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cover.yuntu.io/70/64/9787207066497.jpg)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维果茨基现象”
维果茨基的一生短暂而辉煌,他创立的文化历史理论与独特
的研究方法成为心理学知识宝库中的珍品,不但在当时产生了一
定影响而且对当代心理学的发展依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西方
出现的“维果茨基现象”就是有力明证。维果茨基与皮亚杰的论争
代表了发展心理学两条迥然不同的研究路线,开创了两种不同形
式的建构主义——认知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两者互动互补,
见证了20世纪发展心理学前进的轨迹;维果茨基的代表性理论
——最近发展区历经时间和经验的考验步入了当代教育心理学的
话语中心,在动态评估、同伴合作等方面启发了当代的教育教学改
革,融人了支架式教学、合作性教学、互惠式教学、情景性教学等一
系列当代教学模式;维果茨基对心理学危机的阐述与分析在今天
依然具有现实的意义,他所描述的危机症状及原因在当代心理学
的发展中依然存在,他对心理学危机的解决与处理为当代主流心
理学摆脱危机、走出困境提供了借鉴与启发;维果茨基对文化因素
的关注在当代心理学的文化转向中得到了有力诠释,文化历史理
论的复兴为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契机,为心理学的统一提
供了一种新思路,直接影响、催生了跨文化 更多>>
目录
书名页
版权页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前言
1 .1 选题缘由
1 .2 研究背景
1 .3 本研究的意义
1 .4 论文的框架结构
第二章维果茨基的生平与贡献
2 .1 维果茨基理论探索的轨迹
2 .1 .1 年轻的维果茨基:早年生活和早期著作
2 .1 .2 戈麦尔序言:《教育心理学》与《艺术心理学》
2 .1 .3 概念基础:意识、行为结构与文化符号
2 .1 .4 承前启后:《心理学危机的历史内涵》
2 .1 .5 理论核心:文化历史理论的基本主张
2 .2 维果茨基对心理学方法论的探索
2 .2 .1 维果茨基对心理学方法论的宏观思考
2 .2 .2 维果茨基对心理学方法论的基本主张
2 .2 .3 维果茨基心理学方法论的具体体现
2 .2 .4 维果茨基创立的具体方法
2 .3 维果茨基心理学理论概要
2 .3 .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 .3 .2 个体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
2 .3 .3 高级心理机能的符号工具中介性
第三章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
理论的应用与拓展
3 .1 最近发展区概念进入当代教育心理学的话语
中心
3 .1 .1 最近发展区思想重放光芒的学术背景
3 .1 .2 最近发展区揭示了学习、发展与教学之间的辩证关系
3 .2 最近发展区与动态评估
3 .2 .1 最近发展区理论开了动态评估之先河
3 .2 .2 从最近发展区概念引申出来的两种动态评估观
3 .2 .3 动态评估的发展与应用
3 .2 .4 动态评估面临的困难
3 .3 最近发展区框架内同伴合作的深化研究
3 .3 .1 配对合作研究
3 .3 .2 教学中的小组合作研究
3 .3 .3 同伴合作研究的评价与思考
3 .4 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当代教学模式中的阐释
3 .4 .1 最近发展区概念的当代解读
3 .4 .2 最近发展区启发下的当代教学模式
3 .4 .3 上述教学模式的共识与思考
3 .5 最近发展区启发下的理论建构
3 .5 .1 最近发展区内的符号活动观
3 .5 .2 活动情景取向
3 .5 .3 人与文化的融合理论
3 .5 .4 “符号动物”的互动环境
3 .5 .5 通过有边界的不确定性共同建构未来
第四章维果茨基与皮亚杰
认知发展观的比较
4 .1 维果茨基与皮亚杰认知发展观评价的元研究①
4 .1 .1 现有评价的特点
4 .1 .2 上述特点形成的原因
4 .1 .3 进一步研究的思考
