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一)百变回流披沙拣金——本文的缘起及价值
明清之际确是中国历史上千年一遇的特殊时期,且不说异常
剧烈的阶级矛盾和残酷至极的民族斗争所交织形成的复杂政治形
势,单就文学发展的轨迹而言,亦有许多异于前朝各代之处。首
先,文人士子所经历的心灵磨砺和精神痛苦即是前朝各代所无法
比拟的,他们一方面要经受阶级斗争的洗礼,在政治立场上做出选
择;另一方面又要直视民族矛盾的惨烈,在人格气节上有所取舍。
正因如此,才使明清之际的文人士子们成了一个备受后代关注的
研究群体。首先,通过对其思想形态、人格气节,以及在此基础上
生成的文学创作的研究,我们可以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认识文学
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本质联系。其次,经历灵与肉的
多重磨难,面对海崩山裂的政治动荡,文人士子开始了前所未有的
分化,有人顺应时代潮流,成了农民起义的响应者;有人屈于压力,
拜倒在异族入侵者的铁蹄面前,并粉墨登场做了新朝的官员。在
故国沦丧、黑云压城的艰难岁月里,另有一批节烈之士用自己悲慨
的激情和汹涌的热血上演着一出“残山残水强■持”的悲壮正剧,
他们或转战岭海,取义成仁:“才说求生便害仁,一声长啸出红尘。”
(钱邦芑《途中口占》其一)①或往来奔走,力图东山再起,恢复故
国:“天倾地蹋十年余,草间义士时相呼。前车已覆后仍驱,得算便
有风云势。”(徐孚远《重哭蒙难诸贤》)②或抱贞守坚、清洁自许,宁
可零落尘泥,而不受新朝丝粟之染:“明末孤臣,死不改节。埋在石
中,日炼精魄。”(陈佐才《石棺诗》)③或完节明志、遁迹空门,以佛
灯点亮开悟痴迷的心灵之火:“翩翩野鹤随云适,点点寒梅斗雪霏。
梦破瞿然成大觉,澄潭明月自相依。”(任廷贵《■发为僧诗》)④总
之,“长剑马头”、“易水悲歌”、“五湖烟雨”、“心轻富贵”、“瀑雨
苍
烟”、埋姓海云、置身“方外”,这是国破家亡时孤臣遗子的共同心态
和人生选择。正因为这个独特群体的存在,才使中华民族历久不
衰的浩然正气得以流布传播、绵延不绝,并发扬光大,成为一种精
神的象征。有鉴于此,研究探讨明清之际节烈之士的思想观念、哲
学体系和诗文创作就具有非常重大的认识意义。在众多研究成果
中,最引人注目的应是对明清之际节烈之士之思想体系的探讨阐
述,其数量之多、角度之广、内容之丰是世所公认的。而就明清之
际节烈诗人诗歌的研究,尤其明遗民诗歌内在规律的寻流探源式
的研究来说,极具代表性的成果首推严迪昌先生的《清诗史》。先
师以严谨的学风、丰厚的修养、独具的慧眼,以时间为经、地域为纬
把遗民诗人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展开全面论述,并通过家族谱
牒和史乘的考辨,对地域文化熏陶浸染下所形成的遗民诗风做了
详尽而精辟的阐述。另外,朱则杰先生所著《清诗史》亦论及明清
之际节烈诗人的诗歌思想内涵及艺术风格,他简明扼要地把明清
之交的诗人分成三种类型:第一,以陈子龙、夏完淳为代表的“殉节
诗人”;第二,以钱谦益、吴伟业为首的“失节诗人”;第三,介于二者
之间的“遗民诗人”。
