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英汉存在句认知对比研究》系统介绍了国内外现有的英语和汉语存在句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包括存在句引导词的意义、存在句的结构、主谓一致与不一致、定指限制、存在句的方向,等等。书中采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对与存在句有关的主要理论问题做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有不少新颖且有价值的观点。书中最后建立了一个存在句的基本认知模型,经过不同语序的多种语言的验证,证明具有普遍的解释力。《英汉存在句认知对比研究》以BNC和《围城》为语料,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论具有代表性。《英汉存在句认知对比研究》的读者对象为语言学专业研究生、语言学教师、语言研究者以及其他对语言研究感兴趣的读者。
目录
前言
1 绪论
1.0 引论
1.1 选题背景
1.2 英语存在句形式研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范围与方法
1.5 研究布局
2 文献综述
2.0 引论
2.1 英语存在句的国外研究现状
2.1.1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英语存在句研究
2.1.2 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英语存在句研究
2.2 英语存在句的国内研究现状
2.3 汉语存在句的研究
2.3.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汉语存在句研究
2.3.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阶段的汉语存在旬研究
2.3.3 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汉语存在句研究
2.4 文献评估
3 理论基础
3.0 引论
3.1 哲学理论基础
3.1.1 Humbodlt的语言哲学观
3.1.2 Wittgenstein的“语言游戏”和“家族相似性
3.1.3 经验现实主义哲学
3.2 认知心理学理论基础
3.2.1 Vygotsky
3.2.2 Piaget
3.2.3 联通主义
3.2.4 认知模式识别:格式塔理论、典型视角和原型匹配
3.2.5 认知神经科学
3.3 认知语言学理论基础
3.3.1 范畴化
3.3.1.1 范畴化的重要性
3.3.1.2 范畴化的原型理论
3.3.1.3 基本层次范畴与范畴等级
3.3.2 意象与意象图式
3.3.2.1 Langacker的意象
3.3.2.2 Johnson和Lakoff的意象图式
3.3.3 识解关系
3.3.3.1 方面选择
3.3.3.2 场景视角
3.3.3.3 凸显
3.3.3.4 抽象
3.3.4 射体与界标
4 射体与界标:存在句结构的认知研究
4.0 引论
4.1 存在there与指示there的区别
4.2 存在句选择there而非here的认知原因
4.3 存在句的结构特点
4.4 存在句结构的认知解释
4.4.1 认知语法的双极象征结构
4.4.2 认知语法的词类观:事物和关系勾画
4.4.3 英语存在句结构:射体与界标及图式转换
4.5 汉语存在句结构的认知考察
4.5.1 汉语存在句的结构特点与分类
4.5.2 汉语存在句结构的认知考察
4.5.3 “满N1的N2”特殊存在结构的认知研究
4.6 英汉存在句结构的共性与差异
4.7 小结
5 象似性和主观化:主谓一致与不一致的认知研究
5.0 引论
5.1 前期的相关研究
5.2 语言的象似性
5.3 名词范畴的认知分析方法:有界区域与无界区域
5.4 主谓一致:数量象似性与标记象似性的结合
5.5 主谓不一致:物理空间与品质空间认知域的视角转换
5.6 英汉存在名词与动词之比较
5.7 小结
6 心理空间与心理接触:存在句定指限制的认知研究
6.0 引论
6.1 定指限制的前期研究
6.2 英语存在句定指限制的认知研究
6.2.1 心理空间与心理接触
6.2.2 泛心理空间接触:非定指的认知解释
6.2.3 独特性的心理接触:定指的认知解释
6.2.4 搜索域与独特性心理接触:英语存在句非定指及定指现象的认知研究
6.3 汉语存在句定指限制的认知考察
6.3.1 心理空间搜索域与无定现象认知考察
6.3.2 独特性心理接触与有定现象认知考察
