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政治与文学研究

副标题:无

作   者:沈松勤著

分类号:

ISBN:9787100069373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本书以专题形式,从不同角度探   讨了宋代一些重要的政治现象,以及   宋代政治对文学创作主体的政治命运   与创作取向的影响,并对宋代一些重   大的文学流变、重要的文学流派和创   作现象重新加以审视,从中探寻其深   层的历史文化动因。   

目录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史学观照(代自序)
  上篇
  北宋台谏制度与党争
   一、北宋台谏的新特点与政治品格
   二、台谏在党争中的性能与作用
   三、台谏与北宋文字狱
   四、结束语
  南宋“国是”与朋党之争
   一、“国是”的形成及其党争性能
   二、“国是”在党争中的运作
   三、“国是”下的君权与相权
  “元■学术”与“元■叙事”
   一、“元■学术”的形成与内涵
   二、“元■叙事”的模式与价值取向
   三、由“元■叙事”引起的几点思考
  从南北对峙到南北融合:宋初近百年文坛的演变历程
   一、南北文坛的差异与对峙
   二、南文北移与南北交汇
   三、南北文坛的冲突与整合
   四、余论
  宋体四六的功能与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
   二、“以文为骈”与宋体四六
   三、宋体四六的功能与价值
  北宋党争与“荆公体”
   一、“荆公体”形成的党争因素
   二、化解经世之悲与“荆公体”的意境
   三、“荆公体”在艺术上的取径
  王安石与新党作家群
   一、政治集团与文学群体的双重角色
   二、文学实践的“经术化”
   三、结论
  “崇宁党禁”下的文学创作趋向
   一、“救时行道”精神的消失与创作主体的沉沦.
   二、“丰亨豫大”与谄诗谀文的盛行
   三、“转喉都是讳”与内倾化趋向-
  两宋党争与“江西诗派”
   一、引言
   二、《江西诗社宗派图》的党争烙印
   三、朋党之争与“江西”诗人群的形成
   四、余论
  高压政治与“文丐奔竞”:“绍兴和议”期间的文学生态
   一、残酷的“绍兴党禁”
   二、歌功颂德的政治文化运动
   三、适应性变异的文化“基因”
  杨万里“诚斋体”新解
   一、“诚斋体”的主体特征
   二、“诚斋体”的生命意识
   三、“诚斋体”的审美意境
  
  下篇
  宋室南渡后的“崇苏热”与词学命运
   一、“崇苏热”的成因
   二、“崇苏热”的“元■情结”
   三、“崇苏热”推进了宋词的发展
   四、“崇苏热”对词学的负面影响
  宋词本体的多元特征
   一、功能结构的多样性
   二、风格流变的多向性
   三、创作主体的多重性
  唐宋词社会文化学论纲
   一、词是一种“文学-文化现象”
   二、风俗使词化合成为“文学-文化现象”
   三、唐宋词社会文化学研究的范围与任务
  唐宋词体的文化功能与运行系统
   一、唐宋词的文化功能
   二、唐宋词的运行系统
   三、运行系统的局限与突破
  “宋词一代之胜说”释疑
   一、“一代之胜说”的成因
   二、“一代之胜说”不符合文学史实
   三、“一代之胜说”的“非历史化”特征
  张先生平仕履二题
   一、张先为何称“张安陆”
   二、张先知渝离渝年代补正
  苏轼词编年补证
  参考文献
  后记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宋代政治与文学研究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