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动力学引论

副标题:无

作   者:李崇银编著

分类号:

ISBN:9787502918347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目录

目录前言图表索引
1 绪论
1.1 气候变化
1.1.1 气候变化及其时间尺度1.1.2 气候变化的阶段性1.1.3 气候突变特征1.2 古气候及其变化
1.2.1 古气候的重建(现)1.2.2 古气候变化的原因1.3 气候与人类社会
1.3.1 粮食生产与气候1.3.2 水资源与气候1.3.3 能源与气候1.4 当代气候研究
1.4.1 当代气候学研究的基本特点1.4.2 三个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问题1.4.3 观测要求参考文献
2 气候系统
2.1 大气
2.1.1 大气环流2.1.2 大气成分2.1.3 大气与外界的相互作用2.2 大气运动基本方程组
2.2.1 基本方程组及其滤波2.2.2 角动量和能量平衡方程2.2.3 时间平均和纬向平均的气候方程2.2.4 全球平均气候方程2.3 海洋
2.3.1 海洋的基本特性及影响2.3.2 海气耦合相互作用2.3.3 “海洋气候”2.4 陆地和冰雪圈
2.4.1 冰雪的作用2.4.2 植被的作用2.5 水分及其循环
2.5.1 蒸发2.5.2 径流2.5.3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2.6 太阳活动
2.7 火山爆发
2.8 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3 大气辐射过程
3.1 太阳短波辐射
3.1.1 太阳常数3.1.2 太阳短波辐射的变化3.2 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
3.2.1 大气的吸收和发射概念3.2.2 臭氧的吸收3.2.3 水汽的吸收3.2.4 太阳短波辐射加热率3.3 地表辐射特性
3.3.1 地表反照率3.3.2 云的反照率3.3.3 地表的比辐射率和净辐射量3.4 晴空大气红外辐射传输
3.4.1 大气红外辐射特性3.4.2 谱带吸收模式3.4.3 辐射传输方程3.4.4 红外辐射冷却率3.5 辐射气候
3.5.1 地-气系统的反照率3.5.2 地-气系统的射出长波辐射(OLR)3.5.3 地-气系统的辐射收支3.6 云-辐射相互作用
3.6.1 观测分析3.6.2 理论研究结果参考文献
4 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动力学
4.1 大气中的30—60天低频振荡
4.1.1 热带大气的30—60天振荡4.1.2 中高纬度大气的30—60天振荡4.1.3 30—60天大气振荡的全球特征4.2 热带大气低频(30—60天)振荡动力学
4.2.1 南亚季风槽脊30—60天振荡的动力学4.2.2 CISK-Kelvin波理论4.2.3 CISK-Rossby波理论4.2.4 蒸发-风反馈机制4.3 大气基本态的不稳定激发
4.3.1 三维基本气流的不稳定4.3.2 地形强迫Rossby波的不稳定4.3.3 基本气候态的影响4.4 大气的低频响应
4.5 大气非线性过程
参考文献
5 大气环流持续异常(一)——阻塞形势的动力学机理
5.1 多平衡态理论
5.2 共振理论
5.2.1 外源强迫下的线性共振5.2.2 非线性共振5.3 孤立波理论
5.4 天气尺度涡旋的激发
5.5 偶极子理论
参考文献
6 大气环流持续异常(二)——遥相关的动力学机理
6.1 大气环流的遥相关
6.1.1 地面气压场的遥相关6.1.2 对流层大气环流的遥相关6.1.3 遥相关指数6.1.4 夏半年大气环流的遥相关6.1.5 南半球大气环流的遥相关6.2 大气对外源强迫的遥响应
6.2.1 ENSO与PNA型遥相关6.2.2 地形和定常热源的强迫响应6.2.3 气候基本态的重要性6.3 能量频散和大圆理论
6.3.1 长波能量频散概念6.3.2 大圆理论6.4 时间平均基本气流的不稳定
6.5 行星波的能量通量——EP通量
6.5.1 正压大气情况6.5.2 斜压大气情况6.5.3 三维球面大气情况参考文献
7 海洋-大气相互作用
