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脑子里有无数“精妙创意”,却不知道怎样“变现”?
——想迅速找到写作的技巧和诀窍,却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想通过写作来打造个人品牌,效果却平平无奇?
——想提高文章阅读量,却一直在原地转圈圈?
张爱玲的作品一向是市场上的畅销书,直至今天,她和她的作品也时常出现在各大网站的热搜榜中。她将自己的一生都用在了文学创作上,不仅写出了众多千古的绝世佳作,口碑和收益也是双双丰收。而在“全民自媒体”时代的今天,写作已经渐渐变成了一种生存技能。如何去写、如何写好、如何写出创意和个性来,成了众多求学者的迫切需求。
本书选取张爱玲的部分作品,总结出张爱玲创作之中的亮点,以点带面,细细剖析一代“文学奇才”的创作手法,让读者从大师的笔法中学习写作诀窍,提高写作技能。即使是写作新手,也能迅速入门,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作思路,写出让人拍案叫绝的文字来。正如张爱玲一样,用写作来赚取人生的“*桶金”。
目录
第1堂:“我所写的文章从来没有涉及政治,也没有拿过津贴”——女作家的生存法则 / 001
第2堂:“时代是这么的沉重,不容那么容易就大彻大悟”——下笔如有神是怎么来的 / 010
第3堂:“她敷衍我,为了拉稿子;我敷衍她,为了要稿费”——如何叩开出版社的大门 / 020
第4堂:“你就是医我的药”——好的小说,首看叙述“基调” / 029
第5堂:“花立时谢了,又是寒冷与黑暗”——用第三人称“他”来描写 / 039
第6堂:“她和她的头发燃烧起来了”——全知视角叙述故事的方法 / 048
第7堂:“我想你是懂我的”——如何不掺杂个人的情感 / 057
第8堂:“诗人在月光笼罩的河岸边听到的乐声”——运用“比喻”体现写作个性 / 066
第9堂:“香港是一个华美但是悲哀的城”——“参差”与“反讽”的写作手法 / 077
第10堂:“袍子是幻丽的花洋纱,朱漆似的红底子”——通过读者的视觉来感受人物 / 087
第11堂:“只有无目的的爱才是真的”——如何创作“催泪”的爱情故事 / 098
第12堂:“钱到底是假的,只有情感是真的”——大段描写容易打断情节的发展 / 108
第13堂:“这庞大的城市在阳光里盹着了”——怎样才能紧扣小说立意 / 118
第14堂:“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伤感情绪在小说中的运用 / 128
第15堂:“只有上海人能够懂得我文不达意的地方”——议论文中“散”是信手拈来的 / 138
第16堂:“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描写小人物悲欢离合的主题 / 148
第17堂:“知道你的人没有一个不爱你的”——用文字烘托出晦暗阴森的气氛 / 158
第18堂:“无数的烦忧与责任与蚊子一同嗡嗡飞绕”——运用情绪塑造人物的心理活动 / 166
第19堂:“孤独的人有他们自己的泥沼”——象征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 175
第20堂:“不知道是天上人间”——写平凡人的故事*能感动人 / 183
第21堂:“一只船在天涯叫着,凄清的一两声”——色彩对照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 / 192
第22堂:“家里的再漂亮,没有外面的好”——写出活脱脱的一幅旧都市生活景观图 / 200
第23堂:“家里的再漂亮,没有外面的好”——在世俗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 / 208
第24堂:“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缝间的事”——独语式个体语境的孤独和苍凉感 / 215
第25堂:“恨来恨去,就是恨不到他本人身上”——通过女性的视角反映当下社会 / 223
第26堂:“现在这时世不兴害臊了”——以冷峻的态度构建激烈的故事 / 231
第27堂:“对别人太好了,就会忘了自己”——如何将一部小说改写成电影剧本 / 238
第28堂:“时间将他们的关系冻成化石”——场景细节描写与小说可信度 / 246
第29堂:“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用写实风格来处理题材 / 255
第30堂:“偶遇拂逆,事无大小”——直面人生观的非虚构写作 / 263
第31堂:“笔调淡得甚忽略它的浓妆重彩”——不同于主流语境的另一种文学风格 / 270
第32堂:“生命就像一袭华美的袍,却爬满了虱子”——用“写真”再现原生态表征 / 278
第33堂:“悲壮是一种完成,苍凉是一种启示”——对写作怀着一股热烈真切的喜爱 / 285
【书摘与插画】
第1堂:“我所写的文章从来没有涉及政治,也没有拿过任何津贴”——
女作家的生存法则
“养成写作习惯的人,往往没有话找话说,而没有写作习惯的人,有话没处说。我并不是说有许多天才默默无闻地饿死在阁楼上,比较天才更为要紧的是普通人。一般的说来,活过半辈子的人,大都有一点真切的生活经验,一点独到的见解。他们从来没想到把它写下来,事过境迁,就此湮没了。”
——《论写作》(1944年)
01 >>>>
如今,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信息交流的方式,也悄悄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习惯。
它的兴起,虽然打开了知识仓库的大门,但是也使我们在享受信息化带来的各种便捷的同时,丢掉了以前养成的读书习惯,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我们要提出这样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写作?
