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凡是关心京剧命运的仁人志士,是可以读一读《为京剧号脉》的,也许会引发出更多新的观点,把我们对当前京剧现状的研究再深入一步。
结集成册的包括20世纪80年代在《北京晚报》“百家言”专栏上发表的一批杂文、90年代在《梨园周刊》上发表的部分评介文章、新世纪之初在《中国京剧》杂志上组织的“京剧沙龙”以及在各种戏曲学术理论会议上发表的论文等等。观点鲜明,见解不俗,很有可读性。
目录
序:师弟和宝堂是个性情中人(孙毓敏)
〔主旋律〕
为京剧号脉(之一)——对主演中心制的忽视
为京剧号脉(之二)——花钱越多,艺术的含金量越低
为京剧号脉(之三)——京剧的话剧化
为京剧号脉(之四)——只创新不继承
为京剧号脉(之五)——惟新主义作怪
为京剧号脉(之六)——重技轻戏与重戏轻技
为京剧号脉(之七)——“专家评委”乱弹琴
为京剧号脉(之八)——轻视唱腔的音乐语言
为京剧号脉(之九)——关于剧团的体制
为京剧号脉(之十)——像五十年代那样
再为京剧号脉(之一)——主演与配演的错位
再为京剧号脉(之二)——编剧与主演错位
再为京剧号脉(之三)——导演与主演错位
再为京剧号脉(之四)——以故事演歌舞,还是以歌舞演故事
再为京剧号脉(之五)——投资与收入错位
再为京剧号脉(之六)——理论与实际错位
话说“台上见”
再说“台上见”
三说“台上见”
流派的束缚
也谈“叫好”
萝卜赛梨
梅兰芳的职称与学历
拜师今昔谈
观众·外行·上帝
明天的京剧舞台
小议“十净九裘”
关于戏曲编剧问题的一封信
京郊凭吊言三爷
梅大师或许这么说
所谓字正腔圆
上口字我见
趣谈小生年龄
马连良要唱麒派?
四大名旦由来一说
四大名旦亲连亲
一字难移
戏曲的绝活哪儿去了?
也谈“一剧之本”
漫话“京剧姓京”
评奖
诗韵与曲韵
也谈《战太平》的虎跳
沈金波老师的一句箴言
戏曲教学中的一个误区
“猴团”哪儿去了?
话说天桥的把式
张君秋演戏秘诀
厉慧良的“狂言”
厉慧良藏拙露巧
新凤霞识劝
夜郎国里看地戏
京剧兴衰谈
论梅兰芳的观众观
戏剧评论遭遇“非典”
《中国贵妃》又创新高
驳荒唐的“断裂论”
请关注,戏曲演员的困惑
戏曲艺术中的装饰现象
京剧,有角儿则灵
漫话流派
吸取历史教训,加强科学研究——把变声问题重视起来
王珮瑜们的昨天、今天、明天
筱派艺术的启示
先有荀慧生,还是先有陈墨香?
从张学津孙毓敏组阁失败谈起
大气磅礴的郝派唱腔——介绍郝寿臣的《打曹豹》唱段
琴魂汪本贞
读《袁世海的艺术道路》一书有感
关于《沙桥饯别》的几种版本
大刀张宝忠和他的后代
谈京胡的“套子”
龚思全笔下看川剧
张君秋只是歌唱演员吗?
德隆望重 百年流芳——纪念谭鑫培诞辰150周年
谭门七代
世纪艺术——谭派
从谭元寿的自知之明谈起
谭元寿:国难当头,匹夫有责
神奇的荀派艺术
马连良何以为马连良
祝王琴生老师九十大寿
谈音配像的历史意义——兼谈京剧的话剧化
吴老,您走好!
吴祖光的戏剧人生
回忆马校长
晚年的李盛藻
人生的酸甜苦辣——记京味作家邓友梅
袁世海悼张君秋
梨园花落大师去 天地同悲悼先贤——追悼袁世海先生
芳林新叶催陈叶——记叶盛兰与他的儿子叶少兰
我们心中的楷模 ——记为人师表的王少楼老师
新凤霞的成功之本与“现代戏曲”的式微之源
访北昆耆宿侯玉山
奇人刘曾复
马三立的相声人生
忆昔程门立雪 如今桃李门墙——访赵荣琛先生
纪刚,您是京剧的真朋友
学余宗马 出神入化——张学津艺术生活50年
德艺继世 忠厚传家——访梅葆玖、梅葆玥
孙毓敏这两辈子
杨春霞的本色
让我重新认识评剧的人——记周连生、赵丹红伉俪
天生地造的穆桂英——赞刁丽
童氏《宇宙锋》的惟一传人——记刘希玲先生
“爆满”说明了什么?——记燕守平艺术生活50年
化做春泥更护花——光大程派艺术的李文敏
展望新世纪 真情谈京剧
为京剧唱腔号脉
我的感言
阳光碎片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