7.1 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的基本特征
7.1.1 海洋对大气的热力作用7.1.2 风应力强迫7.1.3 海洋混合层7.2 ENSO
7.2.1 厄尔尼诺7.2.2 南方涛动7.2.3 ENSO循环的动力学机制7.3 ENSO对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影响
7.3.1 ENSO与大气环流异常7.3.2 ENSO与全球大范围气候异常7.3.3 ENSO对中国夏季气候异常的影响7.4 东亚冬季风异常与ENSO
7.4.1 ENSO对东亚冬季风的影响7.4.2 东亚冬季风异常与El Nino的发生7.4.3 东亚大槽的能量频散7.5 ElNino与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
7.5.1 ElNino对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影响7.5.2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异常对ElNino事件的可能激发7.6 海气耦合波动力学
7.6.1 耦合Kelvin波7.6.2 耦合Rossby波7.6.3 平流波和涌升波参考文献
8 陆气相互作用
8.1 生物-地球物理反馈
8.2 土壤温度和湿度的反馈
8.2.1 土壤温度的影响8.2.2 土壤湿度的影响8.3 植被
8.3.1 植被反照率8.3.2 植被蒸腾8.3.3 砍伐热带森林对气候的影响8.4 陆气相互作用模式
8.4.1 生物圈-大气传输方案(BATS)8.4.2 简单生物圈模式(SiB)参考文献
9 气候数值模拟(一)——大气环流模式(GCM)
9.1 模式基本结构
9.1.1 模式方程组9.1.2 垂直分层9.1.3 水平离散化——格点模式9.1.4 谱模式9.2 主要物理过程及其参数化
9.2.1 辐射强迫及反馈9.2.2 次网格尺度过程及其参数化9.3 气候状态的一些数值模拟结果
9.3.1 海平面气压场9.3.2 风场9.3.3 温度场9.3.4 降水量9 3.5 季节转换9.4 海气耦合模式(CGCM)
9.4.1 大洋环流模式简介9.4.2 海气耦合问题9.5 月—季气候的数值预报试验
9.5.1 月预报试验9.5.2 IAP-CGCM的跨季度气候距平数值预测试验参考文献
10 气候数值模拟(二)——简化模式
10.1 能量平衡模式(EBM)
10.1.1 零维能量平衡模式10.1.2 一维能量平衡模式10.1.3 气候系统的参数化10.2 盒型模式
10.2.1 海洋-大气盒型模式10.2.2 耦合的大气-陆地-海洋盒型模式10.3 辐射-对流模式(RCM)
10.3.1 辐射-对流模式的概念和基本结构10.3.2 辐射过程10.3.3 对流调整10.3.4 模式敏感性问题10.4 辐射-对流模式的发展
10.4.1 云量和云高的预报10.4.2 水汽输送10.5 二维统计动力模式(SDM)
10.5.1 二维统计动力模式的基本方程10.5.2 二维统计动力模式的基本物理过程10.5.3 二维统计动力模式的应用10.6 滤波模式
10.6.1 基本方程10.6.2 预报试验参考文献
11 气候的可预报性问题
11.1 大气运动的可预报性
11.1.1 可预报性与运动的周期性11.1.2 可预报性与空间尺度11.1.3 可预报性的若干提法11.2 气候的可预报性
11.2.1 第一类气候可预报性11.2.2 第二类气候可预报性11.3 非线性动力系统与可预报性
11.3.1 非线性动力系统的基本性质11.3.2 气候变化的非线性特征11.3.3 ENSO的可预报性探索参考文献
12 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
12.1 温室气体和气溶胶
12.1.1 大气中的CO
12.1.2 大气中的CH
12.1.3 大气中的卤烃12.1.4 大气中的N2O12.1.5 气溶胶12.2 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的气候效应
12.2.1 辐射强迫12.2.2 地-气系统的温度变化12.2.3 CO2温室效应的影响12.3 其它温室气体的气候效应
12.4 “核冬天”
12.5 大气中的臭氧及臭氧洞
12.5.1 大气臭氧及其分布12.5.2 臭氧量的变化12.5.3 臭氧洞参考文献
