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本书基于社会代谢物质流和生态足迹方法及相关指标,提出并构建了国家环境压力总量和压力强度指标体系,包括本国环境载荷、本国生态足迹、环境压强、足迹强度指数和生态超载指数;将这些新指标与国家经济总量指标结合,得到经济运行的环境效率指标。新指标体系既考虑了社会-经济系统的投入面,也考虑了其排放面;既考虑了资源消耗,也考虑了环境污染;既考虑了可再生资源,也考虑了非再生资源;既考虑了环境压力,也考虑了环境承载能力。新指标体系及其计算方法是物质流核算与生态足迹的创新性结合与拓展。应用这一指标体系,对中国的环境压力、承载力和效率进行了系统的计算,揭示了这些指标的演化轨迹、发展趋势和构成中国环境压力的主要矛盾,分析了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及环境效率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若干国家环境压力和效率指标的对比分析,探讨了这些指标在不同国家和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特点。 本书可作为资源与生态经济领域的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从事该领域研究的科研人员和政府相关部门管理人员的参考用书。更多>>
目录
1 可持续发展及其度量
1.1 人与自然——社会代谢
1.2 可持续发展——从理念到行动
1.3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概述
1.3.1 指标体系框架模型
1.3.2 系统性指标体系
1.3.3 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分类指标(体系)
1.4 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研究
1.5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压力减量
1.6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压力的度量
2 社会代谢的物质流核算与指标
2.1 从社会代谢到物质流核算
2.2 物质流核算指标与账户
2.3 物质流核算项目分类
2.4 经济系统的资源效率
3 生态资源占用核算与指标
3.1 生态资源占用核算——生态足迹
3.1.1 资源消费与生态足迹
3.1.2 生态足迹基本假设
3.1.3 生态生产性土地类别
3.1.4 等量因子与产量系数
3.2 生态足迹计算模型
3.2.1 综合法计算模型
3.2.2 成分法计算模型
3.3 生态承载力
3.4 经济系统的生态效率
4 国家环境压力指标体系及计算模型
4.1 总体思路
4.2 国家环境压力总量指标
4.2.1 本国环境载荷
4.2.2 本国生态足迹
4.3 国家环境承载力指标
4.4 环境压力强度指标
4.4.1 环境压强
4.4.2 足迹强度指数和生态超载指数
4.5 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
4.5.1 经济系统的环境效率
4.5.2 环境减压与反弹和减量效应
4.5.3 环境压力的反弹和减量效应分解
4.6 讨论
4.6.1 新指标的特点与比较
4.6.2 本国环境与全球可持续发展
5 中国环境压力及其减量化实证研究
5.1 物质流账户的建立及其指标计算概述
5.2 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面积计算概述
5.3 中国1990-2002年环境载荷
5.3.1 环境载荷的历史轨迹
5.3.2 环境载荷的构成
5.4 中国1990-2002年环境压强
5.5 中国1961-2003年本国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
5.5.1 本国足迹与承载面积的历史轨迹和构成
5.5.2 本国生态赤字的历史轨迹和构成
5.6 中国1961-2003年足迹强度指数与生态超载指数
5.7 生态环境效率
5.7.1 本国环境效率
5.7.2 本国生态效率
5.8 环境压力的反弹效应与减量效应
5.8.1 本国环境载荷的反弹效应与减量效应
5.8.2 本国生态足迹的反弹效应与减量效应
5.9 中国2020年与2050年生态环境效率革命的场景分析
5.9.1 以本国环境载荷作为环境压力指标的场景分析
5.9.2 以本国生态足迹作为环境压力指标的场景分析
5.10 中国环境压力及其减量形势总评
6 环境压力及其减量化的国际对比
6.1 本国环境载荷及其主要分量的国际比较
6.2 环境压强国际比较
6.3 生态足迹指标及足迹强度指数的国际比较
6.4 生态环境效率国际比较
6.5 环境压力及其减量趋势与经济发展水平
7 总结、建议与讨论
7.1 总结
7.1.1 新指标体系的特点
7.1.2 中国环境压力状况及减量化形势
