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斜杠老年”(心理人/教育人/读书人/写作人/公益人) 中国青年报高级编辑,青春热线创办者,中国心理学会首批注册心理督导师,首届邹韬奋新闻奖获得者,全国保护未成年人杰出公民。退休后和朋友创办公益机构歌路营,服务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近年来关注衰老与死亡,为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理事、养老院志愿者。于2012年开始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设“影像中的生死学”公共选修课。“生死”相关重大议题的思考平台,跨越心理学、社会学、医学、人类学、伦理学、哲学、美学等多个学科,在观影、阅读和讨论的多重对话中,协助学生探索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建构自身的生命意识和生命价值观。本书以纪实性的手法,逐一呈现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展现生动的课堂教学过程,在解析相关生死议题的同时,亦分享作者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法。
目录
目录
引言:一场未知的教育探险/
我不想把这门课上成一门教授“知识”的课,不想把这门课上成一门我唱主角的课,不想以一种我拥有标准答案的姿态来上课。我知道,当我以上面三个“不想”作为基线来设计课程的时候,我就开始了一次未知的教育探险。
起始课:通过电影直视骄阳/
《时间规划局》用绿色的倒计时和脉搏跳动的声音,将生命的过程外化,将不知不觉的流逝变得可见可感——在一秒一秒减少的数字中,在有节奏感的轰鸣声中,生命的有限性变成一种焦虑。从存在主义的角度看,或许生死教育的目标并不是减轻死亡焦虑,恰恰相反,是适度引发死亡焦虑,让死亡焦虑成为引导人去思考生命意义的起点。
教育课:生命能否承受之重/
《小猪教室》展示了我理想中的生命教育过程:孩子们不仅在养猪的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体验,理解了什么是生命,如何对生命负责,更重要的是,老师把选择权给了孩子。一次次的讨论不断启发着孩子们的思考,让孩子们倾听不同的声音,逼着他们面对艰难的选择。正是思考、讨论与选择,让这些孩子对生命、生命的责任和权利有了深刻的体认。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获得的不是“知识”,而是精神上的成长。
家庭课:危机中的成长契机/
通常,人们会觉得死亡对于每个家庭、每个经历它的人而言,是悲伤、痛苦和无法挽回的丧失,但在《阳光小美女》中,每个角色都似乎因为爷爷的死亡而有了不同。死亡带来的痛感,或许是一剂成长的催化剂,它让人们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意识到爱的重要,意识到存在的有限,从而努力去活出自己。
自我课:激情与绝望的对决/
在《死亡诗社》中,尼尔自杀了,基丁老师也被开除了。这场因死亡而突然中断的教育实验,带来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选择死亡,是勇敢还是懦弱?以生命为代价做抗争是否有意义?面对理想的破灭和现实的冲击,死亡是唯一的选择吗?影片的结束,是思考的开始。
团体课:归属与宰制的吊诡/
人们面对死亡焦虑时,有两种主要的防御方法:“凸显”与“嵌入”。“凸显”即相信个人的独特性,努力活出自我;“嵌入”即相信终极拯救者,努力将自己融合或嵌入到自身之外更大的力量中。《浪潮》中的学生们,在文格尔的操纵下放弃了自我,让自己嵌入、消融在“巨大的事物”中,臣服于“终极拯救者”。表面上,他们似乎找到了归属感和方向感,但最终他们却发现“浪潮”是如此可怕。
历史课:荒诞岁月的死与生/
这个死亡谱系,曾引起我长时间的思考,因为我发现,有些死亡是非常复杂的,将其归入这个谱系中的某个类型,可能会模糊了真实的死亡原因。是否该将电影《活着》中有庆的死亡归入“意外死”,将凤霞的死亡归入“疾病死”?这样归类,是不是改变了什么?