附录:本书部分英文缩写
目录前言图表索引
1 绪论
1.1 气候变化
1.1.1 气候变化及其时间尺度1.1.2 气候变化的阶段性1.1.3 气候突变特征1.2 古气候及其变化
1.2.1 古气候的重建(现)1.2.2 古气候变化的原因1.3 气候与人类社会
1.3.1 粮食生产与气候1.3.2 水资源与气候1.3.3 能源与气候1.4 当代气候研究
1.4.1 当代气候学研究的基本特点1.4.2 三个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问题1.4.3 观测要求参考文献
2 气候系统
2.1 大气
2.1.1 大气环流2.1.2 大气成分2.1.3 大气与外界的相互作用2.2 大气运动基本方程组
2.2.1 基本方程组及其滤波2.2.2 角动量和能量平衡方程2.2.3 时间平均和纬向平均的气候方程2.2.4 全球平均气候方程2.3 海洋
2.3.1 海洋的基本特性及影响2.3.2 海气耦合相互作用2.3.3 “海洋气候”2.4 陆地和冰雪圈
2.4.1 冰雪的作用2.4.2 植被的作用2.5 水分及其循环
2.5.1 蒸发2.5.2 径流2.5.3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2.6 太阳活动
2.7 火山爆发
2.8 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3 大气辐射过程
3.1 太阳短波辐射
3.1.1 太阳常数3.1.2 太阳短波辐射的变化3.2 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
3.2.1 大气的吸收和发射概念3.2.2 臭氧的吸收3.2.3 水汽的吸收3.2.4 太阳短波辐射加热率3.3 地表辐射特性
3.3.1 地表反照率3.3.2 云的反照率3.3.3 地表的比辐射率和净辐射量3.4 晴空大气红外辐射传输
3.4.1 大气红外辐射特性3.4.2 谱带吸收模式3.4.3 辐射传输方程3.4.4 红外辐射冷却率3.5 辐射气候
3.5.1 地-气系统的反照率3.5.2 地-气系统的射出长波辐射(OLR)3.5.3 地-气系统的辐射收支3.6 云-辐射相互作用
3.6.1 观测分析3.6.2 理论研究结果参考文献
4 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动力学
4.1 大气中的30—60天低频振荡
4.1.1 热带大气的30—60天振荡4.1.2 中高纬度大气的30—60天振荡4.1.3 30—60天大气振荡的全球特征4.2 热带大气低频(30—60天)振荡动力学
4.2.1 南亚季风槽脊30—60天振荡的动力学4.2.2 CISK-Kelvin波理论4.2.3 CISK-Rossby波理论4.2.4 蒸发-风反馈机制4.3 大气基本态的不稳定激发
4.3.1 三维基本气流的不稳定4.3.2 地形强迫Rossby波的不稳定4.3.3 基本气候态的影响4.4 大气的低频响应
4.5 大气非线性过程
5 大气环流持续异常(一)——阻塞形势的动力学机理
5.1 多平衡态理论
5.2 共振理论
5.2.1 外源强迫下的线性共振5.2.2 非线性共振5.3 孤立波理论
5.4 天气尺度涡旋的激发
5.5 偶极子理论
6 大气环流持续异常(二)——遥相关的动力学机理
6.1 大气环流的遥相关
6.1.1 地面气压场的遥相关6.1.2 对流层大气环流的遥相关6.1.3 遥相关指数6.1.4 夏半年大气环流的遥相关6.1.5 南半球大气环流的遥相关6.2 大气对外源强迫的遥响应
6.2.1 ENSO与PNA型遥相关6.2.2 地形和定常热源的强迫响应6.2.3 气候基本态的重要性6.3 能量频散和大圆理论
6.3.1 长波能量频散概念6.3.2 大圆理论6.4 时间平均基本气流的不稳定
6.5 行星波的能量通量——EP通量
6.5.1 正压大气情况6.5.2 斜压大气情况6.5.3 三维球面大气情况参考文献
7 海洋-大气相互作用
7.1 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的基本特征
7.1.1 海洋对大气的热力作用7.1.2 风应力强迫7.1.3 海洋混合层7.2 ENSO
