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教材分上、中、下三篇,上篇重点阐述针灸治疗作用、针灸治疗原则(新增“治神守气”原则)、针灸临床辨证论治纲要(新增“针灸临床辨证治要点”)针灸配穴处方(对针灸处方符号作了相应修改)、特定穴的临床应用(更新了交会穴的列表方式),是全书的纲领性篇章,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中篇各论按内科病症、儿科病症、妇科病症、外科病症、骨伤科病症、皮肤科病症、五官科病症、急性病症和其他之序,全面介绍针灸治疗方法。病种的选择和病名的确立紧密结合临床实际(内科首列针灸临床最为多见的痹证、痿证系列病症;删去肺痨、脚气、瘰疬、破伤风和小儿麻痹等现已少见或鲜用针灸治疗的病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针灸疗法适应症又增添了部分症症;病名力求大众化、通俗化、规范化),为避免与中医基础、中医诊断和中医内科不必要的过多重复,去掉病因病机、证侯分析,增添了文献搞录和验案举例。既有传统的常规疗法,又有新颖的科研成果,信息量大,指导性强,是全书的核心篇章。为了突出理、法、穴、方、术在针灸临床实际,改变过去按证型处方、一病多方的编写方法,本教材采取一病一主方,再按证或随症加减的处理方式。下篇附录了子午流注、灵龟八法、针剌麻醉、针灸临床病历书写、针灸临床研究进展以及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针灸临床研究规范等内容,以便前知古人,后知来者,启迪思维,开阔视野。
目录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针灸治疗作用
第一节 疏通经络
第二节 扶正祛邪
第三节 调和阴阳
第二章 针灸治疗原则
第一节 治神守气
一、治神
二、守气
第二节 清热温寒
一、热则疾之
二、、寒则(温之)留之
三、温清并用
第三节 补虚泻实
一、虚则补之
二、陷下则灸之
三、实则泻之
四、宛陈则除之
五、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第三章 针灸临床辨证论治纲要
第一节 针灸临床辨证论治要点
一、明辨病症性质
二、突出经络辨证
三、注重整体观念
四、分清标本缓急
五、做到三因制宜
第二节 八纲证治
一、阴阳证治
二、表里证治
三、寒热证治
四、虚实证治
第三节 脏腑证治
一、肺病证治
二、大肠病证治
三、胃病证治
四、脾病证治
五、心(包)病证治
六、小肠病证治
七、膀胱病证治
八、肾病证治
九、三焦病证治
十、肝胆病证治
第四节 气血证治
一、气病证治
二、血病证治
三、气血同病证治
第五节 经络证治
一、经络辨证
二、按经论治
第四章 针灸配穴处方
第一节 选穴原则
一、局部选穴
二、邻近选穴
三、远端选穴
四、辨证选穴
五、随症选穴
第二节 配穴方法
一、按部配穴
二、按经配穴
第三节 处方的组成
一、影响针灸处方的因素
二、把握治疗时间
三、针灸处方符号
第五章 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第一节 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一、五输主病
二、子母补泻
三、因时而用
第二节 原穴和络穴的临床应用
一、原穴应用
二、络穴应用
三、原络配穴
第三节 俞穴和募穴的临床应用
一、俞穴应用
二、募穴应用
三、俞募配穴
第四节 郄会穴的临床应用
一、郄穴应用
二、八会穴应用
三、郄会配穴
第五节 下合穴的临床应用
第六节 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一、内关配公孙
二、列缺配照海
三、后溪配申脉
四、外关配足临泣
第七节 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中篇 各论
第一章 内科病症
第一节 痹证(附:股外侧皮神经炎)
第二节 腰痛
第三节 坐骨神经痛
第四节 痿证
第五节 中风
第六节 面瘫(附:面肌痉挛)
第七节 三叉神经痛
第八节 头痛
第九节 眩晕
第十节 高血压病
第十一节 低血压
第十二节 贫血
第十三节 白细胞减少症
第十四节 心悸
第十五节 失眠(附:嗜睡)
第十六节 痴呆
第十七节 癫病