逆境课:绝望中的希望之光/
能拍出《美丽人生》的人,一定相信在令人绝望的黑暗中仍然有光明存在,他们让想象力在这份“相信”之上驰骋,因此才能够表现黑暗中的光明,展示绝望中的希望,发掘人的可能性和力量。“力量”,与生命中的逆境相对抗的力量,就是我们要在教学中寻找的。
伦理课:每个人的生死权利/
假如你是《姐姐的守护者》中的一个角色:决心挽救女儿凯特生命的妈妈莎拉、担心家庭随时可能崩溃的爸爸布莱恩、身染沉疴的姐姐凯特、有诵读困难但不在父母“优先名单”中的哥哥杰西、被“制造出来”挽救姐姐生命的安娜——当安娜如果不将自己的一个肾移植给姐姐,姐姐就会死去的残酷现实被摆在面前时,你会怎样做?
医学课:临终的选择与尊严/
《心灵病房》描述了一个成年人的死亡——死于癌症,死在医院的病床上。这样的景象似乎没什么新奇,但问题就在于“没什么新奇”:我们以为医学的存在,就是为了帮助人们摆脱病痛和死亡,却很难接受医学的有限性。当死亡绑定医疗技术,当人们视死亡为医疗的失败时,死亡的景象就被深刻地改变了。让我们跟着女主角的独白,去到临终者的床头,思考生命的尊严与死亡的尊严。
礼仪课:葬俗的慰藉与联结/
入殓是动作,是程序,是过程,是仪式,然而当这一切都包含着庄重的情感时,它就变成了美,变成了心灵的安慰,变成了家族历史的传承。仪式,原来充满着心理、文化的内涵。《入殓师》展现了“仪式”这种高度程式化的东西与人性的联结,与人类生命传承的联结。
哲学课:死亡是最棒的发明/
死亡焦虑,是一种原始的焦虑,具有自我意识的人类都会存在这样的焦虑。但一些临床心理学家发现,死亡焦虑会因生活失败而大量增加,欧文·亚隆将其总结为一个公式:死亡焦虑与生活满足成反比。在黑泽明的《生之欲》中,那个把自己的一生活成了“一句废话”的公务员,要用什么去战胜自己的死亡恐惧呢?
结束课:困惑是思考的起点/
导演卡梅隆离开罗丝和杰克的爱情主线,不惜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调动各种视听手段,去展现在海水涌入、泰坦尼克号即将沉没之际,各色人等的不同反应和选择,演绎出生死关头惊心动魄的人生大戏。这是一段被压缩在有限时间中的无限思想空间,阶层、性别、年龄、职业角色、宗教信仰、人生经历、个性特质,人与人的关系,都在被“死亡”拷问。
附录
后记
引言:一场未知的教育探险/
我不想把这门课上成一门教授“知识”的课,不想把这门课上成一门我唱主角的课,不想以一种我拥有标准答案的姿态来上课。我知道,当我以上面三个“不想”作为基线来设计课程的时候,我就开始了一次未知的教育探险。
起始课:通过电影直视骄阳/
《时间规划局》用绿色的倒计时和脉搏跳动的声音,将生命的过程外化,将不知不觉的流逝变得可见可感——在一秒一秒减少的数字中,在有节奏感的轰鸣声中,生命的有限性变成一种焦虑。从存在主义的角度看,或许生死教育的目标并不是减轻死亡焦虑,恰恰相反,是适度引发死亡焦虑,让死亡焦虑成为引导人去思考生命意义的起点。
教育课:生命能否承受之重/
《小猪教室》展示了我理想中的生命教育过程:孩子们不仅在养猪的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体验,理解了什么是生命,如何对生命负责,更重要的是,老师把选择权给了孩子。一次次的讨论不断启发着孩子们的思考,让孩子们倾听不同的声音,逼着他们面对艰难的选择。正是思考、讨论与选择,让这些孩子对生命、生命的责任和权利有了深刻的体认。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获得的不是“知识”,而是精神上的成长。
家庭课:危机中的成长契机/