7.2.1 厄尔尼诺7.2.2 南方涛动7.2.3 ENSO循环的动力学机制7.3 ENSO对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影响
7.3.1 ENSO与大气环流异常7.3.2 ENSO与全球大范围气候异常7.3.3 ENSO对中国夏季气候异常的影响7.4 东亚冬季风异常与ENSO
7.4.1 ENSO对东亚冬季风的影响7.4.2 东亚冬季风异常与El Nino的发生7.4.3 东亚大槽的能量频散7.5 ElNino与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
7.5.1 ElNino对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影响7.5.2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异常对ElNino事件的可能激发7.6 海气耦合波动力学
7.6.1 耦合Kelvin波7.6.2 耦合Rossby波7.6.3 平流波和涌升波参考文献
8 陆气相互作用
8.1 生物-地球物理反馈
8.2 土壤温度和湿度的反馈
8.2.1 土壤温度的影响8.2.2 土壤湿度的影响8.3 植被
8.3.1 植被反照率8.3.2 植被蒸腾8.3.3 砍伐热带森林对气候的影响8.4 陆气相互作用模式
8.4.1 生物圈-大气传输方案(BATS)8.4.2 简单生物圈模式(SiB)参考文献
9 气候数值模拟(一)——大气环流模式(GCM)
9.1 模式基本结构
9.1.1 模式方程组9.1.2 垂直分层9.1.3 水平离散化——格点模式9.1.4 谱模式9.2 主要物理过程及其参数化
9.2.1 辐射强迫及反馈9.2.2 次网格尺度过程及其参数化9.3 气候状态的一些数值模拟结果
9.3.1 海平面气压场9.3.2 风场9.3.3 温度场9.3.4 降水量9 3.5 季节转换9.4 海气耦合模式(CGCM)
9.4.1 大洋环流模式简介9.4.2 海气耦合问题9.5 月—季气候的数值预报试验
9.5.1 月预报试验9.5.2 IAP-CGCM的跨季度气候距平数值预测试验参考文献
10 气候数值模拟(二)——简化模式
10.1 能量平衡模式(EBM)
10.1.1 零维能量平衡模式10.1.2 一维能量平衡模式10.1.3 气候系统的参数化10.2 盒型模式
10.2.1 海洋-大气盒型模式10.2.2 耦合的大气-陆地-海洋盒型模式10.3 辐射-对流模式(RCM)
10.3.1 辐射-对流模式的概念和基本结构10.3.2 辐射过程10.3.3 对流调整10.3.4 模式敏感性问题10.4 辐射-对流模式的发展
10.4.1 云量和云高的预报10.4.2 水汽输送10.5 二维统计动力模式(SDM)
10.5.1 二维统计动力模式的基本方程10.5.2 二维统计动力模式的基本物理过程10.5.3 二维统计动力模式的应用10.6 滤波模式
10.6.1 基本方程10.6.2 预报试验参考文献
11 气候的可预报性问题
11.1 大气运动的可预报性
11.1.1 可预报性与运动的周期性11.1.2 可预报性与空间尺度11.1.3 可预报性的若干提法11.2 气候的可预报性
11.2.1 第一类气候可预报性11.2.2 第二类气候可预报性11.3 非线性动力系统与可预报性
11.3.1 非线性动力系统的基本性质11.3.2 气候变化的非线性特征11.3.3 ENSO的可预报性探索参考文献
12 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
12.1 温室气体和气溶胶
12.1.1 大气中的CO
12.1.2 大气中的CH
12.1.3 大气中的卤烃12.1.4 大气中的N2O12.1.5 气溶胶12.2 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的气候效应
12.2.1 辐射强迫12.2.2 地-气系统的温度变化12.2.3 CO2温室效应的影响12.3 其它温室气体的气候效应
12.4 “核冬天”
12.5 大气中的臭氧及臭氧洞
12.5.1 大气臭氧及其分布12.5.2 臭氧量的变化12.5.3 臭氧洞参考文献
附录:本书部分英文缩写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气候动力学引论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