第十八节 狂病
第十九节 痫病
第二十节 癔病
第二十一节 震颤麻痹
第二十二节 感冒
第二十三节 咳嗽
第二十四节 哮喘
第二十五节 疟疾
第二十六节 胃痛
第二十七节 胃下垂
第二十八节 呕吐
第二十九节 呃逆
第三十节 腹痛
第三十一节 泄泻
第三十二节 痢疾
第三十三节 便秘
第三十四节 胁痛
第三十五节 黄疸
第三十六节 水肿
第三十七节 癃闭
第三十八节 淋证(附:前列腺炎)
第三十九节 尿失禁
第四十节 遗精
第四十一节 阳痿(附:阳强)
第四十二节 早泄
第四十三节 男性不育症
第四十四节 糖尿病
第四十五节 瘿病
第四十六节 单纯性肥胖症
第二章 儿科病症
第一节 急惊风
第二节 百日咳
第三节 厌食
第四节 疳证
第五节 遗尿
第六节 脑瘫
第七节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第三章 妇科病症
第一节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第二节 月经不调
第三节 痛经
第四节 闭经
第五节 崩漏
第六节 带下病(附:盆腔炎)
第七节 阴痒
第八节 妊娠呕吐
第九节 胎位不正
第十节 滞产(附:胞衣不下)
第十一节 恶露不绝(附:恶露不下)
第十二节 产后乳少
第十三节 子宫脱垂
第十四节 不孕症
第十五节 更年期综合征
第四章 外科病症
第一节 疔疮
第二节 流行性腮腺炎
第三节 乳腺炎
第四节 乳腺增生病
第五节 阑尾炎
第六节 胆石症
第七节 丹毒
第八节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第九节 疝气
第十节 痔疮
第十一节 脱肛
第五章 骨伤科病症
第一节 扭伤
第二节 落枕
第三节 颈椎病
第四节 肩关节周围炎
第五节 肘劳
第六节 腱鞘囊肿(附:腱鞘炎)
第七节 外伤性截瘫
第八节 足跟痛
第九节 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
第六章 皮肤科病症
第一节 神经性皮炎
第二节 皮肤瘙痒症
第三节 荨麻疹
第四节 湿疹
第五节 痤疮
第六节 扁平疣
第七节 带状疱疹
第八节 斑秃
第七章 五官科病症
第一节 目赤肿痛
第二节 麦粒肿
第三节 眼睑下垂
第四节 眼睑瞤动
第五节 近视
第六节 斜视
第七节 色盲
第八节 青光眼
第九节 暴盲(附:中心性视网膜炎)
第十节 视神经萎缩
第十一节 视网膜色素变性
第十二节 中耳炎
第十三节 耳鸣、耳聋
第十四节 鼻炎
第十五节 鼻出血
第十六节 牙痛
第十七节 咽喉肿痛(附:慢性咽喉炎)
第八章 急性病症
第一节 高热
第二节 中暑
第三节 抽搐
第四节 昏厥
第五节 虚脱
第六节 心绞痛
第七节 胃肠痉挛
第八节 胆绞痛
第九节 泌尿系绞痛
第九章 其他
第一节 戒断综合征
第二节 慢性疲劳综合征
第三节 竞技紧张综合征
第四节 美容
第五节 抗衰老
下篇 附录
一、子午流注针法
二、灵龟八法
三、针刺麻醉
四、针灸临床研究进展
五、针灸临床研究规范
六、针灸临床病历书写
第一章 针灸治疗作用
第一节 疏通经络
第二节 扶正祛邪
第三节 调和阴阳
第二章 针灸治疗原则
第一节 治神守气
一、治神
二、守气
第二节 清热温寒
一、热则疾之
二、、寒则(温之)留之
三、温清并用
第三节 补虚泻实
一、虚则补之
二、陷下则灸之
三、实则泻之
四、宛陈则除之
五、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第三章 针灸临床辨证论治纲要
第一节 针灸临床辨证论治要点
一、明辨病症性质
二、突出经络辨证
三、注重整体观念
四、分清标本缓急
五、做到三因制宜
第二节 八纲证治
一、阴阳证治
二、表里证治
三、寒热证治
四、虚实证治
第三节 脏腑证治
一、肺病证治
二、大肠病证治
三、胃病证治
四、脾病证治
五、心(包)病证治
六、小肠病证治
七、膀胱病证治
八、肾病证治
九、三焦病证治
十、肝胆病证治
第四节 气血证治
一、气病证治
二、血病证治
三、气血同病证治
第五节 经络证治
一、经络辨证
二、按经论治
第四章 针灸配穴处方
第一节 选穴原则
一、局部选穴
二、邻近选穴
三、远端选穴
四、辨证选穴
五、随症选穴
第二节 配穴方法
一、按部配穴
二、按经配穴
第三节 处方的组成
一、影响针灸处方的因素
二、把握治疗时间
三、针灸处方符号
