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秦汉思想史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意义。在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研究过程中,相对于其他断代思想史的研究,秦汉思想史一直就是比较薄弱的一环。作者在该书一开始就指出,“中国现在的政治局势和思想传统,都是秦汉时代开始逐渐形成的。因此,要研究现代的中国,需要研究秦汉时代的政治与思想”。作者20余年来,一直致力于秦汉哲学思想的个案研究,对秦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经典著作用功颇深,发表了大量学术文章。然后作者对这些秦汉思想的“网上纽结”采取了“历史与现实”(或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双向考察与反思,在这部洋洋洒洒50万字的学术著作中,作者用了21章的篇幅对秦汉时期的经济、政治、思想、人文、科学、经学、天文、医学等内容作者做了全面宏观的分析和把握,详略得当、条理清晰,使秦汉思想的发展有了一个清晰的轮廓和逻辑演进的历史脉络。
正是由于秦汉思想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所具有的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作者通过宏观展示,通过条分缕析,以思想发展的逻辑顺序为历史线索,把秦汉时期思想内在理路的变迁、演变过程一步步、一环环展现出来,尤其对一些概念、命题的剖析,有源有流、有理有据,读者可从中感悟到先秦思想何以经过秦汉会发生某些变异?秦汉思想为什么会成为整个中国思想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如作者在书中对提倡“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董仲舒的思想论述就很具有代表性。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仍然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作者认为,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建议,主要是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发展的需要,是为了在思想上、政治上统一人心、统一思想,因而,作者指出,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其核心就是“大一统论”,这是董仲舒政治哲学的核心所在。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思想有功有过,它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功过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各种思想皆统一于儒学,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主干地位,奠定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稳定统一;但是,另一方面,把思想定于一尊,压抑了百家思想的生命活力,使先秦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和争奇斗艳的鲜活思想个性出现严重“断裂”,严重限制了个人思想的发展,儒家思想从此成为中国统治阶级御用的思想统治武器。作者对。董仲舒的思想分析可谓入情入理,中肯可信。此外,作者还对诸如两汉之际王莽改制、东汉之王充、汉末之社会批判思潮等都做了鞭辟入里的解析和总结,一幅秦汉思想发展的历史画卷跃然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对秦汉思想史,一般作者都有意或无意略过科学思想发展的有关内容。但作者却认为,秦汉时期的科学思想在整个秦汉思想发展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秦汉思想发展的重要一环。因此,作者用了两章的篇幅着重探讨了秦汉时期的天文思想和中医理论。