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任何实际运行中的政府,都不仅是一种体制,而且是一个过程。因此
,关于政府问题的研究,必然要在方法论上突破传统的体制研究的范围,
而走向一个重要的领域——过程研究。
“政府过程”是现代正常治、行政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分析政府问
题的一个重要角度。其特征是对政治特别是政府活动的行为、运转、程序
以及各构成要素,特别是各社会利益群体之间以及它们与政府之间的交互
关系,进行实证性的分析、研究和阐述。这种过程研究对于传统的体制研
究、要素分析和法理说明,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补充和丰富。
本书运用“政府过程”这一概念,对中国的政治权力结构、“党政关
系”和社会结构,对意见表达、意见综合、决策和施政四个基本环节,对
政务信息传输和监督两个保障性环节,作了比较系统的阐释和介绍。同时
也分析了“单位”现象、政府经济行为、央地关系和地方政府过程,并对
下一步的政府过程调整问题作了展望。
目录
目录
原版序言
二版序言
三版序言
引论 政府过程:学说与方法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和特殊性问题
第一节 “政府过程”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一 政府过程思想和方法的萌芽阶段
二 “政府过程”概念的提出和政府过程学说的形成及发展阶段
三 政府过程理论的稳定发展和普及阶段
第二节 “政府过程”的方法论特征与核心概念
一 “政府过程”中的政府是“大政府”
二 “政府过程”中的政府是“现实的政府”
三 “政府过程”中的“过程”是指政府的实际运作活动
四 “政府过程”实际上就是“政治过程”
五 “政府过程”的核心概念
六 小结
第三节 中国政府过程的特殊性与研究中国政府过程的意义
一 中国政府过程的特殊性
二 中国政府过程研究中的学习与发展
三 研究中国政府过程的意义
第一编 国家政治权力结构与党政关系
第一章 国家政治权力结构
第一节 “党”的方面
一 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组织状况
二 中共中央委员会
三 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
四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第二节 “政”的方面
一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三 国务院
四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第三节 “军”的方面——中央军委
一 中央军委的性质和组成
二 中央军委的地位
第四节 “法”的方面
一 最高人民法院
二 最高人民检察院
三 广义司法机关与党的政法委员会
第五节 中国政治权力结构的地方组织状况
一 中央和地方政治权力结构的一体性
二 地方政治权力结构的构成
第二章 党政关系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在国家生活中的领导地位
一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
二 党的领导地位在其与国家政权关系中的体现
第二节 “党政关系”:中国最基本的政治关系
一 “党政关系”的概念及其在中国诸种政治关系中的特殊地位
二 “党政不分”——正在改革中的模式
三 逐步建立规范化的“党政关系”
四 一个值得注意的视角——“党政关系”与政府过程
五 加强“党内民主”与“党政关系规范化”的相互作用
第二编 政府过程的开端:意见表达和意见综合
第三章 主要社会利益群体
第一节 基本社会利益群体
一 工人群体
二 知识分子群体
三 官员群体
四 农业劳动者群体
五 军人群体
第二节 新兴的社会利益群体
一 个体劳动者群体
二 私营企业主群体
三 农民工群体
四 企业家群体
五 大学生群体
六 矛盾的意见表达者——“两栖人”
第四章 意见表达的主体和方式
第一节 意见表达个体
一 意见表达个体的总体特点
二 普遍性意见表达个体
三 专业性意见表达个体
第二节 意见表达团体
一 意见表达团体的总体特点
二 制度性意见表达团体
三 结构性意见表达团体
四 功能性意见表达团体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意见综合过程
第一节 关于“意见综合”的几个理论问题
一 “意见综合”与“决策”的区别
二 “意见表达主体”与“意见综合主体”相同一的可能性
三 意见综合对于决策过程的意义
第二节 意见综合的主体
一 意见综合的层次性
二 意见综合主体体系
第三节 中共中央领导下的意见综合过程
一 党内民主
二 权威影响
三 政治协商
四 会议完成
五 政治动员
第三编 决策与决策的施行
第六章 决策过程
第一节 立法过程
一 修改宪法和法律案的提出
二 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法律案的审议
三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法律案的审议
四 简短的分析
第二节 “施政纲领”——政府工作报告的制定过程
一 确定报告的主题和基调,完成报告初稿
二 国务院常务会议初步审议与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
三 大范围和多方面征求意见
四 总理定稿
