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本调查报告从宏观环境、发展战略、业务发展、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互联网金融与信息化建设、公司治理、企业社会责任、银行家群体、监管评价、发展前瞻、同行评价等方面,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梳理,旨在透过中国银行家了解中国银行业在经济持续调整和利率市场化大背景下,面临利润增速放缓、息差收窄、不良贷款“双升”等压力,应对这些情况的判断与思考,以及对市场发展和监管体系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促进管理层、金融机构与公众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了解,共同推动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发展。
目录
导语第一部分 宏观环境一、银行家预期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继续放缓二、科技创新和经济金融改革政策受到更多关注三、利率市场化仍受近八成银行家关注四、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仍被看好五、人民币纳入SDR带来人民币业务新机遇六、“债转股”需建立市场化的管理机制访谈手记之一: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宗良、中国进出口银行战略规划部课题组谈银行业与“三去一降一补”第二部分 发展战略一、资产质量承压成为银行业最大挑战二、理性看待西方评级,积极面对不利因素三、差异化发展成为银行家应对挑战的首选措施四、各类银行改革需“量体裁衣”五、银行退出机制仍待全面完善六、海外发展需加强关注境外运营风险七、提升风控能力重新成为各类银行发展战略重点访谈手记之二:国家开发银行课题组、中国工商银行首席风险官王百荣、招商银行行长田惠宇、深圳农村商业银行行长袁捷谈经济下行期银行业的经营之策第三部分 业务发展一、股份制银行竞争力提升最快,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优势明显二、城市基础设施业仍最受信贷青睐,冶金业继续遭冷遇三、小微信贷仍是公司金融发展的重中之重,集团客户贷款的重要性攀升四、个人消费贷款仍是个人金融的发展重点,个人住房按揭的关注度大幅提升五、投资银行业务与理财业务稳居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重点六、同业存拆放业务仍是同业业务的主要发展方向七、个人综合消费贷款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是消费金融业务重点八、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普遍积极,房地产开发贷款偏谨慎九、交易银行受到普遍重视,支付结算和现金管理成为业务重点十、银行业积极支持PPP业务,投行业务是最主要形式十一、银行业参与“一带一路”规划亟须创新,注意防范信用风险访谈手记之三:招商银行行长田惠宇谈商业银行的“大资管大投行”战略访谈手记之四: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宗良、北京银行相关负责人、深圳农村商业银行行长袁捷谈科技金融支持经济创新发展第四部分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一、信用风险最受关注,加快不良资产核销和押品处置最受银行家认可二、“两权”抵押贷款风险防控的关键在于建立抵押物处置机制三、产能过剩行业和小微企业贷款风险依旧,加强贷前审查任重道远四、新时期下市场风险的识别受到银行家的普遍关注五、强化日常流动性管理、完善决策流程成为管控流动性风险的重点六、合规风险管理越来越关注“人”的问题七、境外运营风险管理更关注风险识别判断八、权责明晰的内部控制组织体系最受关注九、票据业务和信贷业务是2016年案件风险排查的重点访谈手记之五:中国工商银行首席风险官王百荣谈不良资产处置及“债转股”第五部分 人力资源与财务管理一、未来银行业人才引进大于流出,经营管理人才多引进,基层管理人员多流出二、个人晋升空间的大小是银行业能否留住人才的关键三、大多数银行业人才流出的主要去向仍然是金融机构四、未来一年资产配置仍以贷款及类信贷为主,负债来源以存款及银行理财为主五、利差显著缩窄是利率市场化对中国银行业资产负债管理最主要的影响六、多数银行家积极评价“营改增”政策的可操作性,短期内减税效应不明显第六部分 互联网金融与信息化建设一、银行家依然重视互联网金融发展二、发展互联网金融可能面临的信息技术风险最受关注三、多数银行家认为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重在完善法规制度四、更多银行家认同信息化建设成效,未来科技投入稳中有增五、移动互联网及大数据受重视六、管理精细化、客户营销成为大数据重点应用领域七、区块链技术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前景有待观察第七部分 公司治理一、银行公司治理水平整体提升,激励监督方式仍显不足二、员工持股计划受到普遍肯定,但推广存在诸多问题三、外部监管是对银行业最有效的外部约束四、提升激励监督机制的有效性是公司治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五、高管限薪政策对银行公司治理带来一定挑战第八部分 企业社会责任一、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领域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二、经济金融领域履行社会责任的重点方向是小微金融服务三、社会领域履行社会责任的重点方向是扶贫工作四、银行家对履行社会责任评价较高,但也存在缺乏创新意识等不足五、加强扶贫金融发展首先要从完善服务机制入手六、增加对于创新企业的信贷支持“双创”访谈手记之六:国家开发银行课题组、招商银行行长田惠宇、深圳农村商业银行行长袁捷谈普惠金融第九部分 