4 .2 维果茨基与皮亚杰认知发展观比较的新思考
4 .2 .1 壁垒分明:研究取向显著不同
4 .2 .2 殊途同归:研究方法与具体观点多处交叉
4 .2 .3 互动互补:两种理论的未来走向
4 .3 维果茨基与皮亚杰建构主义教育观的互补
4 .3 .1 两种不同范式的建构主义
4 .3 .2 两种建构主义教育观的比较
4 .3 .3 两种建构主义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互动互补
第五章维果茨基与社会
建构论心理学
5 .1 维果茨基理论中的“社会建构”思想
5 .1 .1 活动:心理建构的社会源泉
5 .1 .2 工具与符号:心理建构的社会介质
5 .1 .3 内化:心理建构的一般社会机制
5 .1 .4 最近发展区:知识建构的具体社会机制
5 .1 .5 自我中心言语:心理社会建构之典型例证
5 .2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对维果茨基理论的继承和
发展
5 .2 .1 前后相继的反叛传统
5 .2 .2 一脉相承的认识论
5 .2 .3 异曲同工的工具论和方法论
5 .2 .4 意蕴一致的教育理念
第六章维果茨基与当代
心理学的危机
6 .1 维果茨基对心理学危机的分析
6 .1 .1 普通心理学理论的分歧
6 .1 .2 心理学危机的症状与实质
6 .2 当代主流心理学的危机
6 .2 .1 与20世纪初相同的危机根源
6 .2 .2 与20世纪初相似的危机症状
6 .3 维果茨基解决危机的努力带来的启示
6 .3 .1 维果茨基解决心理学危机的尝试
6 .3 .2 “维果茨基论危机”的启示
第七章维果茨基与当代
心理学的文化转向
7 .1 关注文化影响是维果茨基理论的核心主张
7 .1 .1 维果茨基对“文化”的使用
7 .1 .2 维果茨基学派开展的跨文化研究
7 .2 文化历史理论的复兴与当代心理学的文化转
向
7 .2 .1 文化历史理论复兴的背景
7 .2 .2 文化历史理论复兴的突出表现:文化转向
7 .3 文化历史理论的复兴影响了心理学的发展方
向
7 .3 .1 推动了当代心理学研究取向的转变
7 .3 .2 创造了当代心理学进一步发展的新契机
第八章总结:“维果茨基
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8 .1 “维果茨基现象”的出现
8 .1 .1 维果茨基理论在苏俄的境遇
8 .1 .2 西方出现“维果茨基现象”的背景
8 .2 “维果茨基现象”形成的原因
8 .2 .1 维果茨基创造性的工作吸引了西方
8 .2 .2 西方心理学的发展需要借鉴维果茨基思想
8 .3 维果茨基研究热中的冷思考
8 .3 .1 维果茨基是心理学理论家还是方法论专家
8 .3 .2 维果茨基理论中存在的难题
8 .3 .3 进一步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版权页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前言
1 .1 选题缘由
1 .2 研究背景
1 .3 本研究的意义
1 .4 论文的框架结构
第二章维果茨基的生平与贡献
2 .1 维果茨基理论探索的轨迹
2 .1 .1 年轻的维果茨基:早年生活和早期著作
2 .1 .2 戈麦尔序言:《教育心理学》与《艺术心理学》
2 .1 .3 概念基础:意识、行为结构与文化符号
2 .1 .4 承前启后:《心理学危机的历史内涵》
2 .1 .5 理论核心:文化历史理论的基本主张
2 .2 维果茨基对心理学方法论的探索
2 .2 .1 维果茨基对心理学方法论的宏观思考
2 .2 .2 维果茨基对心理学方法论的基本主张
2 .2 .3 维果茨基心理学方法论的具体体现
2 .2 .4 维果茨基创立的具体方法
2 .3 维果茨基心理学理论概要
2 .3 .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 .3 .2 个体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
2 .3 .3 高级心理机能的符号工具中介性
第三章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
理论的应用与拓展
3 .1 最近发展区概念进入当代教育心理学的话语
中心
3 .1 .1 最近发展区思想重放光芒的学术背景
3 .1 .2 最近发展区揭示了学习、发展与教学之间的辩证关系
