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微生物学[电子资源.图书]

副标题:无

作   者:董明盛,,贾英民主编

分类号:

ISBN:9787501955459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随着以基因工程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微生物学的面貌已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我们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微生物学时代的到来,将在分子水平上重新认识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微生物。   目前,由微生物所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即使在发达国家,每年大约3个人中就有1个受到食源性病症的困扰。而且与微生物有关的食品生物性污染又呈现新旧交替和旧病复发的趋势,例如,新出现的禽流感、sars、疯牛病等,死灰复燃的结核、霍乱、脑膜炎、鼠疫都还在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面对微生物学的发展和所面临的食品安全形势,作为一本主要针对食品安全的微生物学教材,如何处理好基础与前沿的关系?如何处理系统微生物学知识和食品安全微生物之间的关系?用有限的篇幅将系统的微生物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将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微生物知识系统立秋,这是编者本编写这本教材的主要宗旨。此外,目前国内许多高等院校都已经或者准备设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虽然微生物与食品安全息息相关,但此前还没有专门阐述微生物与食品安全之间关系的教材。

目录

目录
绪论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
第一节 微生物世界
一、 微生物概述
二、 微生物的特点
三、 微生物学及其学科地位
第二节 微生物分类及命名
一、 微生物在生物界的位置
二、 微生物分类与命名
第三节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的关系
一、 微生物学在食品质量和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二、 食品加工中微生物的控制和食品安全
第四节 微生物学发展历史与食品微生物学的未来
一、 微生物学的奠基
二、 食品微生物学发展大事记
三、 食品微生物学的发展趋势
思考题
第一篇 基础篇
第一章 原核微生物:细菌和古细菌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大小与排列
一、 细菌的大小
二、 细菌的形态与排列方式
第二节 细菌的细胞结构
一、 基本结构
二、 细菌的表面结构与特殊结构
三、 L型细菌及其生物学特性
第三节 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一、 细菌生长繁殖的过程
二、 细菌的群体生长规律
三、 影响细菌生长繁殖的因素
第四节 细菌的分类与鉴定
一、 细菌分类鉴定的依据和方法
二、 细菌分类系统概要
思考题
第二章 真核微生物:霉菌和酵母
第一节 真菌细胞的结构特征
一、 细胞壁
二、 细胞膜
三、 细胞核
四、 细胞质
五、 细胞器
第二节 霉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 菌丝形态与构造
二、 菌丝体及其各种分化形式
三、 霉菌菌落形态
第三节 酵母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 酵母菌的形态与大小
二、 酵母菌的细胞结构
三、 酵母菌的菌落特征
第四节 真菌的生长与繁殖方式
一、 丝状真菌的生长
二、 酵母菌的生长
第五节 真菌分类鉴定及分类系统概要
一、 真菌的分类原则和依据
二、 真菌的分类系统概要
思考题
第三章 非细胞生物:病毒和亚病毒
第一节 病毒的生物学本质
一、 病毒学研究的意义
二、 病毒的基本特点和定义
第二节 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一、 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二、 病毒的结构与功能
三、 病毒衣壳的对称性
四、 病毒的包涵体
第三节 病毒的增殖
一、 一步生长曲线
二、 病毒的一般增殖过程
第四节 亚病毒粒子
一、 类病毒
二、 卫星病毒
三、 卫星RNA
四、 朊病毒
第五节 病毒的抵抗力与变异
一、 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
二、 病毒的变异
第六节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一、 病毒的种类
二、 病毒的分类依据
三、 病毒的命名规则
四、 病毒的分类系统
思考题
第四章 微生物营养与代谢调控
第一节 微生物营养与营养类型
一、 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
二、 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营养要素及其生理作用
三、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四、 微生物培养基
第二节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及机制
一、 简单扩散
二、 促进扩散
三、 主动运输
四、 基团转移
五、 胞饮作用
第三节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一、 底物水平磷酸化
二、 氧化磷酸化
三、 光合磷酸化
第四节 微生物的分解代谢
一、 发酵作用
二、 呼吸作用
三、 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分解
四、 脂肪和脂肪酸的分解
第五节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
一、 酶活性调节
二、 分支合成途径调节
思考题
第五章 微生物遗传与基因组
第一节 微生物遗传变异的分子基础
一、 遗传物质DNA(RNA)
二、 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分子结构
三、 DNA分子的复制
