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概论

副标题:无

作   者:李福印编著

分类号:H0-05

ISBN:9787301144404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知识系列读本”最早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彭宣维教授、王星教授和北京大学出版社张冰编审共同策划的。三位先知先觉者的基本思想我较清楚。首先,他们认为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不断增加,但社会的迅速发展又向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面、思辨能力、创造性等的培养,已成为目前研究生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次,解决研究生教育的培养问题,要抓好源头,即有必要将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从研究生入门逐渐下移到本科阶段,以解决外语专业学生与同时入学的其他系科同学相比在科研能力和学术潜力上有所不及的问题。  本书全面论述了以lakoff,langacker以及talmy为主的一批美国语言学家开创的认知语言学的核心思想及其最新进展。本书核心读者群为英语语言相关专业的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及教师,同时也可满足相关人员全面了解认知语言学的需要。本书是进一步研究认知语言学以及深入学习英文原著的一个桥梁。  -------  目录  第一部分 认知语言学基础  第一章 如何阐释认知语言学/3  1.1. 引言/3  1.2. 认知语言学发展的三个十年/3  1.3. 认知语言学的两个首要共识/7  1.4. 认知语言学的三个哲学假设/8  1.5. 认知语言学的四位创始人/10  1.6. 结语/13  第二章 认知语言学的分支领域/15  2.1. 引言/15  2.2. 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五大领域/16  2.3. 其他学科的影响/25  2.4. 结语/28  第三章 认知语言学的热点议题/30  3.1. 引言/30  3.2. 方法论/32  3.3. 认知语言学的热点议题/33  3.4. 认知语言学的热点研究方法/36  3.5. 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目的语言/38  3.6. 结语/40  第四章 认知语言学中的理据性与象似性原则/41  4.1. 引言/41  4.2. 认知语言学中的理据性与象似性/42  4.3. 理据性的概念及其表现/43  4.4. 象似性的概念及其研究现状/44  4.5. 象似性的表现形式/47  4.6. 理据性与象似性理论存在的问题/52  4.7. 结语/53  第五章 认知语言学与生成语言学/54  5.1. 引言/54  5.2. 生成语言学简介/55  5.3. 认知语言学对生成语言学的批判/63  5.4. 认知语言学和生成语言学的关系/68  5.5. 结语/70  第二部分 认知语义学  第六章 如何阐释认知语义学/75  6.1. 引言/75  6.2. 意义的本质/76  6.3. 认知语义学假设之一:概念结构的体验性/77  6.4. 认知语义学假设之二:语义结构等同于概念结构/78  6.5. 认知语义学假设之三:语义表征的百科观/79  6.6. 认知语义学假设之四:语义构建等同于概念化/80  6.7. 结语/80  第七章 色彩范畴/82  7.1. 引言/82  7.2. 色彩研究的历史/82  7.3. 色彩的神经生理基础/84  7.4. 色彩的范畴化进程/86  7.5. berlin和kay的色彩理论的贡献与不足/88  7.6. 结语/90  第八章 原型理论/92  8.1. 引言/92  8.2. 范畴理论发展简史/92  8.3. 原型理论的核心内容/97  8.4. 原型理论的应用/103  8.5. 原型理论存在的问题/109  8.6. 结语/109  第九章 基本层次范畴/110  9.1. 引言/110  9.2. 基本层次范畴的特点/110  9.3. 基本层次范畴的词汇/113  9.4. 上位范畴/115  9.5. 下位范畴/116  9.6. 结语/117  第十章 框架与框架语义学/119  10.1. 引言/119  10.2. 框架的本质:原型和视角/120  10.3. 框架对语义现象的解释/121  10.4. 框架语义学与传统语义分析方法/124  10.5. 框架语义学的应用/]26  10.6. 框架网络工程和知网/129  10.7. 结语/130  第十一章 概念隐喻理论/131  11.1. 引言/131  11.2. 概念隐喻理论的主要内容/13]  11.3. 概念隐喻理论的主要问题/133  11.4. 概念隐喻理论的最新发展/140  11.5. 隐喻研究的信息资源/142  11.6. 结语/143  第十二章 概念转喻理论/144  12.1. 引言/144  12.2. 概念转喻的认知本质/144  12.3. 概念转喻与概念隐喻的区别与联系/150  12.4. 概念转喻的分类/153  12.5. 作为原型范畴的概念转喻/160  12.6. 概念转喻的生成机制/165  12.7. 结语/167  第十三章 心理空间与概念合成理论/168  13.1. 引言/168  13.2. 心理空间理论/168  13.3. 心理空间与语篇分析/171  13.4. 概念合成理论/174  13.5. 结语/180  第十四章 概念隐喻与概念合成理论/181  14.1. 引言/181  14.2. 两种理论中的术语/181  14.3. 认知操作的异同/183  14.4. 概念合成理论的优势/184  14.5. 两种理论的互补性/185  14.6. 合成理论的广泛解释性/185  14.7. 结语/186  第十五章 意象图式理论/188  15.1. 引言/188  15.2. 什么是意象图式/188  15.3. 常见的意象图式和主要特点/191  15.4. 意象图式理论的发展轨迹/195  15.5. 结语/200  第十六章 理想化认知模式/202  16.1. 引言/202  16.2. 理想化认知模式的概念/202  16.3. 理想化认知模式的构建原则/203  16.4. 理想化认知模式的基本特点/204  16.5. 理想化认知模式中的原型效应/205  16.6. 理想化认知模式的应用/2ll  16.7. 结语/212  第十七章 一词多义现象/213  17.1. 引言/213  17.2. 认知框架中的一词多义现象/214  17.3. 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的解释/214  17.4. 框架语义理论对一词多义的解释/220  17.5. 概念合成理论对一词多义的解释/221  17.6. 认知语言学对一词多义的扩展性研究/224  17.7. 结语/226  第十八章 空间关系/227  18.1. 引言/227  18.2. 空间关系与认知/227  18.3. talmy对空间场景成分的划分/229  18.4. 空间图式/235  18.5. 视角/242  18.6. 注意力/243  18.7. 对talmy理论的挑战/244  18.8. 结语/246  第十九章 体验性假说/247  19.1. 引言/247  19.2. 客观主义和体验性假说/247  19.3. 体验性假说的实证研究/252  19.4. 体验性假说的意义和不足/254  19.5. 结语/257