银行家群体一、银行家对工作与生活各方面的满意程度有所降低二、“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对银行家成长的阻碍作用日益突出三、中国银行家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初见成效四、“限薪令”给商业银行管理者带来多重影响五、银行家自我挑战的意愿和日益加大的工作压力催生“离职潮”六、股份制银行的发展平台受到银行家青睐,民营银行和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受认可程度提升第十部分 监管评价一、监管指标体系整体评价良好二、金融监管架构调整以及监管模式选择备受瞩目三、经济下行区间银行家对逆周期监管政策抱有期待,但对关键指标设计看法不一四、银行业“走出去”过程中境外监管与台规成关注焦点五、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稳步推进,监管引导银行业促进民间投资第十一部分 发展前瞻一、约七成银行家预计未来三年收入与利润增速将低于10%二、超六成银行家认为未来三年不良资产率将超过1%三、超六成银行家预期资本充足率高于10.5%四、约半数银行家预期拨备覆盖率低于150%第十二部分 同行评价第十三部分 专题篇专题报告一:银行业与“三去一降~补”专题报告二:经济下行周期下的银行业经营之策专题报告三:不良资产处置与“债转股”专题报告四:银行发展投贷联动,科技金融支持“双创”专题报告五:“资产荒”背景下的大资管、大投行战略访谈手记之七:北京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琚泽钧谈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专题报告六:绿色金融访谈手记之八:中国进出口银行战略规划部课题组、深圳农村商业银行行长袁捷谈绿色金融专题报告七:普惠金融附录项目背景及执行情况介绍携手合作,共创成功
【书摘与插画】
《报告》数据调查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开展。继续采用电子形式进行问卷发放和回收,并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不包括港澳台)展开。项目组充分考虑地域、级别、注册类型、是否上市等多方面因素,问卷数量较往年增加、范围扩大,总体上覆盖了各类中国银行业机构。回收有效问卷1,794份,为整个调查提供了数据支撑。项目主持人巴曙松研究员及项目组成员共访谈中国银行业高管人员15人,其中,总部高管(董事、副行长以上)7人,获得了第一手的银行业高管观点。
《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一、经济增速预期继续放缓,科技创新关注度提升
2016年以来,全球经济形势相对动荡,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缓慢复苏,新兴国家经济增速也有所放缓,英国脱欧事件引发市场恐慌,对全球经济复苏的进程更为不利。在此背景下,当前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面临着较为复杂和严峻的国际环境。2016年银行家下调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对于未来三年的中国经济增速,仅有4%的银行家认为将重回7.0%以上,41.2%的银行家认为应该处于6.5%-7.0%的区间,其余54.8%的银行家则认为低于6.5%。全球经济增长找不到新的增长引擎,国内正处于主动化解过剩产能、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阶段,这使得银行家认为未来三年中国GDP将难以实现7.0%以上的增长。关于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经济增速放缓和经济结构失衡位居前列。这表明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下滑,经济运行中的多方面风险正在逐渐积累,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不断凸显,并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中,银行家关注度最高的仍然是产业结构调整,但对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的关注度提升。在银行家看来,中国经济转型、结构升级等各项改革发展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一些结构性问题仍然较为突出,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提升风险管控能力,继续推动差异化发展
2016年,中国经济的增长中枢继续下移,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基调下,经济进入长期L型的发展阶段。经济下行周期,企业经营压力普遍增大,偿付能力下降,信用风险加速暴露,使得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均维持高位,银行经营压力明显增加。超过半数的银行家认为,经济下行对银行业经营造成的最大困境是风险暴露增加,“资产质量承压,风险管控难度增大”也被认为是中国银行业未来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这显示出银行家普遍认为,在经济下行期,守住资产质量底线与提升风险意识和管控能力至关重要。
面对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经营环境的挑战和障碍,银行家首选对策依然是“合理定位,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与上年调查结果相同。这一方面凸显了差异化战略对中国银行业未来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银行业差异化发展的路还很长,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才能改变同质竞争的局面,建立起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三、资产管理和投资银行业务受到普遍重视
