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处理

副标题:无

作   者:傅德荣,章慧敏编著

分类号:

ISBN:9787303057313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本套教材是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中所属“教育技术学专业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子项目的研究成果。它涵盖了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当前普遍开设的八门主干课程,即:《教育技术学》、《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远程教育学》、《教育信息处理》、《信息技术与教育》、《网络教育应用》和《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   这八门主干课程教材的共同特点是:内容新、体系新。编写组力图按照90年代以来,国际上在教育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所形成的理论框架进行编写。例如:《教育技术学》是根据国际公认的“’94教育技术新定义”来确定该课程的内容体系,完全打破了以“媒体的理论与应用”作为教育技术基本内容的传统模式。又如“教学系统设计”,目前国内外关于这一课程均是围绕以“教”为主而展开——只注重如何帮助教师“教”,而忽视如何帮助学生主动地“学”。新的《教学系统设计》一书吸收近年来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成果,增添了大量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内容,并且努力把上述两种教学设计结合起来,使之相辅相成,形成一种全新的“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体系。..   八门主干课程中还有一些是填补空白的新课程,如《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过去各院校的电教专业或教育技术系开设“研究方法”课,往往是沿用教育系的“教育学研究方法”教材,既不能体现教育技术专业的特色,更不适应教育技术专业的发展需要。这次我们新编了《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教材,不仅填补了空白,从根本上改变了上述被动状况,也使教育技术学建立在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此外,如《远程教育学》、《信息技术与教育》和《网络教育应用》都是适应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日益深人发展而开设的新课程,目前国内高校尚未有这类正式教材。其余的两本如《教育信息处理》和《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在内容和编写体例上也有不少创新,尤其是《教育信息处理》,紧密结合教学过程、测验考试、教材编写等具体教学环节,对所涉及的各种教育信息进行较深入的定量分析与研究,并给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法,因而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   