3 .2 最近发展区与动态评估
3 .2 .1 最近发展区理论开了动态评估之先河
3 .2 .2 从最近发展区概念引申出来的两种动态评估观
3 .2 .3 动态评估的发展与应用
3 .2 .4 动态评估面临的困难
3 .3 最近发展区框架内同伴合作的深化研究
3 .3 .1 配对合作研究
3 .3 .2 教学中的小组合作研究
3 .3 .3 同伴合作研究的评价与思考
3 .4 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当代教学模式中的阐释
3 .4 .1 最近发展区概念的当代解读
3 .4 .2 最近发展区启发下的当代教学模式
3 .4 .3 上述教学模式的共识与思考
3 .5 最近发展区启发下的理论建构
3 .5 .1 最近发展区内的符号活动观
3 .5 .2 活动情景取向
3 .5 .3 人与文化的融合理论
3 .5 .4 “符号动物”的互动环境
3 .5 .5 通过有边界的不确定性共同建构未来
第四章维果茨基与皮亚杰
认知发展观的比较
4 .1 维果茨基与皮亚杰认知发展观评价的元研究①
4 .1 .1 现有评价的特点
4 .1 .2 上述特点形成的原因
4 .1 .3 进一步研究的思考
4 .2 维果茨基与皮亚杰认知发展观比较的新思考
4 .2 .1 壁垒分明:研究取向显著不同
4 .2 .2 殊途同归:研究方法与具体观点多处交叉
4 .2 .3 互动互补:两种理论的未来走向
4 .3 维果茨基与皮亚杰建构主义教育观的互补
4 .3 .1 两种不同范式的建构主义
4 .3 .2 两种建构主义教育观的比较
4 .3 .3 两种建构主义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互动互补
第五章维果茨基与社会
建构论心理学
5 .1 维果茨基理论中的“社会建构”思想
5 .1 .1 活动:心理建构的社会源泉
5 .1 .2 工具与符号:心理建构的社会介质
5 .1 .3 内化:心理建构的一般社会机制
5 .1 .4 最近发展区:知识建构的具体社会机制
5 .1 .5 自我中心言语:心理社会建构之典型例证
5 .2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对维果茨基理论的继承和
发展
5 .2 .1 前后相继的反叛传统
5 .2 .2 一脉相承的认识论
5 .2 .3 异曲同工的工具论和方法论
5 .2 .4 意蕴一致的教育理念
第六章维果茨基与当代
心理学的危机
6 .1 维果茨基对心理学危机的分析
6 .1 .1 普通心理学理论的分歧
6 .1 .2 心理学危机的症状与实质
6 .2 当代主流心理学的危机
6 .2 .1 与20世纪初相同的危机根源
6 .2 .2 与20世纪初相似的危机症状
6 .3 维果茨基解决危机的努力带来的启示
6 .3 .1 维果茨基解决心理学危机的尝试
6 .3 .2 “维果茨基论危机”的启示
第七章维果茨基与当代
心理学的文化转向
7 .1 关注文化影响是维果茨基理论的核心主张
7 .1 .1 维果茨基对“文化”的使用
7 .1 .2 维果茨基学派开展的跨文化研究
7 .2 文化历史理论的复兴与当代心理学的文化转
向
7 .2 .1 文化历史理论复兴的背景
7 .2 .2 文化历史理论复兴的突出表现:文化转向
7 .3 文化历史理论的复兴影响了心理学的发展方
向
7 .3 .1 推动了当代心理学研究取向的转变
7 .3 .2 创造了当代心理学进一步发展的新契机
第八章总结:“维果茨基
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8 .1 “维果茨基现象”的出现
8 .1 .1 维果茨基理论在苏俄的境遇
8 .1 .2 西方出现“维果茨基现象”的背景
8 .2 “维果茨基现象”形成的原因
8 .2 .1 维果茨基创造性的工作吸引了西方
8 .2 .2 西方心理学的发展需要借鉴维果茨基思想
8 .3 维果茨基研究热中的冷思考
8 .3 .1 维果茨基是心理学理论家还是方法论专家
8 .3 .2 维果茨基理论中存在的难题
8 .3 .3 进一步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维果茨基与现代西方心理学[电子资源.图书]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loading icon](/img/book/loading_solarSystem.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