近年来,在实体经济增速放缓,货币供给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各类资产的投资收益率不断下降,出现了资金不敢进入实体经济而反复在金融资产间徘徊,资产价格已经明显虚涨却仍受到追捧的“资产荒”现象。与此同时,中国金融改革正向着纵深化推进,利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全面放开以及资本市场改革等措施正不断推出。商业银行主要依靠传统存贷利差盈利的模式受到挑战,中间业务已成为其重要的盈利增长点,以及提升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之一。资产管理和投资银行业务受到银行家的普遍重视。近年来在对中间业务收入来源的调查中,投资银行业务收入、理财业务收入稳居前两位。
银行家表示,“做强理财产品,回归资产管理业务本质”以及“发展以投资顾问为核心的财富管理业务”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资管业务发展的主要方向。在“资产荒”的大背景下,不断提升寻找优质资产的能力,通过多元化资产配置降低投资风险至关重要。在资管产品投向方面,货币市场与债券市场资产最受青睐。低息环境下,商业银行为了稳定资管业务的市场份额,不得不提升风险偏好,加大流动性较低、信用和市场风险相对较高资产的配置,超过八成的银行家认为资管业务全面风险管理能力有待加强。
针对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的主要方式,“发展产业基金、PPP项目资本金等创新股权融资产品”和“做强债券承销、投融资顾问、银团贷款等基础类投行业务”均受到了超过六成受访银行家的关注,反映出商业银行既希望进一步做大做强已经较为成熟的基础类投行产品,又希望通过创新型股权融资产品来开辟新的业务渠道,在金融创新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值得注意的是,“投贷联动,拓宽新的贷款领域”也被接近一半的银行家看作是“大投行”业务发展的重点之一,体现了银行业对中国启动投贷联动试点政策的积极响应。
四、信用风险仍最受关注,境外运营风险管理亟待加强
在过去七年对中国银行业风险管理工作重点的调查中,信用风险每年均排在首位。这显示出中国银行业多年以来面临的最主要风险始终是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需要警钟长鸣的话题。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影响,以及实体经济经营困难向金融领域传导,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正面临新一轮劣变压力,基本符合银行资产质量顺周期演变规律。目前,虽然我国银行体系不良贷款率仍处于全球银行低位,但未来我国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进程的加快有可能从多个方面对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形成压力。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管理能力将真正面临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变化的压力与考验。
境外业务是中国银行业当前及今后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2016年连续发生几起境外机构遭受反洗钱调查和处罚等运营风险事件,说明加强境外运营风险管理迫在眉睫。调查显示,银行家认为境外运营风险管理的关键在于“加强风险的识别判断”。对境外运营风险的识别判断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在境外新设立分支机构时,需要对当地的政策、法律、市场环境等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识别;二是对每个客户、每笔业务都需要有充分的了解,意味着银行需要对客户开展尽职调查,防止盗窃欺诈、洗钱和非法融资;三是和境内机构业务联动时可能存在交叉盲区,需要及时识别。
五、创新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仍需进一步探索
2016年,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继续维持高位。尽管如此,大多数银行家仍认为目前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仍尚未充分暴露,未来的几年内仍面临较大压力。逾六成银行家认为是未来1-2年将迎来不良资产暴露的洪峰。在风险频发,不良资产攀升的大环境下,处置不良资产成为中国银行业当前工作的一大重点。目前来看,绝大多数银行选择使用依法收贷、常规催收、核销、重组等传统方式处置不良资产。但随着监管部门的政策放开和支持,在未来三年内比较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处置方式中,不良资产证券化、“债转股”等创新方式受到银行家的广泛关注。
2016年,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重启,多家商业银行已发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解决银行流动性问题的金融创新工具,在当前银行业不良积压的背景下有助于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变现过程。虽然银行家对于不良资产证券化抱有较大兴趣,但是在具体操作层面,由于其产品设计相较传统的不良处置方式更加复杂,大部分银行家对于产品落地还持观望态度。未来不良资产证券化市场的进一步扩大,还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推广和实践。