对秦汉时期天文思想中的盖天说、浑天说及宣夜说以及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阴阳、五行理论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评说,指出了秦汉时期天文思想及中医理论的巨大成就和理论贡献,是秦汉思想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者通过对秦汉思想史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目的在于抽绎和总结出中国思想发展的某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这也是作者撰著《秦汉思想史》的内在动机之一。作者把中国思想发展的历史,归纳为如下几方面:一是中华民族的思想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二是不同思想观念之间的冲突、碰撞是思想进一步发展的内在动力;三是中国思想的发展是一种螺旋式的曲折的发展过程;四是中国思想文化具有广博的包涵性,它造就了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目录
绪论
一 秦汉时代的政治局势
二 秦汉时代的思想融合
三 秦汉时代的思想特点
(一)确立系统宇宙观
(二)发展朴素辩证法
(三)融合各家的新体系
(四)哲学与科学的结合
(五)哲学和政治的关系
第一章 秦汉思想的序曲——《吕氏春秋》
一 吕不韦与《吕氏春秋》
二 《吕氏春秋》的哲学思想
三 《吕氏春秋》的政治思想
(一)民本思想
(二)五运之说
四 《吕氏春秋》的人生思想
(一)人性有欲
(二)人情有伪
(三)养生之道
(四)形动气通
第二章 秦朝思想统一于法家
一 思想统一于法家
二 秦亡于农民起义
三 关于农民反对封建制度问题
第三章 总结秦亡教训,探讨治国大道——陆贾和贾谊
一 陆贾与《新语》
(一)“本于天地”的道论
(二)“文武并用”的政治思想
(三)讲求实际的思想方法
(四)圣人史观
二 贾谊的民本主义
(一)民本思想的来源
(二)民本思想的内容
(三)民本思想的意义和影响
(四)积贮与铸钱
第四章 黄老思潮的兴衰
第五章 融合诸子学说,建立宇宙论体系——《淮南鸿烈》
一 刘安与《淮南鸿烈》
二《淮南鸿烈》的宇宙论
(一)宇宙本原论
(二)宇宙演化论
(三)宇宙系统论
三 无为治国的政治思想
四 乘时应变的辩证法思想
第六章 理想社会与理想人格——《礼记》
一 礼论
二 大同与小康
三《大学》与《中庸》
四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五 《大戴礼记》
第七章 儒学思潮的兴起
第八章 儒宗地位的确立,天人之学的形成——董仲舒哲学
一 生卒年与对策之年考
(一)生年考
(二)卒年考
(三)对策之年考
二 仁义论
(一)仁
(二)义
(三)仁义之分
(四)义利观
三 天人感应论
四 人性论
(一)对孟子性善论的驳斥
(二)对荀子性恶论的修正
(三)性未善论
五 教化论
(一)治天下以教化为大务
(二)太学养士,实试求贤
(三)重德教、辅刑罚
(四)教材与教学内容——六艺与三纲五常
(五)学习态度和方法——博节、多连、精思达虑
(六)教师
六 政治哲学
(一)董仲舒的哲学是政治哲学
(二)大一统论是政治哲学的核心
(三)天人感应论是其理论形式
(四)独尊儒术(思想统一)
(五)结论
七 汉代公羊学传授源流考辨
第九章 大一统论
一 大一统主要是统一思想
二 统一思想是百家争鸣后的必然
三 统一思想的实现
四 统一思想的功过
(一)思想统一于儒学,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主干地位
(二)思想统一于儒学,奠定了民族精神的思想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三)思想统一于儒学,压抑了百家的发展,维护了专制制度
(四)思想统一于儒学,导致一刀切现象
(五)思想统一于儒学,严重限制了个人思想的发展,残酷迫害有识之士
(六)思想统一于儒学,政治干预学术,既破坏了学术,也损害了政治
第十章 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三位一体——司马迁与《史记》
一 史学家司马迁
二 文学家司马迁
三 成一家之言
四 三富论
第十一章 关于治国方针的一场全面争论——《盐铁论》
一 朝廷与地方的矛盾
(一)争论的背景
(二)斗争的实质
(三)争论的重点
(四)有益的启迪
二 天命论与反天命论的矛盾
第十二章 经学与谶纬
一 经学产生于独尊儒术
二 经学的今古文之争
三 经学与政权
四 繁琐注经和皓首穷经
五 谶纬
第十三章 纯任儒术、复古改制——王莽兴衰的思想根源
一 王莽改革
(一)改名
(二)改制
(三)度量衡的改革
(四)五均六管
(五)货币改革
(六)税制改革
(七)禄制改革
二 对王莽的评论
(一)迷信天命
(二)复古改革
(三)任意唯心
(四)新的评价
第十四章 反天人感应论的暗流
第十五章 科学思维的超前觉醒——王充辨虚实
一 王充生平考
(一)关于“乡里称孝”
(二)关于王充是否到过京师的问题
(三)关于“师事班彪”的问题
(四)关于“特诏公车征”的问题