首先,有些人把写作当成是自己人生中“炼心”的过程,因为写作能表达内心。现实中的嘈杂,总是处处不予生活宁静,写作就是让人用“心”来思考,领会生活的真谛,慢慢变成一个有涵养的宁静之人。我们在每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写下文字留存;在看过一部电影,或者读过一本书籍后,写下自己的感受;在每一场旅途中,边走边感叹美好,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用写作的方式记录下来。可见,喜欢写作的人,大多对生活充满热情。
其次,写作并不是生活中的必需品,但我们又离不开它。比如在我们的学业和事业中,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来掌握和运用写作技巧。通过写作,可以获得知识、完成任务,以及得到一笔收入。
对于写作,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动机。它是具有选择性的,可以说是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无论是兴趣所致,还是希望借助文字来表达自我,得到外界认可,或是想致力于成为一位更加专业的文学创作者……对作者而言,写作不仅能伴随一生,也能成为内心的代言物。
无论是唱歌、跳舞,还是摄影、绘画,都是个体与世界的沟通方式。所以,写作也是生活中与人交流、分享信息的一种方式,就像我们平常说话一样。
文学创作者,也就是作家们,选择的方式就是写作,是用笔来说话。
写作就是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也是对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一种特殊的有目的的记录,是为了满足学习社会知识的需要而产生的。
张爱玲在《走!走到楼上去》中就这样写过:“写文章是比较简单的事,思想通过铅字直接与作者接触。”
这个“简单”的事,对于拥有一定写作技巧的人来说是比较容易的,就像张爱玲那样。我们在羡慕张爱玲拥有写作能力的时候,也想获得她的这种写作能力。也就是说,当你确定要把写作这件事继续下去时,想要做的就是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这是有技巧的,也是可以学习的。
写作能够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要知道,写作不是个人潜能,而是一种可学习和运用的技能。它也是盘活自我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的手段。通过文字输出,消化大脑所接受到的知识,并与实际生活进行多元化链接。
在《论写作》中,张爱玲这样坦诚地说:“写作果然是一件苦事么?写作不过是发表意见,说话也同样是发表意见,不见得写文章就比说话难。”
不管我们是说话还是写文章,如果想做到主题突出、层次分明,给人以环环相扣的感觉,就需要通过写作训练来获得逻辑思维能力。
想要在写作这条路上游刃有余,就必须强化知识的迭代与重构,从多渠道中获取*前沿的信息,充实自我的知识体系,由此保证拥有源源不断的写作灵感,达到自我思想有效地输出。
写作活动,作为完整的系统过程,大致可分为采集、构思、表述三个阶段,是客观事物通过作者的主观意识,以恰当的文字形式进行正确地反映。
写作是表现无穷创作力的方法之一。
通过写作,我们创作出的文学作品可以是虚构的或纪实的,可以是各式长短的文章、诗词歌赋、小说、剧本、书信等。
02 >>>>
在作者心中始终有这样的想法:如果说到达某个高处,就像是接近成功的样子,那么一定是成为“作家”。
有了成为“作家”的梦想,就要付诸行动。目标的实现必须用自己的双脚走出来,无论遇到怎样的阻力,都要想办法去克服。
在写作这条道路上进行实践,有时遇到的困难太大,可以绕着走,迂回而上。多走冤枉路也不要紧,因为勤能补拙。到达山顶的方法有很多种,关键是找到自己正确的路。
作为文学创作者如果无法接触到高平台,比如国刊编辑、出版社、专业人士,就需要自我搭建平台,一步步慢慢往上走。
运用写作的逆向思维,可以得出“从高峰往下推石头,总比从山下往上推容易”的理论。
没有人能一步登天,只能脚踏实地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也因为是自己建造的台阶,不会有过多的负重。刚起步的时候,文学爱好者的压力也相对较少,但不能放任自己。每个台阶都是小目标,在自己的内心多加点责任,才能达到逐步提升自己创作水平的目的,成为真正的“作家”。