6.4 英汉存在句定指限制的共性与个性
6.5 小结
7 概念化:存在句方向的认知研究
7.0 引论
7.1 认知语言学的概念化内涵
7.2 方向固定的动词概念化:英语存在句单向认知研究
7.3 方向不固定的动词概念化:汉语存在句双向认知研究
7.4 英汉存在句方向的共性与个性及其认知解释
7.5 小结
8 结束语
8.0 引论
8.1 存在句的基本认知模型
8.2 主要结论
8.3 理论意义
附录:《围城》(第6章)中的存在句语料
参考文献
致谢
1 绪论
1.0 引论
1.1 选题背景
1.2 英语存在句形式研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范围与方法
1.5 研究布局
2 文献综述
2.0 引论
2.1 英语存在句的国外研究现状
2.1.1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英语存在句研究
2.1.2 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英语存在句研究
2.2 英语存在句的国内研究现状
2.3 汉语存在句的研究
2.3.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汉语存在句研究
2.3.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阶段的汉语存在旬研究
2.3.3 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汉语存在句研究
2.4 文献评估
3 理论基础
3.0 引论
3.1 哲学理论基础
3.1.1 Humbodlt的语言哲学观
3.1.2 Wittgenstein的“语言游戏”和“家族相似性
3.1.3 经验现实主义哲学
3.2 认知心理学理论基础
3.2.1 Vygotsky
3.2.2 Piaget
3.2.3 联通主义
3.2.4 认知模式识别:格式塔理论、典型视角和原型匹配
3.2.5 认知神经科学
3.3 认知语言学理论基础
3.3.1 范畴化
3.3.1.1 范畴化的重要性
3.3.1.2 范畴化的原型理论
3.3.1.3 基本层次范畴与范畴等级
3.3.2 意象与意象图式
3.3.2.1 Langacker的意象
3.3.2.2 Johnson和Lakoff的意象图式
3.3.3 识解关系
3.3.3.1 方面选择
3.3.3.2 场景视角
3.3.3.3 凸显
3.3.3.4 抽象
3.3.4 射体与界标
4 射体与界标:存在句结构的认知研究
4.0 引论
4.1 存在there与指示there的区别
4.2 存在句选择there而非here的认知原因
4.3 存在句的结构特点
4.4 存在句结构的认知解释
4.4.1 认知语法的双极象征结构
4.4.2 认知语法的词类观:事物和关系勾画
4.4.3 英语存在句结构:射体与界标及图式转换
4.5 汉语存在句结构的认知考察
4.5.1 汉语存在句的结构特点与分类
4.5.2 汉语存在句结构的认知考察
4.5.3 “满N1的N2”特殊存在结构的认知研究
4.6 英汉存在句结构的共性与差异
4.7 小结
5 象似性和主观化:主谓一致与不一致的认知研究
5.0 引论
5.1 前期的相关研究
5.2 语言的象似性
5.3 名词范畴的认知分析方法:有界区域与无界区域
5.4 主谓一致:数量象似性与标记象似性的结合
5.5 主谓不一致:物理空间与品质空间认知域的视角转换
5.6 英汉存在名词与动词之比较
5.7 小结
6 心理空间与心理接触:存在句定指限制的认知研究
6.0 引论
6.1 定指限制的前期研究
6.2 英语存在句定指限制的认知研究
6.2.1 心理空间与心理接触
6.2.2 泛心理空间接触:非定指的认知解释
6.2.3 独特性的心理接触:定指的认知解释
6.2.4 搜索域与独特性心理接触:英语存在句非定指及定指现象的认知研究
6.3 汉语存在句定指限制的认知考察
6.3.1 心理空间搜索域与无定现象认知考察
6.3.2 独特性心理接触与有定现象认知考察
6.4 英汉存在句定指限制的共性与个性
6.5 小结
7 概念化:存在句方向的认知研究
7.0 引论
7.1 认知语言学的概念化内涵
7.2 方向固定的动词概念化:英语存在句单向认知研究
7.3 方向不固定的动词概念化:汉语存在句双向认知研究
7.4 英汉存在句方向的共性与个性及其认知解释
7.5 小结
8 结束语
8.0 引论
8.1 存在句的基本认知模型
8.2 主要结论
8.3 理论意义
附录:《围城》(第6章)中的存在句语料
参考文献
致谢
英汉存在句认知对比研究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