五 全国人大全体会议审议和通过
第三节 国家生活中重大事项的决策过程
一 国家政治中枢组织进行的决策酝酿过程
二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程序
三 中共中央的议事协调机构在决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四 简短的分析
第四节 国家预算的编制和审议程序
一 国家预算的基本制度
二 分税制
三 国家预算的编制形式和收支范围
四 国家预算的编制程序
五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国家预算草案的审议和批准
第五节 人事决策过程
一 “党管干部”——人事安排的基本管理机制
二 国家机关领导人人事安排的酝酿决策过程
三 全国人大关于国家机构领导人的选举、决定程序
第七章 政府决策的施行过程
第一节 党内的执行系统
一 党内执行系统的基本构成形式
二 中共中央直属部委
三 各人民团体系统
四 办事议事机构
五 派出机构
六 直属事业单位
第二节 国务院机构设置
一 改革开放前国务院机构设置的历史沿革
二 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的四次机构改革
三 国务院组成部门
四 国务院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直属事业单位和部委管理国家局
第三节 国务院实施党和国家决策的活动
一 指导
二 服务
三 提取
四 分配
五 协调
六 管制
七 象征
第四节 党政系统实施重大决策的基本方式和步骤
一 传达
二 试点
三 计划
四 组织
五 指挥
六 协调
七 总结
第五节 “两院”的执法工作
一 司法体系建设概略
二 公检法机关之间的相互制约和执法工作过程
三 中央司法机关与地方各级执法机关的关系
四 执法机关工作运行的主要特点和问题
第六节 国家预算的执行
一 国家预算的执行机关
二 国家预算收入的执行
三 国家预算支出的执行
四 国家预算在执行中的调整
第四编 政府过程的保障机制:信息传输与监督
第八章 信息传输过程
第一节 80年代中期之前:单通道的信息传输与反馈模式
一 单通道信息传输模式的概念和特点
二 单通道信息传输模式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三 单通道信息传输模式的主要弊端
第二节 80年代以来:“五位一体”的统合型信息传输模式
一 信息传输模式的转轨
二 党政信息系统的主导地位
三 思想—信息库初具规模
四 新闻媒体信息系统高速发展
五 电子网络信息系统异军突起
六 非党政系统的信息机构开始出现
七 “统合型信息传输模式”的总体特征分析
第三节 中国政府的政务信息工作
一 政务信息、政务信息工作和政务信息工作机构
二 政务信息的构成和来源
三 中国政务信息工作的发展趋势
第九章 政府过程中的监督体系
第一节 政府过程中监督体系的基本框架
一 监督体系的形成过程
二 监督体系的基本框架
第二节 法律监督系统及其监督程序
一 宪法监督
二 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
三 预算监督
四 检察监督
第三节 政治与政府监督系统及其监督程序
一 党的监督
二 政治协商监督
三 行政监督
四 政府审计监督
五 关于政治与政府监督中四个值得注意和研究的问题
第四节 社会监督系统及其监督程序
一 公民的社会监督
二 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的社会监督
三 新闻舆论监督
第五编 政府过程与经济、社会生活
第十章 企业、社会中介组织与政府过程
第一节 政企关系
一 政企关系的历史演变
二 政府和国有企业的关系
三 政府和私营企业的关系
四 政府和外资企业的关系
第二节 政府规制
一 现行政府规制概述
二 政府对企业的规制
三 混合型政府规制与对规制的改革
第三节 社会中介组织
一 社会中介组织在中国的发展
二 社会中介组织在政府过程中的作用
三 中国社会中介组织的主要特点
第十一章 政府过程中的“第二财政”
第一节 “第二财政”及其相关政府行为
一 问题的提出:“第二财政”的缘起和扩展
二 “第二财政”的主要来源
三 “第二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
四 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办法
第二节 “第二财政”及其相应的政府行为的规范问题
一 控制收入来源,规划收入总量
二 严格管理好预算外支出
三 克服失控状态,杜绝相关不规范政府行为
四 加强人大监督,提倡司法监督
第三节 对治理不规范财政及相关政府行为的理论分析
一 根本原因的再分析:传统体制的自我探索
二 预算外政府行为的利弊分析
第十二章 单位的政府职能及分解
第一节 单位的概念和单位承担的政府职能
一 研究单位问题的政治学意义
二 单位的基本概念
三 单位分担的政府职能
第二节 历史根源和现实局限性
一 单位分担政府职能的历史根源和理论基础
二 单位分担政府职能的现实局限性
第三节 单位控制范围的缩小与单位政府职能的分解
一 单位实际社会控制面的缩小
二 单位的政府职能将复归于政府
三 单位的社会—政府职能将复归于社会
四 单位的政治—政府职能要加以调整
第六编 中央—地方政府过程
第十三章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一)
第一节 关于“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基本指导思想
一 历史沿革
二 维护中央权威
三 尊重地方利益
四 中央与地方权力划分的思路问题
