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在现行的现代汉语教科书中,客家方言和赣方言并列为汉语两大方言区,不过由于他们不公地域相边,历史、文化、经济、民俗等方面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特点也多有交叉点,所以,这两大方言成为当前学术研究的焦点。 《客赣方言研究系列丛书》就江西境内的客赣方言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比较研究,提供了许多新鲜的材料,对此前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验证。 本书的研究重点选择了汝城方言。汝城地处南岭腹地,交通极为不便,语言较为封闭。
目录
目录
《客赣方言研究系列丛书》序
第一章 导论
一 汝城的地理人口概况
二 汝城的历史沿革
三 汝城的方言概况
四 关于汝城方言研究
五 本书所用音标符号
第二章 语音
第一节 汝城方言的语音系统
一 声韵调分析
(一) 声母
(二) 韵母
(三) 声调
二 声韵调配合关系
(一) 声韵配合关系
(二) 声韵调配合关系
第二节 语音特点
一 音系特点
二 文白异读
第三节 同音字汇
第三章 汝城方言音系与北京音系的比较
第一节 声母比较
第二节 韵母比较
第三节 声调比较
第四章 汝城方言音系与中古音的比较
第一节 声母比较
第二节 韵母比较
第三节 声调比较
第五章 词汇
第一节 词汇特点
一 与普通话词汇的差异
二 保留了大量的古语词
第二节 基本词汇表
一 天文
二 地理
三 时令 时间
四 农业
五 植物
六 动物
七 房屋
八 器具 用品
九 称谓
十 亲属
十一 身体
十二 疾病 医疗
十三 衣服 穿戴
十四 饮食
十五 红白大事
十六 日常生活
十七 讼事
十八 交际
十九 商业 交通
二十 文化教育
二十一 文体活动
二十二 动作
二十三 位置
二十四 代词等
二十五 形容词
二十六 副词、介词等
二十七 量词
二十八 附加成分
二十九 数字等
第六章 语法
第一节 构词法
一 重叠形式
(一) 数词的重叠
(二) 量词的重叠
(三) 动词的重叠
二 词缀
(一) 前缀
(二) 后缀
(三) 中缀
第二节 词类
一 代词
二 形容词的两种生动形式
三 动词的体貌
四 数词
五 结构助词
六 语气词
第三节 句式
一 疑问句
二 否定句
三 比较句
四 拿字句
五 双宾句
第七章 汝城方言标音举例
一 语法例句之一
二 语法例句之二
三 儿歌
四 谜语
五 故事
附录
从古入声字的分化看汝城话的归属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Ex
《客赣方言研究系列丛书》序
第一章 导论
一 汝城的地理人口概况
二 汝城的历史沿革
三 汝城的方言概况
四 关于汝城方言研究
五 本书所用音标符号
第二章 语音
第一节 汝城方言的语音系统
一 声韵调分析
(一) 声母
(二) 韵母
(三) 声调
二 声韵调配合关系
(一) 声韵配合关系
(二) 声韵调配合关系
第二节 语音特点
一 音系特点
二 文白异读
第三节 同音字汇
第三章 汝城方言音系与北京音系的比较
第一节 声母比较
第二节 韵母比较
第三节 声调比较
第四章 汝城方言音系与中古音的比较
第一节 声母比较
第二节 韵母比较
第三节 声调比较
第五章 词汇
第一节 词汇特点
一 与普通话词汇的差异
二 保留了大量的古语词
第二节 基本词汇表
一 天文
二 地理
三 时令 时间
四 农业
五 植物
六 动物
七 房屋
八 器具 用品
九 称谓
十 亲属
十一 身体
十二 疾病 医疗
十三 衣服 穿戴
十四 饮食
十五 红白大事
十六 日常生活
十七 讼事
十八 交际
十九 商业 交通
二十 文化教育
二十一 文体活动
二十二 动作
二十三 位置
二十四 代词等
二十五 形容词
二十六 副词、介词等
二十七 量词
二十八 附加成分
二十九 数字等
第六章 语法
第一节 构词法
一 重叠形式
(一) 数词的重叠
(二) 量词的重叠
(三) 动词的重叠
二 词缀
(一) 前缀
(二) 后缀
(三) 中缀
第二节 词类
一 代词
二 形容词的两种生动形式
三 动词的体貌
四 数词
五 结构助词
六 语气词
第三节 句式
一 疑问句
二 否定句
三 比较句
四 拿字句
五 双宾句
第七章 汝城方言标音举例
一 语法例句之一
二 语法例句之二
三 儿歌
四 谜语
五 故事
附录
从古入声字的分化看汝城话的归属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Ex
汝城方言研究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