7.1.3 环境压力、环境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
7.2 减量化政策与措施建议
7.2.1 一般性建议
7.2.2 基于实证研究结果的建议
7.3 有关指标的进一步讨论
7.3.1 度量单位与整合基础
7.3.2 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7.4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主要问题
附录
附录1 欧盟物质流核算账户表
附录2 计算结果表
参考文献
1.1 人与自然——社会代谢
1.2 可持续发展——从理念到行动
1.3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概述
1.3.1 指标体系框架模型
1.3.2 系统性指标体系
1.3.3 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分类指标(体系)
1.4 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研究
1.5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压力减量
1.6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压力的度量
2 社会代谢的物质流核算与指标
2.1 从社会代谢到物质流核算
2.2 物质流核算指标与账户
2.3 物质流核算项目分类
2.4 经济系统的资源效率
3 生态资源占用核算与指标
3.1 生态资源占用核算——生态足迹
3.1.1 资源消费与生态足迹
3.1.2 生态足迹基本假设
3.1.3 生态生产性土地类别
3.1.4 等量因子与产量系数
3.2 生态足迹计算模型
3.2.1 综合法计算模型
3.2.2 成分法计算模型
3.3 生态承载力
3.4 经济系统的生态效率
4 国家环境压力指标体系及计算模型
4.1 总体思路
4.2 国家环境压力总量指标
4.2.1 本国环境载荷
4.2.2 本国生态足迹
4.3 国家环境承载力指标
4.4 环境压力强度指标
4.4.1 环境压强
4.4.2 足迹强度指数和生态超载指数
4.5 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
4.5.1 经济系统的环境效率
4.5.2 环境减压与反弹和减量效应
4.5.3 环境压力的反弹和减量效应分解
4.6 讨论
4.6.1 新指标的特点与比较
4.6.2 本国环境与全球可持续发展
5 中国环境压力及其减量化实证研究
5.1 物质流账户的建立及其指标计算概述
5.2 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面积计算概述
5.3 中国1990-2002年环境载荷
5.3.1 环境载荷的历史轨迹
5.3.2 环境载荷的构成
5.4 中国1990-2002年环境压强
5.5 中国1961-2003年本国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
5.5.1 本国足迹与承载面积的历史轨迹和构成
5.5.2 本国生态赤字的历史轨迹和构成
5.6 中国1961-2003年足迹强度指数与生态超载指数
5.7 生态环境效率
5.7.1 本国环境效率
5.7.2 本国生态效率
5.8 环境压力的反弹效应与减量效应
5.8.1 本国环境载荷的反弹效应与减量效应
5.8.2 本国生态足迹的反弹效应与减量效应
5.9 中国2020年与2050年生态环境效率革命的场景分析
5.9.1 以本国环境载荷作为环境压力指标的场景分析
5.9.2 以本国生态足迹作为环境压力指标的场景分析
5.10 中国环境压力及其减量形势总评
6 环境压力及其减量化的国际对比
6.1 本国环境载荷及其主要分量的国际比较
6.2 环境压强国际比较
6.3 生态足迹指标及足迹强度指数的国际比较
6.4 生态环境效率国际比较
6.5 环境压力及其减量趋势与经济发展水平
7 总结、建议与讨论
7.1 总结
7.1.1 新指标体系的特点
7.1.2 中国环境压力状况及减量化形势
7.1.3 环境压力、环境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
7.2 减量化政策与措施建议
7.2.1 一般性建议
7.2.2 基于实证研究结果的建议
7.3 有关指标的进一步讨论
7.3.1 度量单位与整合基础
7.3.2 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7.4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主要问题
附录
附录1 欧盟物质流核算账户表
附录2 计算结果表
参考文献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压力指标及其应用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