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酸细菌分类鉴定及实验方法[电子资源.图书]

副标题:无

作   者:凌代文主编;凌代文,东秀珠编著

分类号:

ISBN:9787501923205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目录

第一部分 乳酸细菌的分类和鉴定
第一章 绪论
一、乳酸细菌及其有关属
二、乳酸细菌有关属的简况
三、乳酸细菌的分属检索表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革兰氏阳性无芽孢杆菌
一、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
二、肉食杆菌属(Carnobacterium)
三、利斯特氏菌属(Listeria)
四、环丝菌属(Brochothrix)
五、丹毒丝菌属(Erysipelothrix)
六、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
第三章 形成内生芽孢的杆菌
一、芽孢乳杆菌属(Sporolactobacillus)
二、芽孢杆菌属(Bacillus)
第四章 革兰氏阳性兼性厌氧球菌
一、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
二、肠球菌属(Enterococcus)
三、乳球菌属(Lactococcus)
四、漫游球菌属(Vagococcus)
五、片球菌属(Pediococcus)
六、四联球菌属(Tetragenococcus)
七、气球菌属(Aerococcus)
八、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
九、酒球菌属(Oenococcus)
十、魏斯氏菌属(Weissella)
十一、乳球形菌属(Lactosphaera)
十二、营养缺陷菌属(Abiotrophia)
十三、孪生球菌属(Gemella)
十四、糖球菌属(Saccharococcus)
附:蜜蜂球菌属(Melissococcus)
第五章 不规则形的专性厌氧菌
一、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
二、奇异菌属(Atopobium)
第二部分 实验方法
第六章 乳酸细菌的分离和培养
一、概述
二、乳杆菌的分离和培养
三、肉食杆菌的分离和培养
四、利斯特氏菌的分离和培养
五、环丝菌的分离和培养
六、产乳酸芽孢杆菌的分离和培养
七、芽孢乳杆菌的分离和培养
八、链球菌的分离和培养
九、肠球菌的分离和培养
十、乳球菌的分离和培养
十一、明串珠菌的分离和培养
十二、酒球菌的分离和培养
十三、双歧杆菌的分离和培养
第七章 乳酸细菌的保藏
二、定期移植保藏法
三、冷冻干燥法
四、液氮超低温保藏法
第八章 用于细菌分类鉴定的特征和技术
二、用于细菌分类鉴定的特征及其类别
三、多相分类和多相鉴定及其技术
第九章 生化特性的测定
二、过氧化氢酶测定
三、精氨酸产氨试验
四、从葡萄糖和葡萄糖酸盐产酸产气
五、碳水化合物发酵产酸试验
六、淀粉水解
七、七叶苷(灵)水解
八、石蕊牛奶
九、明胶液化试验
十、乙酰甲基甲醇试验(V-P试验)
十一、硫化氢的产生
十二、马尿酸盐水解
十三、精氨酸水解试验
十四、葡聚糖的产生
十五、溶血反应试验
十六、脲酶的测定
十七、吡咯烷基芳酰胺酶(PYR)的测定
十八、果糖-6-磷酸盐磷酸酮酶(E6PPK)试验
附:运动性的检查
第十章 药物敏感性试验
一、药敏测定的原理
二、常用的药敏测定方法
三、药敏试验的培养基
四、影响药敏结果的因素
第十一章 气相色谱测定分析法
一、气相色谱法原理简介
二、气相色谱法在乳酸细菌和其他厌氧细菌鉴定中的应用
三、乳酸及其他短链脂肪酸的测定
第十二章 化学分类特征的测定分析法
一、乳酸旋光性的测定
二、乳酸细菌含有的醌分析法
三、细菌细胞壁的组成及分析方法
第十三章 基因型和系统发育型特征的试验方法
一、DNA的G+C含量测定
二、DNA-DNA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三、DNA-rRNA杂交和16SrRNA寡核苷酸序列分析