为什么文学爱好者要站得高?因为只有站得高,才能让人看得见;说出来的话,才能让更多的人听见。
无论做什么事,要想成功,还要有坚持下去的决心。像张爱玲那般拥有写作天赋,并大喊“成名要趁早”的人,毕竟是少数。认真读书写作的人,不要有太多的欲望。尽心而为,问心无愧,才是首要具备的素质。
马尔克斯曾指出作家的普遍状况:“穷困潦倒而又总不被理解。”
他说:“写作不要为了出名,我写了二十年才出名。这二十年对于我来说是私人锻炼时间,不受干扰,尽情徜徉于生活阅历与不同书籍之中。我坚持了下来,把经历与思想揉于一团。”
终于,马尔克斯写出了影响深远的作品。
每个人的成功都有自己不同的方法,如果现在还没有成功,那选择写作的话,就能够走在成功的道路上。如果能坚持写作,这其实就是一件很好的事情。通过写作,作者不仅积累知识、训练思维,还能炼出一颗平静的心。
成功其实并不遥远,平时要注意练习、观察,积累一些写作的技巧和生活的素材,并要忍住寂寞,坚持写作。
如果没有天赋,不能早早地成名,那就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出自己的路。
张爱玲在《论写作》一文中写出了作者必须要知道的生存法则。
她说,“将自己归入读者群中去,自然知道他们所要的是什么。要什么,就给他们什么,此外再多给他们一点别的——作者有什么可给的,就拿出来,用不着扭捏地说:‘恐怕这不是一般人所能接受的罢?’那不过是推诿。作者可以尽量给他所能给的,读者尽量拿他所能拿的。”
有人认为,如果按照读者的口味写作,可能会丧失自己的个性。不可否认,如果纯粹是写个人的兴趣,那么对于广大的读者而言可能会无法接受,这里面就需要有一种取舍的技巧。
张爱玲在《论写作》中又说:“要迎合读者心理。办法不外这两条:(一)说人家所要说的;(二)说人家所要听的。说人家所要说的,是代群众诉冤出气,弄得好,不难一唱百和……现在的知识分子之谈意识形态,正如某一时期的士大夫谈禅一般,不一定懂,可是人人会说,说得多而且精彩。”
如果要发表,要得到更多的共鸣,就要考虑创作的文学作品是不是符合受众的需要,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融入作者个人的主观情感。如果完全按自己的喜好写作,不考虑读者是否接受,那就很难写出成功的作品。
但是,为迎合读者兴趣而写的,既没有深度又没有内涵的文章,只能成为一时的消遣品,不会有真正的价值。如果写出个人风格,并有读者欣赏,才算是一种成功。
想成为成熟的作者,那么要明白读者就是作品的审稿人。
站在审稿人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作者创作的文学作品,就很容易发现,写作中要有一些必要的因素。如既要有中心思想,也要有文体结构,还要有一些必要的写作技巧。为了说服审稿人,作者必须围绕中心,从头到尾,句句相连。
要知道,读者在阅读中有他们的期望。想要成为一名专业的作者,其实*有效的方法就是“主动迎合读者期望”。
03 >>>>
有时候,作者踌躇满志地构思一部作品,并花费心血把它写出来,然而时常会遭遇这样或者那样的退稿。其实,很多广为人知的作者甚至是文学大师也有过相同的遭遇,而且他们收到的退稿理由更是五花八门,有的风趣幽默,有的尖酸刻薄。
比如提出“迷惘的一代”的观点的格特鲁德·斯泰因,编辑给她的退稿理由是:“我不能把您的手稿读上三四次,甚至一次也不能。只看了一眼,只看了一眼就够了。一本也卖不了,一本也不,一本也不。”
以“约克纳帕塔法世系”构建文学模式的威廉·福克纳也被退过稿,理由是:“主要的反对意见是因为你的小说根本没有故事可以讲。而我认为一部小说不光要讲故事,而且要讲得很好。”
《安妮日记》的作者安妮·弗兰克遭遇退稿,是因为她被认为没有写作天分,她的作品被认为不值得一读:“这个女孩并没有特殊的天赋和情感可以让这本书更进一步,仅仅只能保持在‘让人好奇’的水平线上。”
柯南·道尔创作的《福尔摩斯探案集》也曾被退稿,原因居然是它的篇幅不宜出版。编辑在回复信中这样写道:“作为短篇小说,它太长;作为长篇小说,它太短。”
朱迪·卢卡姆的代表作《这不是世界的尽头》曾连续两年被编辑拒稿。后来她在自己的个人网站上写道:“我晚上睡觉的时候,感觉我的书永远都不会出版了。但是当我早上醒来的时候我确信我会的……决心和勤奋就像天赋一样重要。”
作者呕心沥血创作的文学作品被退稿,不免让人大失所望,但是切不可愤恨在心里,而要寻找退稿的原因。作者在面对被退稿时,*应该做的就是端正态度。
退稿信并不能客观地说明作品的水平和作者的实力。要好好分析自己的原因,同时汲取意见,做一次或者多次的改进,每次修改自己的稿件,都要有一种飞跃的感觉。