第二节 实现“两个积极性”的基本机制
一 法制统一与“二级立法”体制
二 “全党服从中央”与“下级服从上级”
三 “条条”管理和“块块”管理
四 “党管干部”与“下管一级”
五 中央计划管理与地方经济自主性
六 统一财政管理与分税制
七 民族团结统一与民族区域自治
八 “一个国家”与“两种制度”
九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第十四章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二)
第一节 省的政治权力结构
一 省制沿革
二 省政治权力结构
三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简介
第二节 中央—省政府过程
一 中央和省的政治关系
二 中国省政府过程的主要特点
三 省际关系
第三节 中央—自治地方政府过程
一 中央与自治区的关系和自治区政府工作的主要特点
二 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
第十五章 农村政府过程
第一节 县制沿革与县政特点
一 县制沿革
二 县的政治权力结构
三 中国县政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省—(地市)—县政府过程
一 地区行政公署的政治地位和中间作用
二 “市管县”体制
第三节 县—乡(镇)政府过程
一 乡和镇的建制与机构
二 县对乡(镇)的领导机制
三 县人民政府部门与乡(镇)的“七所八站”
四 区公所的设置
五 “镇管乡”和“镇管村”模式
第四节 村民委员会
一 村民委员会的组织、任务和性质
二 村民委员会与政府的关系
三 关于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的探讨
第十六章 城市政府过程
第一节 市制的基本状况和主要特点
一 市制沿革和城市化进程
二 中国城市的政治类型
三 城市的政治权力结构
四 城市政府过程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市—区政府过程
一 市辖区的基本状况和主要特点
二 区政的主要特点与“市—区”关系
三 区际关系
第三节 “市辖区—街”政府过程
一 街道办事处的性质、地位和组成
二 区人民政府对街道办事处的领导
三 街道经济工作
四 区街财政的有关问题
五 城市政府结构的改革问题
第四节 居民委员会
一 居民委员会和“居民自治”工作的性质和地位
二 街道办事处对居民委员会工作的指导
三 居民委员会的新任务和新问题
第十七章 关于中国政府过程的总体分析
第一节 中国政府过程的总体特点
一 由革命斗争所造成的三个特点
二 由传统和国情所造成的三个特点
三 由改革开放所造成的三个特点
第二节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考
一 适时规范“党政关系”
二 完善人大“双层结构”的运行模式
三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四 强化税制改革
五 拓宽、规范意见表达和信息传输的渠道
六 减少“条条”数量,缩小“条条”权限
七 发展社会中介组织
八 规范行政区划
九 小结:中国政治发展和政府发展的课题、确定性与任务
主要参考文献
原版序言
二版序言
三版序言
引论 政府过程:学说与方法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和特殊性问题
第一节 “政府过程”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一 政府过程思想和方法的萌芽阶段
二 “政府过程”概念的提出和政府过程学说的形成及发展阶段
三 政府过程理论的稳定发展和普及阶段
第二节 “政府过程”的方法论特征与核心概念
一 “政府过程”中的政府是“大政府”
二 “政府过程”中的政府是“现实的政府”
三 “政府过程”中的“过程”是指政府的实际运作活动
四 “政府过程”实际上就是“政治过程”
五 “政府过程”的核心概念
六 小结
第三节 中国政府过程的特殊性与研究中国政府过程的意义
一 中国政府过程的特殊性
二 中国政府过程研究中的学习与发展
三 研究中国政府过程的意义
第一编 国家政治权力结构与党政关系
第一章 国家政治权力结构
第一节 “党”的方面
一 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组织状况
二 中共中央委员会
三 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
四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第二节 “政”的方面
一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三 国务院
四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第三节 “军”的方面——中央军委
一 中央军委的性质和组成
二 中央军委的地位
第四节 “法”的方面
一 最高人民法院
二 最高人民检察院
三 广义司法机关与党的政法委员会
第五节 中国政治权力结构的地方组织状况
一 中央和地方政治权力结构的一体性
二 地方政治权力结构的构成
第二章 党政关系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在国家生活中的领导地位
一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
二 党的领导地位在其与国家政权关系中的体现