第二节 微生物基因组及其结构特征
第三节 微生物基因组转移、重组与杂交育种
一、 微生物的变异现象
二、 基因突变
三、 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四、 突变与育种
思考题
第二篇 安全篇
第六章 微生物生态学原理
第一节 生态学基本概念
一、 生态学与生态系统
二、 微生物生态学
三、 种群和群落
四、 环境梯度和耐受限度
第二节 食品作为微生物作用基质及其形成的生态系
一、 食品生境中微生物的来源与途径
二、 食品中微生物的消长情况
三、 食品中微生物的种群关系与群落演替
第三节 食品腐败菌群及腐败类型
一、 罐藏食品的腐败
二、 果蔬及其制品的腐败变质
三、 乳及乳制品的腐败变质
四、 肉及肉制品的腐败变质
五、 禽蛋的腐败变质
思考题
第七章 细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第一节 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及其食物中毒
一、 生物学特性
二、 中毒症状及原因
三、 典型疾病
四、 大肠杆菌的检测
五、 大肠杆菌的预防
第二节 葡萄球菌及其引起的胃肠炎
一、 形态结构
二、 培养与生理生化特性
三、 抗原构造
四、 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胃肠炎及其预防
五、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验
六、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的快速检验
第三节 沙门氏菌及沙门氏菌病
一、 生物学特性
二、 沙门氏菌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三、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症状及原因
四、 沙门氏菌的血清型
五、 沙门氏菌的检测
六、 沙门氏菌的控制
第四节 志贺氏菌及志贺氏菌病
一、 志贺氏菌的形态结构
二、 培养与生理生化特性
三、 抗原构造
四、 志贺氏菌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
五、 志贺氏菌的检验
六、 志贺氏菌的快速检验
第五节 空肠弯曲杆菌及食物中毒
一、 生物学特性
二、 来源及分布
三、 中毒症状及致病机理
四、 空肠弯曲杆菌的检测
五、 预防措施
第六节 副溶血性弧菌
一、 生物学特性
二、 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验
三、 预防及急救措施
第七节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及其食物中毒
一、 生物学特性
二、 流行病学
三、 致病性
四、 机体的免疫
五、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检测
第八节 肉毒梭菌、肉毒梭菌毒素及其食物中毒
一、 肉毒梭菌及其生物学特性
二、 肉毒毒素及其性质
三、 肉毒梭菌及肉毒毒素的检验
四、 肉毒梭菌毒素中毒
第九节 溶血性链球菌及其食物中毒
一、 生物学特性
二、 来源及传播途径
三、 中毒症状和机理
四、 检测方法
五、 防止措施
第十节 耶尔森氏菌及其引起的小肠结肠炎
一、 耶尔森氏菌的形态结构
二、 培养与生理生化特性
三、 抗原构造
四、 耶尔森氏菌引起的小肠结肠炎及其预防
五、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检验
六、 耶尔森氏菌的快速检验
第十一节 椰毒假单胞菌及其食物中毒
一、 椰毒假单胞菌形态结构
二、 培养与生理生化特性
三、 抗原结构
四、 椰毒假单胞菌食物中毒及其预防
五、 椰毒假单胞菌的检验
六、 椰毒假单胞菌的快速检验
第十二节 蜡状芽孢杆菌及其食物中毒
一、 生物学特性
二、 来源和分布
三、 中毒症状及机理
四、 基因检测手段
五、 预防
思考题
第八章 真菌引起的毒素中毒症
第一节 真菌毒素中毒的特点
第二节 产毒菌株及产毒条件
一、 主要产毒霉菌
二、 产毒条件
第三节 主要霉菌毒素
一、 黄曲霉毒素
二、 黄变米毒素
三、 镰刀菌毒素
四、 杂色曲霉毒素
五、 棕曲霉毒素
六、 展青霉毒素
七、 青霉酸
八、 交链孢霉毒素
第四节 真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与控制
一、 防霉
二、 去毒
思考题
第九章 经食物感染的病毒及其危害
第一节 食物中发现的病毒及其危害
一、 肝炎病毒
二、 Norwalk病毒
三、 猪水疱病病毒
四、 口蹄疫病毒
五、 禽流感病毒
六、 轮状病毒
七、 狂犬病病毒
第二节 食物传播病毒性疾病的机制及影响因素
一、 食品中病毒来源
二、 食物传播病毒性疾病的机制
三、 影响食物传播病毒性疾病的因素
第三节 疯牛病病毒与SARS病毒
一、 疯牛病
二、 SARS病毒
思考题
第三篇 控制篇
第十章 食品的消毒与灭菌
第一节 食品消毒与灭菌的概念
第二节 食品的物理消毒与灭菌
一、 热力灭菌技术
二、 辐照杀菌技术
三、 超高静压杀菌技术
四、 脉冲电场杀菌技术
五、 过滤除菌法
第三节 食品的化学消毒与灭菌
一、 化学与生物杀菌剂的定义和分类
二、 化学与生物杀菌剂的杀菌原理
三、 影响杀菌剂杀菌效果的因素
四、 常用的杀菌剂及其应用
思考题
第十一章 食品生物保藏原理与栅栏技术
第一节 生物保藏原理与技术
一、 发酵保藏食品的作用与机理
二、 乳酸菌的生理功能及其在食品生物保藏中的应用
第二节 栅栏理论及应用
一、 栅栏因子
二、 栅栏效应与栅栏理论
三、 栅栏技术设计原理与方法
四、 栅栏技术在食品保藏中的应用
思考题
第十二章 微生物模型的建立与食品安全预警技术
第一节 微生物的生长与生长模型的建立
一、 微生物生长预测模型的分类
二、 微生物生长的预测模型
三、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影响的数学模型
四、 微生物生长模型与食品质量控制
第二节 微生物的衰亡与致死模型的建立
一、 微生物的生长与衰亡
二、 食品杀菌条件的确定
三、 微生物致死模型的建立
第三节 预测食品微生物学
一、 预测食品微生物学的发展
二、 预测食品微生物学的模型与预测
三、 食品中微生物失活/存活的预测模型
四、 食品中微生物生长的预测模型
第四节 预测食品微生物学与食品质量管理
一、 预测食品微生物学的作用
二、 食品质量管理
第五节 食品安全预警系统
一、 食品安全监控数据的收集和积累
二、 食品安全的风险分析
三、 食品安全状态评价
四、 构建食品安全预警快速反应系统
思考题
参考文献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食品微生物学[电子资源.图书]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