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on Cases of Criminal Law and Legal Philosophy.1

副标题:无

作   者:赵秉志主编;陈一榕等撰稿

分类号:

ISBN:9787503650413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中国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9卷本)于2001年4月出版以后,因其内容的全面性、实务性及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受到广大学者尤其是司法实务工作者的好评与欢迎。该书虽于2001年9月再版,仍供不应求。不少读者通过各种形式向我们和出版社表达希望本书再版的意愿。我们考虑到,自2001年4月该书首次出版以来,国家立法机关已以刑法修正案、立法解释的方式对现行刑法作了较大的修改、补充,最高司法机关也针对刑事司法实践需要发布施行了一系列司法解释,刑法理论研究亦在诸多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因而很有必要将这些新的刑法规范和刑法理论研究成果吸收进来,经与法律出版社协商,决定对该书进行修订后再版。 本次全面系统修订不但注意吸收了两年多来我国刑法理论研究的新成果,而且尤其注意以现行刑法及其颁布后通过的单行刑法、刑法修正案以及相关的立法解释、司法解释为基本依据,努力全面、准确、充分地分析论述有关司法实务中的刑法问题,力求进一步提高本书的应用价值和学术水平。同时,这次修订还把与某一具体问题相关的刑法规定、司法解释、指导性意见以及典型案例附在学理研讨之后作为参考资料,以便读者更全面地、多维度地把握该问题。 本书修订的范围包括:(1)根据刑法规定、立法解释、司法解释与刑法理论的最新发展,对原有的内容进行修改,并努力使研究更加深入;(2)收集最新刑法案例替换或补充原来的案例,使研究的素材能够充分反映司法现况;(3)针对司法实务中出现的新问题展开探讨,为司法实践提供参考与指导性意见。(4)在每一制度或罪名后添加相关链接,收录与该内容相关的刑法规定、司法解释、指导性意见以及典型案例。 在编写队伍上,原则上由原作者对自己在原书中承担的部分进行修改,以保持本书与原书在理论上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并有利于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对于新增写的部分,考虑到时间比较紧迫,新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刑法专业部分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博士研究生承担。在修订之后,出于方便读者及保持本书各部分内容的相对完整性和相关性的考虑,我们将本书由原来的9卷本改为6卷本。

目录

前言

修订说明

[刑法的效力范围]

1.刑法属地原则的优先适用

2.“浮动领土”刑事管辖权的适用

3.运用我国刑法惩治域外公民犯罪适用的条件

4.我国刑法保护原则的具体适用

5.我国惩治国际犯罪适用的普遍管辖原则

6.如何解决中国内地与香港的刑事管辖冲突

[犯罪的基本特征和罪与非罪的区分]

7.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

8.如何判定行为的刑事违法性

9.司法实践中如何看待行为的应受惩罚性

10.对“迷信犯”能否以犯罪论处

11.罪与非罪的区分

[犯罪主体]

12.对未满14周岁的人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

13.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者应对哪些犯罪承担刑事责任

14.如何认定与处理跨责任年龄段的犯罪

15.对危害社会的无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应当如何处置

.16.如何认定间歇性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能力

17.如何认定犯罪后患精神病者的刑事责任

18.如何确定心神衰弱人的刑事责任能力,

19.如何确定生理性醉酒人犯罪的刑事责任

20.如何确定聋哑人、盲人犯罪的刑事责任

21.如何认定单位犯罪及具刑事责仕

22.如何划清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的界限

23.犯罪的一般主体与特殊主体

[犯罪主观方面]

24.犯罪故意、犯罪过失与意外事件的区别

25.不确定故意行为应当如何定性

26.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分标准

27。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

28.如何确定混合罪过案件中的定性问题

29.对违法性认识错误应当如何定性与处理

30.犯罪过失中预见能力的判定

31.注意义务及其履行

32.犯罪过失中应当预见的对象

33.注意义务与注意能力的关系

34.无知犯罪问题

——兼谈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的区分

35.疏忽大意过失与过于自信过失的区分及其意义

[犯罪客观方面]

36.如何界定刑法中的危害行为

37.怎样划分刑法中的作为和不作为

38.构成不作为犯罪应具备哪些客观要件

39.如何确认不作为人是否负有特定法律义务

40.怎样认识危害结果及其在犯罪客观方面的地位

41.应以什么标准来认定刑法中的因果关系

42.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对定罪与量刑有何影响

[犯罪客体]

43.犯罪客体和定罪之间的关系

44.犯罪客体对定罪的影响

45.犯罪客体对罪与非罪的影响

46.犯罪对象对定罪的影响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47.如何认定犯罪的预备形态

48.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犯罪着手

49.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犯罪未得逞

50.司法实践中如何具体把握犯罪未完成

51.“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在司法实践中应当如何理解

52.如何确定发生认识错误情况下的犯罪形态

53.犯罪中止的认定

54.如何区分犯罪中止与犯罪既遂

[共同犯罪]

55.共同实行犯的构成和认定

56.犯罪集团的特征与认定

57.主犯与从犯的区分与认定

58.胁从犯的构成和认定

59.教唆犯的构成和认定

60.共同犯罪中的实行过限

61.共同犯罪中的身份问题

62.共同犯罪中的共谋行为

63.共同犯罪中的犯罪既遂与犯罪未遂

64.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中止

[一罪与数罪]

65.如何认定继续犯

66.想象竞合犯的认定与处断

67,惯犯的构成与认定

68.连续犯的构成与认定

69.牵连犯的认定

70.牵连犯处断原则探析与牵连犯存废之争

71.吸收犯客观前提与吸收关系的判定

72.吸收犯的形式与罪数本质、处断原则

[违法性阻却事由]

73.正当防卫的限度与防卫过当的认定问题

74.具有连续打击特征的正当防卫行为与事后防卫的区别

75.假想防卫的认定和处理

76.正当防卫中侵害行为的范围

77.紧急避险的构成要件

78.紧急避险的法益衡量问题

79.被害人承诺的构成要件与法律效力

[刑种的适用]

80.如何正确适用死刑立即执行和死刑缓期执行

[累犯与再犯制度]

81.累犯的构成条件

82.特别累犯的认定

83.累犯从重处罚的司法适用

[自首与立功制度]

84.自首的司法认定

85.坦白和自首的界限

86.单位能否构成自首的问题

87.立功与坦白的界限

[数罪并罚制度]

88.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无期徒刑或最重刑为无期徒刑,如何进行并罚

89.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不同种有期自由刑的,如何进行并罚

90.判决宣告中有数个附加刑,如何进行并罚

91.数个有期自由刑部分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如何进行并罚

92.刑罚执行期间再犯数个新罪且发现漏罪,怎样进行并罚,

93.在数罪并罚的条件下,是否应当适用缓刑以及如何适用缓刑

[缓刑、减刑、假释、时效制度]

94.如何正确把握缓刑的适用条件

95.如何正确把握减刑的适用条件

96.如何正确把握假释的适用条件

97.追诉时效的起算标准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Study on Cases of Criminal Law and Legal Philosophy.1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