这好比人的生命历程,在一起一伏中前进,要不断用认真谨慎的态度,勤奋努力地去攀登人生的*,这里可以再次用到“迂回而上”这股劲儿。就像作家贾平凹那般,他曾说过,自己从事文学创作以来受到的*个大挫折,便是大学时期收到过无数封退稿信,后来他把退稿信全部贴在墙上,激励自己道:“越不行越要写。”
同样,张爱玲在屡遭退稿的时候,也没有选择放弃,而是选择了坚持。
1950年,已经大红大紫的女作家张爱玲离开香港,到了美国,她将中文写作改为英语写作,结果她的文学作品遭到了出版社的退稿。宋以朗是张爱玲的遗产执行人,他认为张爱玲的书稿被拒,有一部分原因在于西方对东方的固有看法,他们想象中的中国,不是张爱玲写的那个中国。所以张爱玲被退稿,并非单纯因为语言障碍。
他又举例说:“大家看到张爱玲在《异乡记》里面写到女娲,中文版《秧歌》里有文字,也是说女娲炼石。这对于英文读者来讲就有一个问题,他们不知道女娲是什么人。所以,英文版《秧歌》里就没有女娲这一段。我可以解释为,英文版的《秧歌》是专门为了迎合英语读者的了解力,所以进行了修改。”
由此可见,一篇成功的文学作品,在不同的环境中,会有完全不同的境遇。
*初张爱玲写作是为了换取报酬,而且她是为生活所迫,才提起笔将喜爱的绘画改为文学创作。
大学时代遭遇战事的她从香港回到上海,发表的*篇文章就是以英文写作的,原因仅是英文的稿费比较高。
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只资助她上学的费用,却没有给她生活费。她和姑姑住在一起,母亲又在海外,她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是需要由金钱来支撑的。如果她不写作,作为一名普通学生,她是无法生存下去的。如果连生活都无法继续下去,又何来精力学习?
张爱玲走上专业的文学创作道路,是迫于生活的无奈。眼看就要大学毕业了,她却为了生计而放弃了毕业证书,以至于到了后来,还要去香港大学重新申请继续学业,但*终也没有完成,这是她一生的遗憾。
从开始写作到赚取稿费,这个过程并不短,理想一点说,只要创作出能够发表的文章,就能获得一定的报酬。如果文章写得好,赚了钱,各种荣誉也会主动找上门来。
作者一定要正确地看待写作前途,不要做不切实际的幻想,也别想着一夜暴富,从现实的角度去规划和衡量,也不要过分强调情怀。
作者所谓的情怀,往往只是在掩饰文笔的不足和想象力的匮乏。
如果作品是写给自己看的,就可以像《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大卫·塞林格那样,将自己关进小屋随便写;如果是写给别人看的,并且希望得到认可和赞赏,就不要矫情。切勿过分强调个人的才华和天赋。
写作是一门技术活儿,可以通过针对性的学习和大量练习,来提高写作技巧。
在此,我们需要谈一下作者的生存问题,毕竟写作是一门需要花费宝贵时间,才能完成的事。即使赚不了大钱,写作仍然有不错的前途,比如做编辑、文案、宣传、记者或者新媒体的运营,不要觉得赚不到大钱就小瞧这些工作。
所以,兢兢业业做好一份工作,远比靠着幻想来走上人生*要实在得多。
第2堂:
“时代是这么的沉重,不容那么容易就大彻大悟”——
下笔如有神是怎么来的
“我自以为历史小说也会写,普洛文学,新感觉派,以至于较通俗的‘家庭伦理’,社会武侠,言情艳情,海阔天空,要怎样就怎样。越到后来越觉得拘束……为什么常常要感到改变写作方向的需要呢?因为作者的手法常犯雷同的毛病,因此嫌重复。以不同的手法处理同样的题材既然办不到,只能以同样的手法适用于不同的题材上——然而这在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经验上不可避免的限制。”
——《写什么》(1944年)
01 >>>>
张爱玲一生写出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学作品。她以自己的小说横空出世,又以孤寂遁世。她创作的小说充满了纠葛和缠绵、喜悦和烦恼、悲情和凄婉,令读者在她营造的生动感性的小说世界里,窥见人性的善与恶。
自从文学评论家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将张爱玲与鲁迅、沈从文相提并论后,国内就掀起了“张爱玲热”,而且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影视、传记等都长销不衰。
张爱玲常称自己是“小市民”,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她又*不愿将自己与小市民混为一谈。从她众多的作品中可见,她骨子里认同自己的家族身份,并且认为自己凌驾于小市民之上。
现实中,她不得不面对平民的生活,努力淡忘昔日家族的奢华,但这不能抑制她对豪门生活的向往之情。曾经身处豪门的生活细节和所受的文化教育,给张爱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那些曾经的印象,就是她写作灵感的丰富来源。