四、PCR技术和基因探针在乳酸细菌鉴定中的应用
第一部分 乳酸细菌的分类和鉴定
第一章 绪论
一、乳酸细菌及其有关属
二、乳酸细菌有关属的简况
三、乳酸细菌的分属检索表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革兰氏阳性无芽孢杆菌
一、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
二、肉食杆菌属(Carnobacterium)
三、利斯特氏菌属(Listeria)
四、环丝菌属(Brochothrix)
五、丹毒丝菌属(Erysipelothrix)
六、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
第三章 形成内生芽孢的杆菌
一、芽孢乳杆菌属(Sporolactobacillus)
二、芽孢杆菌属(Bacillus)
第四章 革兰氏阳性兼性厌氧球菌
一、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
二、肠球菌属(Enterococcus)
三、乳球菌属(Lactococcus)
四、漫游球菌属(Vagococcus)
五、片球菌属(Pediococcus)
六、四联球菌属(Tetragenococcus)
七、气球菌属(Aerococcus)
八、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
九、酒球菌属(Oenococcus)
十、魏斯氏菌属(Weissella)
十一、乳球形菌属(Lactosphaera)
十二、营养缺陷菌属(Abiotrophia)
十三、孪生球菌属(Gemella)
十四、糖球菌属(Saccharococcus)
附:蜜蜂球菌属(Melissococcus)
第五章 不规则形的专性厌氧菌
一、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
二、奇异菌属(Atopobium)
第二部分 实验方法
第六章 乳酸细菌的分离和培养
一、概述
二、乳杆菌的分离和培养
三、肉食杆菌的分离和培养
四、利斯特氏菌的分离和培养
五、环丝菌的分离和培养
六、产乳酸芽孢杆菌的分离和培养
七、芽孢乳杆菌的分离和培养
八、链球菌的分离和培养
九、肠球菌的分离和培养
十、乳球菌的分离和培养
十一、明串珠菌的分离和培养
十二、酒球菌的分离和培养
十三、双歧杆菌的分离和培养
第七章 乳酸细菌的保藏
二、定期移植保藏法
三、冷冻干燥法
四、液氮超低温保藏法
第八章 用于细菌分类鉴定的特征和技术
二、用于细菌分类鉴定的特征及其类别
三、多相分类和多相鉴定及其技术
第九章 生化特性的测定
二、过氧化氢酶测定
三、精氨酸产氨试验
四、从葡萄糖和葡萄糖酸盐产酸产气
五、碳水化合物发酵产酸试验
六、淀粉水解
七、七叶苷(灵)水解
八、石蕊牛奶
九、明胶液化试验
十、乙酰甲基甲醇试验(V-P试验)
十一、硫化氢的产生
十二、马尿酸盐水解
十三、精氨酸水解试验
十四、葡聚糖的产生
十五、溶血反应试验
十六、脲酶的测定
十七、吡咯烷基芳酰胺酶(PYR)的测定
十八、果糖-6-磷酸盐磷酸酮酶(E6PPK)试验
附:运动性的检查
第十章 药物敏感性试验
一、药敏测定的原理
二、常用的药敏测定方法
三、药敏试验的培养基
四、影响药敏结果的因素
第十一章 气相色谱测定分析法
一、气相色谱法原理简介
二、气相色谱法在乳酸细菌和其他厌氧细菌鉴定中的应用
三、乳酸及其他短链脂肪酸的测定
第十二章 化学分类特征的测定分析法
一、乳酸旋光性的测定
二、乳酸细菌含有的醌分析法
三、细菌细胞壁的组成及分析方法
第十三章 基因型和系统发育型特征的试验方法
一、DNA的G+C含量测定
二、DNA-DNA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三、DNA-rRNA杂交和16SrRNA寡核苷酸序列分析
四、PCR技术和基因探针在乳酸细菌鉴定中的应用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乳酸细菌分类鉴定及实验方法[电子资源.图书]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