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本书根据汉语词汇单纯词在先(如精、神)复合词在后(如精神)的发展规律,证明了《庄子》书中的内篇在前,外杂篇在后的历史顺序,内篇基本为庄子的作品,外杂篇大体是庄子后学的作品
目录
图表
《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出版说明
目录
内容提要
前言
序
第一章 《庄子》内篇的年代
前编文献疏证
序
序问题的历史和现状
序
一 内篇早于外杂篇——概念方面的证明
表一《庄子》外杂篇使用“道德”等概念情况一览表
二 内篇早于外杂篇——其他方面的证明
表二《庄子》内外杂篇编排体例对照表
表三先秦子书中“游”与“逍遥”二词使用频率对照表
三 关于内七篇的相互联系与差异
四 关于内篇与外杂篇的相互错杂
第二章 《庄子》外杂篇的年代
序问题的历史和现状
一 从《吕氏春秋》等书看《庄子》外杂篇的年代
表四《韩非子》《吕氏春秋》引用《庄子》情况一览表
二 从贾谊赋看《庄子》成书年代
三 从《庄子》本书看外杂篇的年代
表五《庄子》外杂篇命题情况一览表
四 “汉初说”失误举例
第三章 《庄子》外杂篇的分类
序问题的历史和现状
表六《庄子》外杂篇分类表
一 阐发内篇的第一类
图一《庄子》内七篇文章相互联系示意图
图二《庄子》外杂篇第一类文章(述庄派)相互联系示意图
二 兼容儒法的第二类
图三《庄子》外杂篇第二类文章(黄老派)相互联系示意图
三 抨击儒、墨的第三类
图四《庄子》外杂篇第三类文章(无君派)相互联系示意图
四 统计与比较
图五《庄子》内篇与外杂篇三类文章相互联系示意图
第四章 范畴篇
第一节 道——世界之本根
(一)本根的作用
(二)本根的性质
(三)道与西方哲学
(一)最高认识之特点
第二节 道——最高之认识
中编庄子哲学
(二)两种道的区别与联系
(三)析“道就是全”
(一)天的意义和特点
第三节 天与命
(二)天与人的对立与和谐
(三)命的意义和特点
(一)德的意义及特点
第四节 德与气及“有待”“无待”问题
(二)气与庄子哲学
(三)关于“有待”和“无待”的问题
(一)社会生活中的必然性
第五章 学说篇
第一节 安命论
(二)安命无为的生活原则
(三)安命论的形成与特点
(一)逍遥而游的生活理想
第二节 逍遥论
(二)无心无情的生活态度
(三)庄子与所谓阿Q精神
(一)以不知为真知的怀疑主义
第三节 真知论
(二)以体道为真知的直觉主义
(三)庄子与古希腊怀疑派
(一)辩证法与诡辩论
第四节 齐物论
(二)彼是相因的辩证法
(三)万物为一的诡辩论
图六庄子哲学体系的结构示意图
第六章 通论篇
第一节 庄子哲学的内在矛盾
(一)随俗与孤傲外化与内不化
(二)消极与积极悲观与乐观
(三)理想与现实自由与必然
第二节 庄子哲学中的合理因素
(一)关于精神自由与客观必然性的统一
(二)关于宇宙无穷的思想观念
(三)关于生死气化的观念
(一)关于主观唯心主义和主观主义
第三节 庄子哲学的性质和主要特色
(二)关于判断哲学体系基本属性的标准
(三)如何分析庄子哲学的主要特色
(一)庄子哲学的中心问题
第四节 庄子哲学的社会意义
(二)庄子哲学的阶级属性
(三)庄子哲学的历史地位
第七章 庄子后学中的述庄派
一 对庄子思想的继承和阐发
二 对庄子思想的发挥和改造
三 道家性超善恶论的提出
第八章 庄子后学中的无君派
后编庄学演变
一 从超脱现实到抨击现实
二 从天之自然到人之自然
三 从无何有之乡到至德之世
第九章 庄子后学中的黄老派
一 从剽剥儒墨到融合儒法
二 从生天生地之道到法天之道
三 从逍遥无为到君无为而臣有为