目录

第一部分 认知语言学基础

第一章 如何阐释认知语言学/3
1.1 引言/3
1.2 认知语言学发展的三个十年/3
1.3 认知语言学的两个首要共识/7
1.4 认知语言学的三个哲学假设/8
1.5 认知语言学的四位创始人/10
1.6 结语/13

第二章 认知语言学的分支领域/15
2.1 引言/15
2.2 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五大领域/16
2.3 其他学科的影响/25
2.4 结语/28

第三章 认知语言学的热点议题/30
3.1 引言/30
3.2 方法论/32
3.3 认知语言学的热点议题/33
3.4 认知语言学的热点研究方法/36
3.5 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目的语言/38
3.6 结语/40

第四章 认知语言学中的理据性与象似性原则/41
4.1 引言/41
4.2 认知语言学中的理据性与象似性/42
4.3 理据性的概念及其表现/43
4.4 象似性的概念及其研究现状/44
4.5 象似性的表现形式/47
4.6 理据性与象似性理论存在的问题/52
4.7 结语/53

第五章 认知语言学与生成语言学/54
5.1 引言/54
5.2 生成语言学简介/55
5.3 认知语言学对生成语言学的批判/63
5.4 认知语言学和生成语言学的关系/68
5.5 结语/70

第二部分 认知语义学

第六章 如何阐释认知语义学/75
6.1 引言/75
6.2 意义的本质/76
6.3 认知语义学假设之一:概念结构的体验性/77
6.4 认知语义学假设之二:语义结构等同于概念结构/78
6.5 认知语义学假设之三:语义表征的百科观/79
6.6 认知语义学假设之四:语义构建等同于概念化/80
6.7 结语/80

第七章 色彩范畴/82
7.1 引言/82
7.2 色彩研究的历史/82
7.3 色彩的神经生理基础/84
7.4 色彩的范畴化进程/86
7.5 Berlin和Kay的色彩理论的贡献与不足/88
7.6 结语/90

第八章 原型理论/92
8.1 引言/92
8.2 范畴理论发展简史/92
8.3 原型理论的核心内容/97
8.4 原型理论的应用/103
8.5 原型理论存在的问题/109
8.6 结语/109

第九章 基本层次范畴/110
9.1 引言/110
9.2 基本层次范畴的特点/110
9.3 基本层次范畴的词汇/113
9.4 上位范畴/115
9.5 下位范畴/116
9.6 结语/117

第十章 框架与框架语义学/119
10.1 引言/119
10.2 框架的本质:原型和视角/120
10.3 框架对语义现象的解释/121
10.4 框架语义学与传统语义分析方法/124
10.5 框架语义学的应用/]26
10.6 框架网络工程和知网/129
10.7 结语/130

第十一章 概念隐喻理论/131
11.1 引言/131
11.2 概念隐喻理论的主要内容/13]
11.3 概念隐喻理论的主要问题/133
11.4 概念隐喻理论的最新发展/140
11.5 隐喻研究的信息资源/142
11.6 结语/143

第十二章 概念转喻理论/144
12.1 引言/144
12.2 概念转喻的认知本质/144
12.3 概念转喻与概念隐喻的区别与联系/150
12.4 概念转喻的分类/153
12.5 作为原型范畴的概念转喻/160
12.6 概念转喻的生成机制/165
12.7 结语/167

第十三章 心理空间与概念合成理论/168
13.1 引言/168
13.2 心理空间理论/168
13.3 心理空间与语篇分析/171
13.4 概念合成理论/174
13.5 结语/180

第十四章 概念隐喻与概念合成理论/181
14.1 引言/181
14.2 两种理论中的术语/181
14.3 认知操作的异同/183
14.4 概念合成理论的优势/184
14.5 两种理论的互补性/185
14.6 合成理论的广泛解释性/185
14.7 结语/186

第十五章 意象图式理论/188
15.1 引言/188
15.2 什么是意象图式/188
15.3 常见的意象图式和主要特点/191
15.4 意象图式理论的发展轨迹/195
15.5 结语/200

第十六章 理想化认知模式/202
16.1 引言/202
16.2 理想化认知模式的概念/202
16.3 理想化认知模式的构建原则/203
16.4 理想化认知模式的基本特点/204
16.5 理想化认知模式中的原型效应/205
16.6 理想化认知模式的应用/2ll
16.7 结语/212

第十七章 一词多义现象/213
17.1 引言/213
17.2 认知框架中的一词多义现象/214
17.3 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的解释/214
17.4 框架语义理论对一词多义的解释/220
17.5 概念合成理论对一词多义的解释/221
17.6 认知语言学对一词多义的扩展性研究/224
17.7 结语/226

第十八章 空间关系/227
18.1 引言/227
18.2 空间关系与认知/227
18.3 Talmy对空间场景成分的划分/229
18.4 空间图式/235
18.5 视角/242
18.6 注意力/243
18.7 对Talmy理论的挑战/244
18.8 结语/246

第十九章 体验性假说/247
19.1 引言/247
19.2 客观主义和体验性假说/247
19.3 体验性假说的实证研究/252
19.4 体验性假说的意义和不足/254
19.5 结语/257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认知语言学概论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