张爱玲的文学作品有一种“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气息,她写的就是自己身边的人和事。
关于写作灵感,张爱玲在《写什么》中写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生活空气的浸润感染,往往是在有意无意中的,不能先有个存心。文人只须老老实实生活着。然后,如果他是个文人,他自然会把他想到的一切写出来。他写所能够写的,无所谓应当。”
所以,只有不断迸发灵感,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
“灵感”一词,其实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从柏拉图的“神赐迷狂”,到18世纪康德的“天才”,都为“灵感”蒙上一层神秘的不可知的面纱。他们认为灵感与理性是对立的,而理性会割断灵感与生活中的实践的联系。
有时灵感会在大脑放松时突然来临,犹如一道闪光,一下打通思路。它是具有创造性和突发性的,迸发后一般时间很短,好似昙花一现。它能令人进入一种身不由己、欲罢不能的亢奋状态。
写作灵感是在写作过程中产生的特殊心理现象,就像茅塞顿开、文思如潮、艺术构思神速进展的心理状态。获得写作灵感一般有两种渠道:一种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素材,在遇到特定刺激和启发时,就会引发灵感;另一种是在自己的经历和经验中,通过接触的生活,体会出人物所处的真实情景,从而激发出创作热情。
有些人不知道怎么寻找素材,大概局限于思想观念的狭窄。
生活中的道听途说、传统经典、传奇故事,都是可以拿来用的素材。
创作素材的收集,可以通过阅读、观察、听闻等多方面,把外界信息输入自己的大脑里,通过观察周围的环境,仔细感受事物的发展,把所见所闻转变成文学作品。
写作的思想来源就是从外界输入信息,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变成自己的思想,其实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积累自己的语言,从而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倘若脑袋空空,即便有很多的想法和智慧,也没办法表达出来。
作者觉得没有灵感写作,或是觉得没有要写的东西时,就要去学习新的思想。灵感和思想是写不完的,一个方面有那么多的思想,且世间又有那么多个方面,怎么敢说自己写不出来东西?只是还没有去开发那些未知的领域,没有去思考不知晓的领域罢了。
解决灵感匮乏的方法是去体验,也可以听别人的言论,别人在一些交谈中,自然会流露出对某些事物的看法和观点。还有就是阅读书籍。书是聚集思想的地方,每个智者、哲人、大师们的思想都是通过书本流传下来的。
有时我们能为书中的一句话而感叹不已,或是为一个理论而拍案叫绝,这是因为自己赞同别人的思想。同样的一个道理,由不同的人去理解后再表达,就有了新的思想。
张爱玲在阅读方面是有选择性的,她只读自己喜欢的书。
自小她就涉猎古典文学名著,创作章回小说《摩登红楼梦》,其父亲张志沂具有旧式文化教养,会吟诗作赋,同时鼓励张爱玲作诗为文。
早在中学时代,张爱玲的书评习作就已经表现出自己独到的见地,她喜欢看近现代小说和流行小报,这都为她的写作积累了素材和灵感。
张爱玲的短篇小说《色·戒》就是一部利用现实素材创作的较为成功的文学作品。这是她根据当时一个很有名的案子写的。当时案子的女主角是一名交际花,她也有一个情夫,但不同的是,情夫遭遇暗杀没有死掉,放过了交际花,可是情夫的妻子却派人把交际花杀掉了。关于暗杀为什么没有成功,也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说情夫早就察觉到了不对,也有人说是交际花告密了。很显然,张爱玲是同意第二种说法的,女人一旦被感动,就成了傻子,泄露机密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张爱玲在1953年就开始构思短篇小说《色·戒》,直到1978年发表,其间历经的时间颇长。在《惘然记》的序中,她谈到小说《色·戒》《相见欢》和《浮花浪蕊》时,说:“这三个小故事都曾经使我震动,因而甘心一遍遍改写这么些年,甚至只想到*初获得材料的惊喜与改写的历程,一点都不觉得这其间三十年的时间过去了。”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