明遗民诗人是一个阵容庞大、气势恢宏的创作群体,从清初至现
代汇集辑佚其史料的著作层现迭出、各具特色。其中体制完备、资料
翔实,且睿思如涌的代表性作品有:卓尔堪的《明遗民诗》十六卷、陈
田的《明诗纪事》、邓之诚的《清诗纪事初编》、钱仲联主编的《清诗纪
事·明遗民卷》。上述几种著作征引史料力求准确详尽,对研究明遗
民诗歌创作提供了极大便利。卓尔堪的《明遗民诗》不但条分缕析,
精要地评述了每位诗人的人品、生平,而且还和后来的《晚晴■诗汇》
遥相呼应,辑录保存了大量的明遗民诗作。研究探讨清初遗民诗人
的诗歌创作,这几部书是必备且必读的。
上述诸家对明末清初节烈诗人的诗歌整体探讨研究用力甚勤,
但就其中的山水诗所作的专题研究则目前尚属空白,除了苏州大学
王英志先生有《论屈大均的山水诗》等单篇论文外,较为系统、连贯地
研讨明末清初节烈诗人山水诗的论著至今还未见到。
从上述意义说,选择明末清初节烈诗人的山水诗作为研究对象,
应该具有填补空白之价值。当然,抛砖为的是引玉,但愿这篇粗疏浅
陋的拙文能够引发智者对此专题研究的兴趣,从而在更广阔的领域
探讨山水诗在清代盛行并蔚为大观的情状和成因。
就诗歌发展的流变历程而言,清诗经元明两代的沉寂徘徊后,又
一次奏响了中国古典诗歌旋律激昂的强音。明末清初节烈诗人群体
的存在,造就了清代诗歌悲壮强劲的先声,从而奠定了有清一代前后
相承的悲慨耿介诗风,从顾炎武、王夫之,屈大均、阎尔梅、邢畴到林
则徐、魏源、龚自珍、丘逢甲、黄宗宪、姚燮等,整个清代诗歌走出了一
条与前朝各代迥异的道路,其间遗民诗人群体的奠基之功是不可掩
没的。而在各体诸类诗歌的百变回流中,山水清音一直是往复盘旋
的主题乐章之一,山水诗在清代几乎成为诗歌走向巅峰的标志,在清
人笔下,无论表现内容、描写范围,还是缒幽凿险的艺术精神,都远远
地超轶前朝各代。如果深入清代山水诗的脏腑,我们不能不感叹那·
确实是一个蕴含丰富和令人心醉神迷的宝藏。明清之交的节烈诗人
能在那个腥风血雨的严酷环境里以其独具的慧心,独特的审美眼光
创作出数量丰赡、质量上乘的山水诗作,不仅在清代山水诗史上,即
使在整个古典山水诗史上确属异数。因此,通过对明末清初节烈诗
人山水诗的描述,庶几能观照特定时代、特定文化背景下诗人们的社
会心理与艺术追求,及其奠定有清一代山水诗风的巨大影响。
为表述的便利,本文总称其所论述的对象为“节烈诗人”。它有
两层含义:“烈’’是指为大明殉身的诗人群体,与后文所指“大明英烈”
属同一概念,他们不管是牺牲在抗清前线还是被执就义;不管是从容
尽忠于阶级斗争的紧要关头还是矢志殒命在异族入侵的危难之际,
都属“英烈,,之类;“节’’则指国破家亡之后始终怀念故国、坚拒新朝
,
抱持一线希望之光,用不屈的意志守护着高洁人格的诗人群体,和后
文所称的“遗民诗人’’概念一致。总论称其“节烈诗人”为的是删繁就
简;而分论时将之区别为“大明英烈”和“遗民诗人”则旨在显示二者
各有其不同的角色定位。
本文对山水诗的界定,主要以其描写对象为基本依据,不管是登
山揽胜、游历吟赏,还是抒怀言志、感慨自销,都要以诗中的主要意象
确定。比如登临诗、游览诗、纪行诗等,就都属于本文所论山水诗范
围。另外,因节烈诗人所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特殊,所以论述他
们山水诗所蕴含的思想特质时,还引用了某些感怀言志的作品,但这