第五章 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第一节 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一、五输主病
二、子母补泻
三、因时而用
第二节 原穴和络穴的临床应用
一、原穴应用
二、络穴应用
三、原络配穴
第三节 俞穴和募穴的临床应用
一、俞穴应用
二、募穴应用
三、俞募配穴
第四节 郄会穴的临床应用
一、郄穴应用
二、八会穴应用
三、郄会配穴
第五节 下合穴的临床应用
第六节 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一、内关配公孙
二、列缺配照海
三、后溪配申脉
四、外关配足临泣
第七节 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中篇 各论
第一章 内科病症
第一节 痹证(附:股外侧皮神经炎)
第二节 腰痛
第三节 坐骨神经痛
第四节 痿证
第五节 中风
第六节 面瘫(附:面肌痉挛)
第七节 三叉神经痛
第八节 头痛
第九节 眩晕
第十节 高血压病
第十一节 低血压
第十二节 贫血
第十三节 白细胞减少症
第十四节 心悸
第十五节 失眠(附:嗜睡)
第十六节 痴呆
第十七节 癫病
第十八节 狂病
第十九节 痫病
第二十节 癔病
第二十一节 震颤麻痹
第二十二节 感冒
第二十三节 咳嗽
第二十四节 哮喘
第二十五节 疟疾
第二十六节 胃痛
第二十七节 胃下垂
第二十八节 呕吐
第二十九节 呃逆
第三十节 腹痛
第三十一节 泄泻
第三十二节 痢疾
第三十三节 便秘
第三十四节 胁痛
第三十五节 黄疸
第三十六节 水肿
第三十七节 癃闭
第三十八节 淋证(附:前列腺炎)
第三十九节 尿失禁
第四十节 遗精
第四十一节 阳痿(附:阳强)
第四十二节 早泄
第四十三节 男性不育症
第四十四节 糖尿病
第四十五节 瘿病
第四十六节 单纯性肥胖症
第二章 儿科病症
第一节 急惊风
第二节 百日咳
第三节 厌食
第四节 疳证
第五节 遗尿
第六节 脑瘫
第七节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第三章 妇科病症
第一节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第二节 月经不调
第三节 痛经
第四节 闭经
第五节 崩漏
第六节 带下病(附:盆腔炎)
第七节 阴痒
第八节 妊娠呕吐
第九节 胎位不正
第十节 滞产(附:胞衣不下)
第十一节 恶露不绝(附:恶露不下)
第十二节 产后乳少
第十三节 子宫脱垂
第十四节 不孕症
第十五节 更年期综合征
第四章 外科病症
第一节 疔疮
第二节 流行性腮腺炎
第三节 乳腺炎
第四节 乳腺增生病
第五节 阑尾炎
第六节 胆石症
第七节 丹毒
第八节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第九节 疝气
第十节 痔疮
第十一节 脱肛
第五章 骨伤科病症
第一节 扭伤
第二节 落枕
第三节 颈椎病
第四节 肩关节周围炎
第五节 肘劳
第六节 腱鞘囊肿(附:腱鞘炎)
第七节 外伤性截瘫
第八节 足跟痛
第九节 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
第六章 皮肤科病症
第一节 神经性皮炎
第二节 皮肤瘙痒症
第三节 荨麻疹
第四节 湿疹
第五节 痤疮
第六节 扁平疣
第七节 带状疱疹
第八节 斑秃
第七章 五官科病症
第一节 目赤肿痛
第二节 麦粒肿
第三节 眼睑下垂
第四节 眼睑瞤动
第五节 近视
第六节 斜视
第七节 色盲
第八节 青光眼
第九节 暴盲(附:中心性视网膜炎)
第十节 视神经萎缩
第十一节 视网膜色素变性
第十二节 中耳炎
第十三节 耳鸣、耳聋
第十四节 鼻炎
第十五节 鼻出血
第十六节 牙痛
第十七节 咽喉肿痛(附:慢性咽喉炎)
第八章 急性病症
第一节 高热
第二节 中暑
第三节 抽搐
第四节 昏厥
第五节 虚脱
第六节 心绞痛
第七节 胃肠痉挛
第八节 胆绞痛
第九节 泌尿系绞痛
第九章 其他
第一节 戒断综合征
第二节 慢性疲劳综合征
第三节 竞技紧张综合征
第四节 美容
第五节 抗衰老
下篇 附录
一、子午流注针法
二、灵龟八法
三、针刺麻醉
四、针灸临床研究进展
五、针灸临床研究规范
六、针灸临床病历书写
针灸治疗学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