通常,人们会觉得死亡对于每个家庭、每个经历它的人而言,是悲伤、痛苦和无法挽回的丧失,但在《阳光小美女》中,每个角色都似乎因为爷爷的死亡而有了不同。死亡带来的痛感,或许是一剂成长的催化剂,它让人们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意识到爱的重要,意识到存在的有限,从而努力去活出自己。
自我课:激情与绝望的对决/
在《死亡诗社》中,尼尔自杀了,基丁老师也被开除了。这场因死亡而突然中断的教育实验,带来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选择死亡,是勇敢还是懦弱?以生命为代价做抗争是否有意义?面对理想的破灭和现实的冲击,死亡是唯一的选择吗?影片的结束,是思考的开始。
团体课:归属与宰制的吊诡/
人们面对死亡焦虑时,有两种主要的防御方法:“凸显”与“嵌入”。“凸显”即相信个人的独特性,努力活出自我;“嵌入”即相信终极拯救者,努力将自己融合或嵌入到自身之外更大的力量中。《浪潮》中的学生们,在文格尔的操纵下放弃了自我,让自己嵌入、消融在“巨大的事物”中,臣服于“终极拯救者”。表面上,他们似乎找到了归属感和方向感,但最终他们却发现“浪潮”是如此可怕。
历史课:荒诞岁月的死与生/
这个死亡谱系,曾引起我长时间的思考,因为我发现,有些死亡是非常复杂的,将其归入这个谱系中的某个类型,可能会模糊了真实的死亡原因。是否该将电影《活着》中有庆的死亡归入“意外死”,将凤霞的死亡归入“疾病死”?这样归类,是不是改变了什么?
逆境课:绝望中的希望之光/
能拍出《美丽人生》的人,一定相信在令人绝望的黑暗中仍然有光明存在,他们让想象力在这份“相信”之上驰骋,因此才能够表现黑暗中的光明,展示绝望中的希望,发掘人的可能性和力量。“力量”,与生命中的逆境相对抗的力量,就是我们要在教学中寻找的。
伦理课:每个人的生死权利/
假如你是《姐姐的守护者》中的一个角色:决心挽救女儿凯特生命的妈妈莎拉、担心家庭随时可能崩溃的爸爸布莱恩、身染沉疴的姐姐凯特、有诵读困难但不在父母“优先名单”中的哥哥杰西、被“制造出来”挽救姐姐生命的安娜——当安娜如果不将自己的一个肾移植给姐姐,姐姐就会死去的残酷现实被摆在面前时,你会怎样做?
医学课:临终的选择与尊严/
《心灵病房》描述了一个成年人的死亡——死于癌症,死在医院的病床上。这样的景象似乎没什么新奇,但问题就在于“没什么新奇”:我们以为医学的存在,就是为了帮助人们摆脱病痛和死亡,却很难接受医学的有限性。当死亡绑定医疗技术,当人们视死亡为医疗的失败时,死亡的景象就被深刻地改变了。让我们跟着女主角的独白,去到临终者的床头,思考生命的尊严与死亡的尊严。
礼仪课:葬俗的慰藉与联结/
入殓是动作,是程序,是过程,是仪式,然而当这一切都包含着庄重的情感时,它就变成了美,变成了心灵的安慰,变成了家族历史的传承。仪式,原来充满着心理、文化的内涵。《入殓师》展现了“仪式”这种高度程式化的东西与人性的联结,与人类生命传承的联结。
哲学课:死亡是最棒的发明/
死亡焦虑,是一种原始的焦虑,具有自我意识的人类都会存在这样的焦虑。但一些临床心理学家发现,死亡焦虑会因生活失败而大量增加,欧文·亚隆将其总结为一个公式:死亡焦虑与生活满足成反比。在黑泽明的《生之欲》中,那个把自己的一生活成了“一句废话”的公务员,要用什么去战胜自己的死亡恐惧呢?
结束课:困惑是思考的起点/
导演卡梅隆离开罗丝和杰克的爱情主线,不惜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调动各种视听手段,去展现在海水涌入、泰坦尼克号即将沉没之际,各色人等的不同反应和选择,演绎出生死关头惊心动魄的人生大戏。这是一段被压缩在有限时间中的无限思想空间,阶层、性别、年龄、职业角色、宗教信仰、人生经历、个性特质,人与人的关系,都在被“死亡”拷问。
附录
后记
影像中的生死课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