目录

目录
绪论——教育信息科学及其发展
一 信息社会与教育
二 教育信息化
三 教育技术的发展
四 教育信息科学的研究
第一章 教育信息概述
第一节 有关信息的基本概念
一 什么是信息
二 数据与知识
三 信息的特点
四 信息科学
第二节 教育信息的特点
一 量度水平低
二 教育数据多是一些小样本的数据
三 注重个体数据的分析
四 教育信息多是一些模糊信息
第三节 教育信息的数量化
一 教育信息数量化的特点
二 数量化的尺度
第四节 教育信息的结构形式
一 矩阵
二 时间序列
三 图
第五节 教育信息处理的对象
一 有关测试的教育信息
二 有关教学过程的教育信息
三 有关学习目标和教材分析的教育信息
四 有关传递过程的教育信息
五 有关学习环境的教育信息
第六节 教育信息处理的方法
一 教育信息处理应解决的问题
二 教育信息的处理方法
第七节 教育信息处理的数学方法
思考与练习
第二章 教育信息熵
第一节 熵的概述
一 信息量的表示
二 信息熵
三 熵的意义
四 信息熵的基本性质
第二节 相对熵与冗余度
第三节 熵函数的展开
一 联合熵
二 条件熵
三 Kullback信息量
第四节 熵模型
一 最大熵原理
二 熵模型的方法
三 指数分布
四 正则分布
第五节 测试问题的信息量
一 测试问题信息熵的计算
二 等价预选项数
三 对不确定程度的判断
第六节 教学过程的信息量分析
一 分类系统
二 类别总数与熵
三 不同学科类别频度分布的比较
第七节 教育中质的数据信息量分析
一 交叉表
二 互信息量
第八节 CAI课件中的信息熵
一 多重选择问题的信息熵
二 课件评价
三 学习状态的描述
思考与练习
第三章 教材分析
第一节 概述
一 教材分析的基本思想
二 教材分析的类别
第二节 教材结构化的分析方法
一 学习层级法
二 课题分析法
三 逻辑分析法
第三节 利用图表示系统结构
一 概述
二 可达矩阵
第四节 以ISM法分析教材结构
一 分析流程
二 制作层级有向图的算法
第五节 ISM分析实例
一 抽出要素
二 要素间的形成关系
三 形成关系图
四 研讨
第六节 目标矩阵
一 制定教学目标
二 决定具有形成关系的直接低级目标
三 目标矩阵
四 按目标水平分类
五 形成关系图
思考与练习
第四章 教学分析
第一节 概述
一 什么是教学分析
二 教学分析方法
第二节 逐语记录
一 代码教学数据
二 处理方法
第三节 分类分析
一 分类表
二 迁移矩阵
第四节 时序列分析
一 时序列的方法
二 过程——成果模型
三 用于分析的数据
四 分析方法
第五节 S-T分析
一 S-T分析的基本思想
二 行为类别
三 S-T数据的收集
四 教学模式
五 教学实例
思考与练习
第五章 测试与测试理论
第一节 测试的意义与分类
一 器具测试与纸笔测试
二 客观测试与非客观测试
三 综合测试与分析测试
四 标准测试与非标准测试
五 集团基准测试与达到基准测试
第二节 测试数据的统计测度
一 平均值、分散和标准偏差
二 协方差和相关系数
第三节 测试数据应具备的特性
一 测试的误差模型
二 测试的精度与信赖性
三 信度系数的估计
四 妥当性
第四节 测试数据的变换
一 百分排位
二 线性变换与标准得分
三 正则分布与正则化得分
四 多级评定值
第五节 项目反应理论基础
一 二参数逻辑斯谛模型及其参数的意义
二 信息函数
三 局部独立性与单因子性
第六节 各种项目反应模型
一 单参数逻辑斯谛模型
二 三参数逻辑斯谛模型
第七节 能力参数与项目参数的估计
一 能力参数的估计
二 项目参数与能力参数的同时估计
三 项目参数的估计
四 用于参数估计的样本
第八节 项目反应理论与计算机
一 项目库及其应用
二 理论得分分布
三 自适应测试
思考与练习
第六章 学生集团应答分析
第一节 应答分析系统
一 系统的构成
二 系统的教育特性
第二节 应答分析系统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 应答模式
二 教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 集团应答曲线
一 应答曲线
二 应答曲线的类型
三 应答时间
四 在教学中的应用
第四节 集团应答曲线群
一 教学过程的控制
二 应答的时间——得分分析
思考与练习
第七章 教育信息的结构分析
第一节 概述
一 分类
二 结构分析法的发展
第二节 S-P表
一 S-P表的结构
二 S-P表的性质
三 差异系数与注意系数
第三节 S-P表的应用
一 应用中的一些问题
二 应用实例
第四节 IRS分析
一 IRS图的基本原理
二 顺序系数
三 IRS图的构成法
四 IRS图的性质
第五节 IRS图的应用
一 在形成评价中的应用
二 概念形成过程分析的应用
三 教材分析的应用
四 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思考与练习
第八章 多元分析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概述
一 什么是多元分析
二 多元分析方法的分类
三 多元分析在教育中的应用
第二节 回归分析
一 直线回归
二 多元线性回归
三 多项式回归
四 指数曲线回归
五 回归分析的应用
第三节 主成分分析
一 基本原理
二 主成分分析的方法
第四节 因子分析
一 基本原理
二 因子分析模型
三 因子载荷矩阵的意义
四 因子分析的方法
第五节 聚类分析
一 聚类分析的基本原理
二 聚类分析的方法
三 距离
第六节 判别分析
一 判别分析与聚类分析
二 判别分析的基本原理
三 两总体的距离判别
思考与练习
第九章 生理信息与教学过程
第一节 概述
一 表示学生内部状态的生理信息
二 教学研究中的生理信息
三 生理信息与心理学研究
四 生理信息与精神活动
第二节 GSR的意义
一 GSR在教学中的意义
二 GSR反应
三 GSR反应与人际关系
四 GSR反应的检测
第三节 GSR与集团教学
一 合唱中的GSR反应
二 GSR反应的倾向
第四节 不同学科的GSR反应
一 语文教学与GSR反应
二 体育教学与GSR反应
第五节 教学过程中的GSR反应
一 接受与拒绝
二 交互作用中的GSR反应
三 教学中的集中与分散
思考与练习
主要参考文献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教育信息处理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