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三国话权谋

副标题:无

作   者:李炳彦,孙兢著

分类号:

ISBN:9787806008539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在描写军阀兼并的战争过程中,自始至终贯穿着“上兵伐谋”的思想。作者在描写战争时,拓展开人物活动的广阔场面,把军事角逐的双方怎样利用政略、策略、经济、外交等手段,以及如何适情、适势、适事、适机、适时的用兵,巧妙地结合起来加以描绘,成功地写出了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许多以少胜多、以劣胜优的精采战例。与此同时,书中还集中塑造了一大批以诸葛亮为代表的神机妙算的人物。他们料事如神,多谋善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令读者肃然起敬。书中虽在少数地方用“奇门遁甲”、“六甲六丁”等败笔来烘托渲染谋略家的广大神通和先知先觉,但瑕不掩瑜,其绝大部分还是描写他们运用朴素的军事辩证法,合于实际地进行创造性的思维,随机应变、巧施计谋的军事本领,对于我们今天的军人,不无借鉴意义。    在我国漫长的古代军事史上,有两个比较光辉的历史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和三国时期。这两个时期都是诸侯割据、军阀争雄、天下大乱的时代。连年的战乱,破坏了生产,民生凋敝;但另一方面,则是旧秩序随之分崩离析,束缚人们头脑的某些传统观念受到了猛烈的冲击。战争的实践迫切要求发展军事理论,同时也为军事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由此便造成了这两个时期军事学术思想上的繁荣。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混战中,产生了著名的《孙子》、《吴子》和   《司马法》等军事著作。同样,在三国时期,也造就了曹操、诸葛亮等军事天才。曹操著的《孟德新书》虽无所考,但曹操第一个注《孙子》,以及诸葛亮著的《将苑》等兵家要书,都闪耀着千古不灭的光辉。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在军阀争雄的战争角逐中,浪起滔翻,必然会涌现出一大批能军治国的人才。象春秋战国时期的孙武、吴起、管仲、乐毅、司马穰苴、孙膑等人,三国时期的曹操、诸葛亮、周瑜、司马懿、陆逊等,都是风云际遇,大显身手,各自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史迹。《三国演义》在详细地记述魏、蜀、吴三方纵横捭阖、龙争虎斗的历史情形中,刻画了军事家们那种气壮山河、叱咤风云的英雄风貌,对于我们学习和研究这段军事斗争史、有着极为重要   的参考价值。    诚然,《三国演义》是一部“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文学作品,但也不能不承认,这部文学作品所写的战略战术,进攻与防御、失败与成功以及军事上的虚实奇正等等,基本上是合于军事科学原则和战争规律的。许多虚构的故事,如“草船借箭”、“空城计”等等,不仅在同时代可以找到真实的影子,而且在此前后也能找出与其十分相似的战例。可见,这些虚构,源于战争生活,又高于战争生活,更能深刻地反映某些战争指导规律。    《三国演义》的作者,还得心应手地将许多写在经史典籍上的合纵连横、远交近攻、进退攻守等方面的经验,写进了“演义”矛盾斗争的画面之中,这就更能帮助读者通过艺术形象,深入浅出地认识军事斗争的许多重要原则。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问世后,明、清两代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张献忠、李自成、洪秀全等人,都曾把此书当成指导作战的“玉帐唯一之秘本”(黄摩西《小说小话》),清朝统治者也以此书来教导他们的将军。清朝刘銮在《五石瓠》中写道:张献忠“日使人说《三国》、《水浒》诸书,凡埋伏攻袭皆效之。”张德坚在污蔑太平天国革命的《贼情汇纂》中也提到:“‘贼’之诡计果何所依据?盖由二三‘黠贼’采稗官野史中军情仿之,行之往往有效,遂宝为不传之秘诀。其裁取《三国演义》、《水浒传》为尤多。”可见,《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在军事领域里的影响之深和作用之大。    这本论文集,正是笔者借助身着戎衣之便,通过分析作品中描述的“伐谋”、“伐交”等军事斗争故事,来探讨《三国演义》的军事价值,论说谋略在军事斗争中的重要作用及某些规律,目的在于能给读者留下一点施计用谋的启示,同时使我们自己也从中得到一些教益。  