第二节 “党政关系”:中国最基本的政治关系
一 “党政关系”的概念及其在中国诸种政治关系中的特殊地位
二 “党政不分”——正在改革中的模式
三 逐步建立规范化的“党政关系”
四 一个值得注意的视角——“党政关系”与政府过程
五 加强“党内民主”与“党政关系规范化”的相互作用
第二编 政府过程的开端:意见表达和意见综合
第三章 主要社会利益群体
第一节 基本社会利益群体
一 工人群体
二 知识分子群体
三 官员群体
四 农业劳动者群体
五 军人群体
第二节 新兴的社会利益群体
一 个体劳动者群体
二 私营企业主群体
三 农民工群体
四 企业家群体
五 大学生群体
六 矛盾的意见表达者——“两栖人”
第四章 意见表达的主体和方式
第一节 意见表达个体
一 意见表达个体的总体特点
二 普遍性意见表达个体
三 专业性意见表达个体
第二节 意见表达团体
一 意见表达团体的总体特点
二 制度性意见表达团体
三 结构性意见表达团体
四 功能性意见表达团体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意见综合过程
第一节 关于“意见综合”的几个理论问题
一 “意见综合”与“决策”的区别
二 “意见表达主体”与“意见综合主体”相同一的可能性
三 意见综合对于决策过程的意义
第二节 意见综合的主体
一 意见综合的层次性
二 意见综合主体体系
第三节 中共中央领导下的意见综合过程
一 党内民主
二 权威影响
三 政治协商
四 会议完成
五 政治动员
第三编 决策与决策的施行
第六章 决策过程
第一节 立法过程
一 修改宪法和法律案的提出
二 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法律案的审议
三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法律案的审议
四 简短的分析
第二节 “施政纲领”——政府工作报告的制定过程
一 确定报告的主题和基调,完成报告初稿
二 国务院常务会议初步审议与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
三 大范围和多方面征求意见
四 总理定稿
五 全国人大全体会议审议和通过
第三节 国家生活中重大事项的决策过程
一 国家政治中枢组织进行的决策酝酿过程
二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程序
三 中共中央的议事协调机构在决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四 简短的分析
第四节 国家预算的编制和审议程序
一 国家预算的基本制度
二 分税制
三 国家预算的编制形式和收支范围
四 国家预算的编制程序
五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国家预算草案的审议和批准
第五节 人事决策过程
一 “党管干部”——人事安排的基本管理机制
二 国家机关领导人人事安排的酝酿决策过程
三 全国人大关于国家机构领导人的选举、决定程序
第七章 政府决策的施行过程
第一节 党内的执行系统
一 党内执行系统的基本构成形式
二 中共中央直属部委
三 各人民团体系统
四 办事议事机构
五 派出机构
六 直属事业单位
第二节 国务院机构设置
一 改革开放前国务院机构设置的历史沿革
二 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的四次机构改革
三 国务院组成部门
四 国务院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直属事业单位和部委管理国家局
第三节 国务院实施党和国家决策的活动
一 指导
二 服务
三 提取
四 分配
五 协调
六 管制
七 象征
第四节 党政系统实施重大决策的基本方式和步骤
一 传达
二 试点
三 计划
四 组织
五 指挥
六 协调
七 总结
第五节 “两院”的执法工作
一 司法体系建设概略
二 公检法机关之间的相互制约和执法工作过程
三 中央司法机关与地方各级执法机关的关系
四 执法机关工作运行的主要特点和问题
第六节 国家预算的执行
一 国家预算的执行机关
二 国家预算收入的执行
三 国家预算支出的执行
四 国家预算在执行中的调整
第四编 政府过程的保障机制:信息传输与监督
第八章 信息传输过程
第一节 80年代中期之前:单通道的信息传输与反馈模式
一 单通道信息传输模式的概念和特点
二 单通道信息传输模式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三 单通道信息传输模式的主要弊端
第二节 80年代以来:“五位一体”的统合型信息传输模式
一 信息传输模式的转轨
二 党政信息系统的主导地位
三 思想—信息库初具规模
四 新闻媒体信息系统高速发展
五 电子网络信息系统异军突起
六 非党政系统的信息机构开始出现
七 “统合型信息传输模式”的总体特征分析
第三节 中国政府的政务信息工作
一 政务信息、政务信息工作和政务信息工作机构
二 政务信息的构成和来源
三 中国政务信息工作的发展趋势
第九章 政府过程中的监督体系
第一节 政府过程中监督体系的基本框架
一 监督体系的形成过程
二 监督体系的基本框架
第二节 法律监督系统及其监督程序
一 宪法监督
二 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
三 预算监督
四 检察监督
第三节 政治与政府监督系统及其监督程序
一 党的监督
二 政治协商监督
三 行政监督
四 政府审计监督
五 关于政治与政府监督中四个值得注意和研究的问题
第四节 社会监督系统及其监督程序
一 公民的社会监督
二 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的社会监督