些作品只起旁证的作用,其本身不作山水诗看待,尚望诸大家明鉴。
与清代中期以后的山水诗相比,节烈诗人的山水诗感慨身世的成分
较多,这只能是时代背景与社会现实使然。要使清代山水诗真正进
入纯艺术的审美境界,而较少人文负载,则还要等待入清后心态渐趋
平静的诗人的大量涌现,兹不赘论。P1-4
目录
目录
绪论
(一) 百变回流 披沙拣金——本文的缘起及价值
(二) 落日回晚照 中流挽颓波——山水诗所折射的明末清初节烈诗人之社会心理
(三) 独鹤下烟际 清音哀心魂——山水诗所蕴含的明末清初节烈诗人之艺术精神
第一章 残阳暮鼓长歌当哭——明清易代之际大明英烈的山水诗
第一节 社稷帆影 乾坤一剑——张煌言、倪元璐的山水诗
第二节 空阔自天地 长歌悲独醒——杨文骢的山水诗
第三节 归山清梦 过水残霞——祁彪佳的山水诗
第四节 各怀家国恨 不变死生心——吴应箕、魏畊的山水诗
第二章 海上风烟 虎啸鹰盘——陈子龙及云间英烈诗人的山水诗
第一节 空留形胜在 顿使客心愁——陈子龙的山水诗·附论李雯
第二节 落霞故山 肠断鹃血——夏完淳的山水诗
第三章 寒蝉零雁 声断长空——顾炎武及吴中遗民诗人的山水诗
第一节 陵阙生哀 河山垂泪——顾炎武的山水诗
第二节 长吟写我心 涕下霑双扉——归庄的山水诗
第三节 浮天醉老枫 落日晚来红——陆世仪的山水诗
第四节 穷幽发微 吴地董狐——徐崧和他的《百城烟水》
第四章 湖光依旧 感慨自销——黄宗羲及浙中遗民诗人的山水诗
第一节 孤香自牢落 不随风飘坠——黄宗羲的山水诗
第二节 湖山色改 日月生光——吕留良的山水诗
第三节 风吹枯箨疾 潮撼孤城怒——李确、谈迁的山水诗
第五章 水底风雷 烟中林岫——屈大均和粤楚遗民诗人的山水诗
第一节 胸襟披早爽 吟咏泻清商——屈大均的山水诗
第二节 落日山河 泪洒新亭——陈恭尹的山水诗
第三节 天年聊物理 楚国想遗风——王夫之的山水诗·兼论黄周星
第六章 波上忘机鸟 芦花生莫愁——“宁都三魏”及“易堂九子”的山水诗
第一节 歌泣天已莫 悲风起江声——魏禧的山水诗
第二节 壮岁成独处 流恨满芳洲——魏际瑞的山水诗·附说魏士杰
第三节 烟月虚遥夜 溪山带早秋——魏礼的山水诗·兼说“易堂九子”
第七章 托意宵深 志图恢复——阎尔梅、万寿祺的山水诗
第一节 孤身万里 心静匡庐——阎尔梅的山水诗
第二节 人间歌哭 天外登临——万寿祺的山水诗
第八章 身老田园 心系人间——钱澄之、方文的山水诗
第一节 南国风云 海天吟啸——钱澄之的山水诗
第二节 况当凌绝顶 千峰恣遐眺——方文的山水诗
第九章 身世寥落 幽人心事——邢昉及京镇遗民诗人的山水诗
第一节 片云孤磬外 一叶万山间——邢昉的山水诗
第二节 远迹沧江 山情澹然——杜濬的山水诗
第三节 空山澹无言 来者成古今——顾梦游的山水诗
第十章 客梦江心雪 回首泪沾衣——秦晋河朔遗民诗人的山水诗
第一节 荒台凭晚眺 天空塞鸟长——申涵光的山水诗
第二节 盘根砺吾剑 金铁满山鸣——傅山的山水诗
第三节 鼓吹不到处 天籁有时闻——李柏的山水诗
第十一章 无语向空立 香心只自持——释读彻和遗民诗僧的山水诗
第一节 潇湘水阔 泰华峰高——释读彻的山水诗
第二节 望处江山旧 凭高独怆然——函昰的山水诗
第三节 至性投绝域 深悲恨中原——函可的山水诗
第四节 山水气俱尽 乾坤血未寒——今释澹归的山水诗
