble)历史学博士。1975-1976年在美国北达科他州立大学执教。1976年至今一直在林肯-内布拉斯加大学任教,任该校历史系教授。
著作有 The Shanghai Capitalists and the Nationalist Governement, 1927-1937(Cambridge, Mass: Harvard East Asian Monograph Series, 1980);Facing Japan Japan: Chinese Plotitics and itics and Japansese Inmperialism, 1931-1937(Cambridge, Mass: Harvard East Asian Monograph Series, 1991);Chinese Capitalists in Japar''s New Order: The Occupied Lower Yangzi, 1937-1945(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aia Press, 2003)。另在Chinese Dtudies in History等刊物和论文集中发表中国近现代论文年10篇。
目录
中文版序言
当开始写作《走向“最后关头”》时,我研究民国时代的中国已经好几年了。通过解读20世纪30年代发表的无数报刊文章,以及后来写成的回忆录,我深信中国人在这个10年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日本帝国主义。甚至在1937年7月全面战争爆发以前,日本问题也似乎主宰了中国的新闻报道。在我看来,西方学界对这段时期的研究,没有充分地讨论日本问题对中国国内政治的影响。许多学术著作陷入明显的框框中。西方的政治史偏重于像国民党或中国共产党这些政治团体的组织和活动。社会和经济史学家注重农村社会、农民、工业化和贸易。外交史学家考察南京、东京、伦敦、华盛顿和日内瓦这些政府层面问题的主要相互关系。现在西方学者似乎很少在这些领域之间进行相互交叉研究。自1991年《走向“最后关头”》首次出版以来,形势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改变。
特别是在美国,许多研究民国时期中国的外交史著作已重视与美国外交政策或国联的作用相关的问题。美国外交史学家似乎比研究中国知识分子、社会、经济和政治史的学者更少使用中文资料。我渐渐认识到这种隔膜已经导致西方学者无法把握大部分中国政治史中日本问题的重大意义。
当然,对于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人而言,日本帝国主义实际上不是一个外交问题——它是一个国内问题。日本侵略中国,占领了她的大量领土;日本(以及其他帝国主义列强)的 战舰在中国的内河航行;像上海和天津这些城市的中国居民则生活在日本军队的影子之中。
为了全面理解这个问题的政治意义,我决定撰写一部主要是按年代排列的著作。我极为细致地考察了1931年至卢沟桥事变之间的入侵、事件和冲突。这项研究是非常细致的,但我认为这是理解主题的关键。一个又一个事件的无情压力不停地煽动着中国民族主义的火焰,它形成了20世纪30年代的历史。尽管这项研究的时段相对较短(仅有6年),但我相信中国政治和民族主义的思想被这些事件极大地改变了。到1937年夏,政治上活跃的中国人在准备抵抗。蒋介石无法继续实行妥协政策。
《走向“最后关头”》是为西方学术界的读者而写。尽管我知道许多中国学者已经读了这部著作,不少人还提出了极为中肯的评论,但我估计绝大多数的读者仍是属于西方的学者。本研究所用的大部分资料——报纸、期刊和回忆录——是在中国出版的,并在中国可以看到。但我仍然非常高兴本书能有机会译成中文。我此前的一部著作《
当开始写作《走向“最后关头”》时,我研究民国时代的中国已经好几年了。通过解读20世纪30年代发表的无数报刊文章,以及后来写成的回忆录,我深信中国人在这个10年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日本帝国主义。甚至在1937年7月全面战争爆发以前,日本问题也似乎主宰了中国的新闻报道。在我看来,西方学界对这段时期的研究,没有充分地讨论日本问题对中国国内政治的影响。许多学术著作陷入明显的框框中。西方的政治史偏重于像国民党或中国共产党这些政治团体的组织和活动。社会和经济史学家注重农村社会、农民、工业化和贸易。外交史学家考察南京、东京、伦敦、华盛顿和日内瓦这些政府层面问题的主要相互关系。现在西方学者似乎很少在这些领域之间进行相互交叉研究。自1991年《走向“最后关头”》首次出版以来,形势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改变。
特别是在美国,许多研究民国时期中国的外交史著作已重视与美国外交政策或国联的作用相关的问题。美国外交史学家似乎比研究中国知识分子、社会、经济和政治史的学者更少使用中文资料。我渐渐认识到这种隔膜已经导致西方学者无法把握大部分中国政治史中日本问题的重大意义。
当然,对于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人而言,日本帝国主义实际上不是一个外交问题——它是一个国内问题。日本侵略中国,占领了她的大量领土;日本(以及其他帝国主义列强)的 战舰在中国的内河航行;像上海和天津这些城市的中国居民则生活在日本军队的影子之中。
为了全面理解这个问题的政治意义,我决定撰写一部主要是按年代排列的著作。我极为细致地考察了1931年至卢沟桥事变之间的入侵、事件和冲突。这项研究是非常细致的,但我认为这是理解主题的关键。一个又一个事件的无情压力不停地煽动着中国民族主义的火焰,它形成了20世纪30年代的历史。尽管这项研究的时段相对较短(仅有6年),但我相信中国政治和民族主义的思想被这些事件极大地改变了。到1937年夏,政治上活跃的中国人在准备抵抗。蒋介石无法继续实行妥协政策。
《走向“最后关头”》是为西方学术界的读者而写。尽管我知道许多中国学者已经读了这部著作,不少人还提出了极为中肯的评论,但我估计绝大多数的读者仍是属于西方的学者。本研究所用的大部分资料——报纸、期刊和回忆录——是在中国出版的,并在中国可以看到。但我仍然非常高兴本书能有机会译成中文。我此前的一部著作《
Facing Japan: Chinese Politics and Japanese Imperialism:1931~1937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