附录庄子与萨特的自由观
外文目录
var cpro_id = 'u317582';
《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出版说明
目录
内容提要
前言
序
第一章 《庄子》内篇的年代
前编文献疏证
序
序问题的历史和现状
序
一 内篇早于外杂篇——概念方面的证明
表一《庄子》外杂篇使用“道德”等概念情况一览表
二 内篇早于外杂篇——其他方面的证明
表二《庄子》内外杂篇编排体例对照表
表三先秦子书中“游”与“逍遥”二词使用频率对照表
三 关于内七篇的相互联系与差异
四 关于内篇与外杂篇的相互错杂
第二章 《庄子》外杂篇的年代
序问题的历史和现状
一 从《吕氏春秋》等书看《庄子》外杂篇的年代
表四《韩非子》《吕氏春秋》引用《庄子》情况一览表
二 从贾谊赋看《庄子》成书年代
三 从《庄子》本书看外杂篇的年代
表五《庄子》外杂篇命题情况一览表
四 “汉初说”失误举例
第三章 《庄子》外杂篇的分类
序问题的历史和现状
表六《庄子》外杂篇分类表
一 阐发内篇的第一类
图一《庄子》内七篇文章相互联系示意图
图二《庄子》外杂篇第一类文章(述庄派)相互联系示意图
二 兼容儒法的第二类
图三《庄子》外杂篇第二类文章(黄老派)相互联系示意图
三 抨击儒、墨的第三类
图四《庄子》外杂篇第三类文章(无君派)相互联系示意图
四 统计与比较
图五《庄子》内篇与外杂篇三类文章相互联系示意图
第四章 范畴篇
第一节 道——世界之本根
(一)本根的作用
(二)本根的性质
(三)道与西方哲学
(一)最高认识之特点
第二节 道——最高之认识
中编庄子哲学
(二)两种道的区别与联系
(三)析“道就是全”
(一)天的意义和特点
第三节 天与命
(二)天与人的对立与和谐
(三)命的意义和特点
(一)德的意义及特点
第四节 德与气及“有待”“无待”问题
(二)气与庄子哲学
(三)关于“有待”和“无待”的问题
(一)社会生活中的必然性
第五章 学说篇
第一节 安命论
(二)安命无为的生活原则
(三)安命论的形成与特点
(一)逍遥而游的生活理想
第二节 逍遥论
(二)无心无情的生活态度
(三)庄子与所谓阿Q精神
(一)以不知为真知的怀疑主义
第三节 真知论
(二)以体道为真知的直觉主义
(三)庄子与古希腊怀疑派
(一)辩证法与诡辩论
第四节 齐物论
(二)彼是相因的辩证法
(三)万物为一的诡辩论
图六庄子哲学体系的结构示意图
第六章 通论篇
第一节 庄子哲学的内在矛盾
(一)随俗与孤傲外化与内不化
(二)消极与积极悲观与乐观
(三)理想与现实自由与必然
第二节 庄子哲学中的合理因素
(一)关于精神自由与客观必然性的统一
(二)关于宇宙无穷的思想观念
(三)关于生死气化的观念
(一)关于主观唯心主义和主观主义
第三节 庄子哲学的性质和主要特色
(二)关于判断哲学体系基本属性的标准
(三)如何分析庄子哲学的主要特色
(一)庄子哲学的中心问题
第四节 庄子哲学的社会意义
(二)庄子哲学的阶级属性
(三)庄子哲学的历史地位
第七章 庄子后学中的述庄派
一 对庄子思想的继承和阐发
二 对庄子思想的发挥和改造
三 道家性超善恶论的提出
第八章 庄子后学中的无君派
后编庄学演变
一 从超脱现实到抨击现实
二 从天之自然到人之自然
三 从无何有之乡到至德之世
第九章 庄子后学中的黄老派
一 从剽剥儒墨到融合儒法
二 从生天生地之道到法天之道
三 从逍遥无为到君无为而臣有为
附录庄子与萨特的自由观
外文目录
var cpro_id = 'u317582';
刘笑敢(1947~),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