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应由三部书构成:言、事、艺——理解其中的任何一个,都离不开其他两者,而尤其以关于艺术之书最能体现民族性,因此也最可靠与最真实,所以本书写作的最初动历,乃是要面骊一般的读者大众。
作为艺术史学者,我并不愿意用这样的风格来进行写作,因为它与我的治学理念不符。但是,我却愿意将我领会的中国艺术以最简洁的方式向更多的业外人士进行阐述使更多的人由阅读,理解中国艺术而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产生由衷的敬意与温情,这是读书识字的人不可不养的胸襟与情怀。
本书所悬的目标并不高;能够使不熟悉这门学
目录
上篇 中国书法艺术概说
特征
书法的意蕴
书法的精神性与人格的美
书法的美的源泉
综述
审美的浑沌:先秦书法
书法艺术的转捩点:秦汉书法
风度与韵致:魏晋书法
不经意外见精神:北朝书法
求意态于两极:唐代书法
走向表现:宋代书示
古典的复兴:元代书法
衰颓与振兴:明代书法
与古为新:清代书法
书家与作品
书法的原型;甲骨文
确立线条的表现意识:金文
规范中的自由:石鼓文与秦小篆
满目琳琅说汉隶
.永恒的典范:王羲之与王献之
力度之美:北碑书风
“初唐四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与薛稷
挥毫落纸如云烟:张旭与怀素的狂草
颜真卿的雄风
性灵的沉积:承前启后的杨凝式
我书意造本的无法:苏轼
拔俗之韵:黄庭坚
传统与个人才能:米芾
“新古典主义”:赵孟淆
吴门书派:文徵明与祝枝山
禅书董其昌
晚明的抗争: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与王铎
画怪书也怪:金农与郑燮
碑学的先声:邓石如
亦贴亦碑说何(绍基)、赵(之谦)
古典书示的终结:康有为与吴昌硕
下篇 中国绘画艺术概说
特征
崇尚意境的形神统一、情景交融
笔墨的表现特色与个性风韵
多重透视的回环游移
排除条件色的随类赋彩
诗书面印的综合效应
综述
汉画的人神交融 晋画的飘逸风神
唐画的灿烂求备
宋画的沉潜自然
元画的萧散清逸
明画的雅趣文风
清画报古韵新声
人物画
顾恺之与传神写照
吴道子与宗教人物画的新境界
周与态浓意远的仕女画
贯休与融入文人意味的水墨罗汉
……
特征
书法的意蕴
书法的精神性与人格的美
书法的美的源泉
综述
审美的浑沌:先秦书法
书法艺术的转捩点:秦汉书法
风度与韵致:魏晋书法
不经意外见精神:北朝书法
求意态于两极:唐代书法
走向表现:宋代书示
古典的复兴:元代书法
衰颓与振兴:明代书法
与古为新:清代书法
书家与作品
书法的原型;甲骨文
确立线条的表现意识:金文
规范中的自由:石鼓文与秦小篆
满目琳琅说汉隶
.永恒的典范:王羲之与王献之
力度之美:北碑书风
“初唐四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与薛稷
挥毫落纸如云烟:张旭与怀素的狂草
颜真卿的雄风
性灵的沉积:承前启后的杨凝式
我书意造本的无法:苏轼
拔俗之韵:黄庭坚
传统与个人才能:米芾
“新古典主义”:赵孟淆
吴门书派:文徵明与祝枝山
禅书董其昌
晚明的抗争: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与王铎
画怪书也怪:金农与郑燮
碑学的先声:邓石如
亦贴亦碑说何(绍基)、赵(之谦)
古典书示的终结:康有为与吴昌硕
下篇 中国绘画艺术概说
特征
崇尚意境的形神统一、情景交融
笔墨的表现特色与个性风韵
多重透视的回环游移
排除条件色的随类赋彩
诗书面印的综合效应
综述
汉画的人神交融 晋画的飘逸风神
唐画的灿烂求备
宋画的沉潜自然
元画的萧散清逸
明画的雅趣文风
清画报古韵新声
人物画
顾恺之与传神写照
吴道子与宗教人物画的新境界
周与态浓意远的仕女画
贯休与融入文人意味的水墨罗汉
……
插图中国书画艺术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loading icon](/img/book/loading_solarSystem.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