本轮“债转股”的核心目标在于降低银行业与金融体系的风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配套措施之一。多数银行家认为“债转股”将有助于化解不良,减轻企业债务负担,缓解市场信用风险和金融体系风险,并为商业银行混业经营、业务创新带来新方向。建立市场化的管理机制成为本轮“债转股”能否成功的核心。但“债转股”的广泛推行,在法律、资本管理、退出机制、效率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难点,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债转股”的实施和推广。
六、个人晋升空间的大小是银行业能否留住人才的关键
近年来,在中国银行业经营面临困难的背景下,从业人员流失现象较为明显。如何吸引并留住人才是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从银行业近年来整体人员流动来看,人才引进的比例大于流出。从具体引进人才对象看,在经济下行背景下,对经营管理者、高级管理人员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等三类人才的需求更大,对于基层管理者以及操作技能人员这两类人才的引进需求相对偏弱。对中国银行业吸引并留住人才和人员辞职的主要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个人晋升空间的大小均排在第一位,占比均约为半数。这一调查结果看似前后矛盾,却揭示了中国银行业人才流动的症结所在。职位的晋升对于员工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银行家自然也把它当做招揽人才的主要因素。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对职位晋升的诉求得不到有效满足恰恰成为了员工离职的主要原因。
银行业人员在辞职后的选择仍然以金融机构为主,一方面,金融行业无论从职业发展前景还是薪酬待遇方面,与其他行业相比,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另一方面,金融行业的其他机构与银行业的工作、业务相关性更高,银行业人才流出后的选择金融行业的较多。在政府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下,也有不少银行业人才在离职后选择自主创业。
七、互联网金融发展仍受重视,区块链技术运用有待探索
2016年,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发展演变继续受到广泛关注。虽然创新依然是互联网金融领域最吸引人眼球的标签,但频频爆发的风险事件不断引发人们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理性思考。归根到底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仍是金融,平衡好风险与收益这一主题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银行家依然重视互联网金融发展,但与上年调查结果相比,其态度发生了细微转变。将互联网金融作为发展重点的银行家占比有所下降,而选择保持稳定投入的银行家占比有所上升,这可能与互联网金融发展由爆发式增长逐步转变为平稳发展、互联网金融领域风险暴露、银行家态度更加理性等因素相关。
伴随比特币受到市场追捧,其主要技术手段——区块链技术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热点。目前虽然众多金融机构重视并开展了区块链技术与金融领域深入融合的研究,但尚未出现超越或类似比特币的广泛应用领域。调查结果显示,多数银行家认为区块链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还不是很成熟,而且区块链技术与我国现有的监管模式不是很适应,其发展前景有待进一步探索。
八、看好绿色金融发展前景,积极践行普惠金融理念
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十三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理念。作为绿色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绿色金融”,也越来越受到银行家的重视。国内绿色金融实践也在迅速发展,目前已经涌现了多个绿色信贷项目和绿色债券项目,推动了我国绿色经济和环保产业的发展。调查结果显示,近九成银行家认为当前开展绿色金融将对银行经营产生正面影响。对于未来5年的绿色金融发展前景,银行家表示乐观,一致认为绿色金融将成为银行业务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甚至是成为主要经营发展方向。
2016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的通知,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让所有市场主体都能分享金融服务。普惠金融在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的基础上,力求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银行业作为我国经济金融体系的核心,必须承担起普惠金融的重责。调查结果显示,银行开展普惠金融业务具有自发性和主动性。这既符合股东群体的合理期待,也会赢得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有利于银行的长远发展,最终实现股东利益与社会效益双赢局面。普惠金融工作中,支持小微企业和扶贫扶弱相关政策的推行都对银行的经营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形成巨大考验。多数银行家认为应区分不同类型业务的风险收益情况的差异来推动普惠金融,在提供资金支持促进小微企业发展、支持帮扶弱势群体的同时,加强对项目优劣的鉴别,合理把控业务风险,统筹推动业务发展。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