第十二章 余论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绪论
(一) 百变回流 披沙拣金——本文的缘起及价值
(二) 落日回晚照 中流挽颓波——山水诗所折射的明末清初节烈诗人之社会心理
(三) 独鹤下烟际 清音哀心魂——山水诗所蕴含的明末清初节烈诗人之艺术精神
第一章 残阳暮鼓长歌当哭——明清易代之际大明英烈的山水诗
第一节 社稷帆影 乾坤一剑——张煌言、倪元璐的山水诗
第二节 空阔自天地 长歌悲独醒——杨文骢的山水诗
第三节 归山清梦 过水残霞——祁彪佳的山水诗
第四节 各怀家国恨 不变死生心——吴应箕、魏畊的山水诗
第二章 海上风烟 虎啸鹰盘——陈子龙及云间英烈诗人的山水诗
第一节 空留形胜在 顿使客心愁——陈子龙的山水诗·附论李雯
第二节 落霞故山 肠断鹃血——夏完淳的山水诗
第三章 寒蝉零雁 声断长空——顾炎武及吴中遗民诗人的山水诗
第一节 陵阙生哀 河山垂泪——顾炎武的山水诗
第二节 长吟写我心 涕下霑双扉——归庄的山水诗
第三节 浮天醉老枫 落日晚来红——陆世仪的山水诗
第四节 穷幽发微 吴地董狐——徐崧和他的《百城烟水》
第四章 湖光依旧 感慨自销——黄宗羲及浙中遗民诗人的山水诗
第一节 孤香自牢落 不随风飘坠——黄宗羲的山水诗
第二节 湖山色改 日月生光——吕留良的山水诗
第三节 风吹枯箨疾 潮撼孤城怒——李确、谈迁的山水诗
第五章 水底风雷 烟中林岫——屈大均和粤楚遗民诗人的山水诗
第一节 胸襟披早爽 吟咏泻清商——屈大均的山水诗
第二节 落日山河 泪洒新亭——陈恭尹的山水诗
第三节 天年聊物理 楚国想遗风——王夫之的山水诗·兼论黄周星
第六章 波上忘机鸟 芦花生莫愁——“宁都三魏”及“易堂九子”的山水诗
第一节 歌泣天已莫 悲风起江声——魏禧的山水诗
第二节 壮岁成独处 流恨满芳洲——魏际瑞的山水诗·附说魏士杰
第三节 烟月虚遥夜 溪山带早秋——魏礼的山水诗·兼说“易堂九子”
第七章 托意宵深 志图恢复——阎尔梅、万寿祺的山水诗
第一节 孤身万里 心静匡庐——阎尔梅的山水诗
第二节 人间歌哭 天外登临——万寿祺的山水诗
第八章 身老田园 心系人间——钱澄之、方文的山水诗
第一节 南国风云 海天吟啸——钱澄之的山水诗
第二节 况当凌绝顶 千峰恣遐眺——方文的山水诗
第九章 身世寥落 幽人心事——邢昉及京镇遗民诗人的山水诗
第一节 片云孤磬外 一叶万山间——邢昉的山水诗
第二节 远迹沧江 山情澹然——杜濬的山水诗
第三节 空山澹无言 来者成古今——顾梦游的山水诗
第十章 客梦江心雪 回首泪沾衣——秦晋河朔遗民诗人的山水诗
第一节 荒台凭晚眺 天空塞鸟长——申涵光的山水诗
第二节 盘根砺吾剑 金铁满山鸣——傅山的山水诗
第三节 鼓吹不到处 天籁有时闻——李柏的山水诗
第十一章 无语向空立 香心只自持——释读彻和遗民诗僧的山水诗
第一节 潇湘水阔 泰华峰高——释读彻的山水诗
第二节 望处江山旧 凭高独怆然——函昰的山水诗
第三节 至性投绝域 深悲恨中原——函可的山水诗
第四节 山水气俱尽 乾坤血未寒——今释澹归的山水诗
第十二章 余论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明末清初节烈诗人山水诗论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