目录

   《三国演义》是一部形象的兵书
   ——代序言之一/1
   罗贯中是一位谋略家
   ——代序言之二/4
  第一章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孙策的战略眼光/9
   “只缘身在此山中”/11
   孔明高卧隆中,全知天下大事/14
   孔明为何以“借”为名占荆州/16
   谋略家的预见力
   ——从诸葛亮的“三个锦囊”谈起/19
   马超增兵,曹操为何喜形于色/23
   诸葛亮审势治蜀的教益/25
   诸葛亮为何要割让三郡/27
   被动来自两面作战/28
   为摆脱被动要勇于忍辱负重
   ——荆襄之战后孙权选择策略的高明之处/30
   孔明开发西南与吴、蜀再次联盟/31
   攻心为上,心战为上
   ——马谡对开发西南的正确建议/34
   “灭虢取虞”与“声东击西”/35
   “兵有先声而后实者”
   ——邓艾的“李左车之计”/37
   先弱后强,各个击破
   ——魏晋战略指导上的成功之处/40
   无进取则难以自保
   ——东吴战略指导上一个致命弱点/46
  第二章 揣摸对手,知己知彼
   “围师必阙”一例/53
   “声东击西”与将计就计/54
   追击中的哲学/56
   陈宫的三策/57
   乌巢劫粮的启示/59
   孔明的“乘虚术”/62
   从鸿门宴谈到“涪关宴”/63
   析曹操的知难而退/65
   “四面楚歌”的翻新/67
   后发制人用其“阴”
   ——陆逊在獍亭之战中的谋略思想/69
   见好即收也是明智之举/73
   以己度敌,“破彼之破”
   ——析蜀、魏渭河之西相互反偷龚战斗/75
   要善于利用“后台”演戏/77
   示形·用诈·料敌/79
   以“奇兵冲其腹心”
   ——邓艾阴平渡险的启示/83
  第三章 识人用人的艺术
   要有点政治家的气量/89
   有感于鲁肃荐庞统/91
   值得寻味的刘备待张松/92
   用人也是一种艺术/95
   将在外,君不疑者胜/97
   “用兵命将,以信为本”/100
   得士者昌,失土者亡
   ——西蜀兴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兼论诸葛亮隆中
   对策的战略设想/102
  第四章 造势与用势
   ——以谋代战兼论外交
   小议“二虎竞食”之计/111
   浅说“驱虎吞狼”之计/112
   曹操的两次“隔岸观火”/114
   蒋干盗书与“反问计”/115
   赤壁之战中的“伐交”/118
   孙权上表刘备为荆州牧的用意
   ——再谈军事斗争中的“伐交”/121
   诸葛亮“一着”活“全盘”/122
   吕蒙称病和陆逊的谦恭/124
   移祸之计的互用/125
   以计代战一当万/126
   假手于人,坐享其利
   ——孔明的另一种“借术”/129
   从“木牛流马”说到科学技术出战斗力/131
   羊祜的“怀柔之计”/136
  第五章 兵者诡道也
   ——谈因敌用谋兼战术思想
   “假途伐虢”的形象注解/143
   从“美人计”说到“连环计”/144
   卑而骄之/146
   虚张声势意在分敌/147
   程昱的“十面埋伏”计/148
   诸葛亮初出茅庐的“两把火”/149
   周瑜打黄盖/152
   巧在以虚对虚、以诈还诈/155
   琐谈曹操巧夺阳平关/155
   从蜀军攻打定军山谈“反客为主”之计/157
   谋贵用疑/159
   八阵图的奥秘/162
   从“七擒孟获”说力胜与智胜/165
   从诸葛亮火烧藤甲军谈伏击作战/168
   兵不厌诈/172
   孔明对“退避三舍”的新用/174
   孔明效虞诩之法/177
   虚设疑兵,“因粮于敌”/179
   攻其必救与围点打援/181
   “急”与“缓”的辩证法/184
   军事家要善于在广阔的场景中思维
   ——演义描写兵家斗智斗法之特点综述/185
  第六章 将为兵胆
   ——临阵抉择与将领素质
   由曹操献刀想到的/197
   从陈登的欺诈术谈到指挥员的辩别力/199
   张飞的反伏击作战/201
   虚不露怯/203
   “草船借箭”考议/205
   从“借东风”说到战场气象考察/208
   从孔明智算华容想到的/210
   孔明的“一箭双雕”/213
   张飞夺巴郡引出的思索/214
   指挥员要善于激励士气/217
   要善于用自己的弱点欺骗敌人/220
   激将法的妙用/221
   从黄忠智斩夏侯渊谈“击其惰归”之法/223
   从赵云的“空营计”谈指挥员的胆略/225
   为将者要善用天时地利
   ——关羽水淹七军杂议/228
   一次真正的突然袭击
   ——吕蒙白衣袭荆州的成功经验/231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魏延对北伐中原的一条重要建议/235
   司马懿的决断与妙算/238
   “空城计”略考/242
   算在敌先,引敌就范/245
   力的较量与意志的比赛/247
   关于撤退的艺术/249
   将军要熟知战场情况/252
   注意弥补防御“空间差”/254
  第七章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对败局的反思
   十八路诸侯为何没有灭掉董卓/261
   缠战——以劣胜优之一法/263
   简析袁绍的败北/265
   曹仁南郡败周瑜的启示/268
   从周瑜之死说开去/271
   庞统的三策与刘备的选择/274
   落凤坡前的遗憾/276
   机械照搬者的悲剧
   ——徐晃“背水列阵”的失败原因/279
   常胜将军的悲剧/281
   兵事不可为私而用
   ——刘备在关羽死后的错误军事决策/283
   兵不可失机
   ——曹丕在吴、蜀獍亭之战前后决策上的失误/286
   失街亭中的王平和马谡/288
   略谈祁山之战中的吴、蜀联盟/292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说三国话权谋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