三 新闻舆论监督
第五编 政府过程与经济、社会生活
第十章 企业、社会中介组织与政府过程
第一节 政企关系
一 政企关系的历史演变
二 政府和国有企业的关系
三 政府和私营企业的关系
四 政府和外资企业的关系
第二节 政府规制
一 现行政府规制概述
二 政府对企业的规制
三 混合型政府规制与对规制的改革
第三节 社会中介组织
一 社会中介组织在中国的发展
二 社会中介组织在政府过程中的作用
三 中国社会中介组织的主要特点
第十一章 政府过程中的“第二财政”
第一节 “第二财政”及其相关政府行为
一 问题的提出:“第二财政”的缘起和扩展
二 “第二财政”的主要来源
三 “第二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
四 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办法
第二节 “第二财政”及其相应的政府行为的规范问题
一 控制收入来源,规划收入总量
二 严格管理好预算外支出
三 克服失控状态,杜绝相关不规范政府行为
四 加强人大监督,提倡司法监督
第三节 对治理不规范财政及相关政府行为的理论分析
一 根本原因的再分析:传统体制的自我探索
二 预算外政府行为的利弊分析
第十二章 单位的政府职能及分解
第一节 单位的概念和单位承担的政府职能
一 研究单位问题的政治学意义
二 单位的基本概念
三 单位分担的政府职能
第二节 历史根源和现实局限性
一 单位分担政府职能的历史根源和理论基础
二 单位分担政府职能的现实局限性
第三节 单位控制范围的缩小与单位政府职能的分解
一 单位实际社会控制面的缩小
二 单位的政府职能将复归于政府
三 单位的社会—政府职能将复归于社会
四 单位的政治—政府职能要加以调整
第六编 中央—地方政府过程
第十三章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一)
第一节 关于“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基本指导思想
一 历史沿革
二 维护中央权威
三 尊重地方利益
四 中央与地方权力划分的思路问题
第二节 实现“两个积极性”的基本机制
一 法制统一与“二级立法”体制
二 “全党服从中央”与“下级服从上级”
三 “条条”管理和“块块”管理
四 “党管干部”与“下管一级”
五 中央计划管理与地方经济自主性
六 统一财政管理与分税制
七 民族团结统一与民族区域自治
八 “一个国家”与“两种制度”
九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第十四章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二)
第一节 省的政治权力结构
一 省制沿革
二 省政治权力结构
三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简介
第二节 中央—省政府过程
一 中央和省的政治关系
二 中国省政府过程的主要特点
三 省际关系
第三节 中央—自治地方政府过程
一 中央与自治区的关系和自治区政府工作的主要特点
二 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
第十五章 农村政府过程
第一节 县制沿革与县政特点
一 县制沿革
二 县的政治权力结构
三 中国县政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省—(地市)—县政府过程
一 地区行政公署的政治地位和中间作用
二 “市管县”体制
第三节 县—乡(镇)政府过程
一 乡和镇的建制与机构
二 县对乡(镇)的领导机制
三 县人民政府部门与乡(镇)的“七所八站”
四 区公所的设置
五 “镇管乡”和“镇管村”模式
第四节 村民委员会
一 村民委员会的组织、任务和性质
二 村民委员会与政府的关系
三 关于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的探讨
第十六章 城市政府过程
第一节 市制的基本状况和主要特点
一 市制沿革和城市化进程
二 中国城市的政治类型
三 城市的政治权力结构
四 城市政府过程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市—区政府过程
一 市辖区的基本状况和主要特点
二 区政的主要特点与“市—区”关系
三 区际关系
第三节 “市辖区—街”政府过程
一 街道办事处的性质、地位和组成
二 区人民政府对街道办事处的领导
三 街道经济工作
四 区街财政的有关问题
五 城市政府结构的改革问题
第四节 居民委员会
一 居民委员会和“居民自治”工作的性质和地位
二 街道办事处对居民委员会工作的指导
三 居民委员会的新任务和新问题
第十七章 关于中国政府过程的总体分析
第一节 中国政府过程的总体特点
一 由革命斗争所造成的三个特点
二 由传统和国情所造成的三个特点
三 由改革开放所造成的三个特点
第二节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考
一 适时规范“党政关系”
二 完善人大“双层结构”的运行模式
三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四 强化税制改革
五 拓宽、规范意见表达和信息传输的渠道
六 减少“条条”数量,缩小“条条”权限
七 发展社会中介组织
八 规范行政区划
九 小结:中国政治发展和政府发展的课题、确定性与任务
主要参考文献
Governmental processes of contemporary China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