二 天地本原论宇宙观
(一)王充哲学与汉代天文学的关系
(二)宇宙模式和天地本原论
三 论鬼
四 知为力
五 唯物史观的思想萌芽
(一)“汉盛于周”的历史发展观
(二)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三)关于历史发展动力问题
六 王充哲学与东汉社会
(一)社会繁荣的《宣汉》《须颂》
(二)虚妄盛行与“九虚”“三增”
(三)大一统国家与儒、吏之争
(四)尊师重教与世儒、文儒之争
(五)复杂原因与逢遇幸命
七 对王充的评价
(一)王充与培根
(二)执著求真
(三)超前觉醒
第十六章 针砭时弊的《潜夫论》
一 闻名的“潜夫”
二 元气本原论的宇宙观
三 民本思想与议边、论赦
(一)议边
(二)论赦
四 德治主张与论贤
(一)赏罚并用,德治为主
(二)待贤而治
(三)贵不必贤
(四)选贡非贤
(五)行贤见嫉
(六)招贤有术
(七)任贤有方
五 关于天命鬼神问题
(一)有鬼神论
(二)反对烦卜滥祀
(三)天命不必
(四)以德迎之
第十七章 社会批判思潮与党锢事件
一 仲长统与《昌言》
(一)王权三步曲
(二)“人事为本,天道为末”
二 崔寔与《政论》
(一)精神重于物质
(二)主张变法改革
(三)重禄以防贪欲
三 荀悦与《申鉴》
(一)政体
(二)欲嫌
(三)人性
第十八章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色
一 丰富性、深刻性、模糊性
二 追求真、善、美的哲学
三 儒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干
四 求善的政治哲学是儒学的核心
五 结论
第十九章 天说的科学思想
一 天文学的成就与贡献
二 盖天说
(一)盖天说的经典《周髀算经》
(二)七衡六间说及其合理性
(三)盖天说的发展及影响
三 浑天说
(一)浑天仪是谁创制的
(二)浑天说产生于保时
(三)再探讨几个问题
四 浑、盖合一说
五 宣夜说
(一)宣夜说及其产生时代
(二)宣夜说的影响
第二十章 医学的基础理论
一 奠定医学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
(一)《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
(二)人体可知论
(三)整体系统论
(四)辨证施治论
二 阴阳论
(一)阴阳学说
(二)人体阴阳
(三)阴阳相须
(四)内外兼顾
(五)动静等观
(六)贫富调均
(七)阴阳论与对立统一论的异同
三 五行论
(一)五行说的起源问题
(二)五行生克说
(三)中医五脏五行说
(四)五行与天干、地支、八卦的关系
(五)五行系统论
(六)五行说与唯物辨证法
第二十一章 汉代经济思想
一 “善者因之”
二 崇本调均
三 轻重之家
结论:秦汉思想在中华民族传统思想中的地位
一 中华民族思想的集大成者
二 批判继承与分久必合
三 体会
四 余论
重要参考文献
人名、书名、重要概念索引
后记
一 秦汉时代的政治局势
二 秦汉时代的思想融合
三 秦汉时代的思想特点
(一)确立系统宇宙观
(二)发展朴素辩证法
(三)融合各家的新体系
(四)哲学与科学的结合
(五)哲学和政治的关系
第一章 秦汉思想的序曲——《吕氏春秋》
一 吕不韦与《吕氏春秋》
二 《吕氏春秋》的哲学思想
三 《吕氏春秋》的政治思想
(一)民本思想
(二)五运之说
四 《吕氏春秋》的人生思想
(一)人性有欲
(二)人情有伪
(三)养生之道
(四)形动气通
第二章 秦朝思想统一于法家
一 思想统一于法家
二 秦亡于农民起义
三 关于农民反对封建制度问题
第三章 总结秦亡教训,探讨治国大道——陆贾和贾谊
一 陆贾与《新语》
(一)“本于天地”的道论
(二)“文武并用”的政治思想
(三)讲求实际的思想方法
(四)圣人史观
二 贾谊的民本主义
(一)民本思想的来源
(二)民本思想的内容
(三)民本思想的意义和影响
(四)积贮与铸钱
第四章 黄老思潮的兴衰
第五章 融合诸子学说,建立宇宙论体系——《淮南鸿烈》
一 刘安与《淮南鸿烈》
二《淮南鸿烈》的宇宙论
(一)宇宙本原论
(二)宇宙演化论
(三)宇宙系统论
三 无为治国的政治思想
四 乘时应变的辩证法思想
第六章 理想社会与理想人格——《礼记》
一 礼论
二 大同与小康
三《大学》与《中庸》
四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五 《大戴礼记》
第七章 儒学思潮的兴起
第八章 儒宗地位的确立,天人之学的形成——董仲舒哲学
一 生卒年与对策之年考
(一)生年考
(二)卒年考
(三)对策之年考
二 仁义论
(一)仁
(二)义
(三)仁义之分
(四)义利观
三 天人感应论
四 人性论
(一)对孟子性善论的驳斥
(二)对荀子性恶论的修正
(三)性未善论
五 教化论
(一)治天下以教化为大务
(二)太学养士,实试求贤
(三)重德教、辅刑罚
(四)教材与教学内容——六艺与三纲五常
(五)学习态度和方法——博节、多连、精思达虑
(六)教师
六 政治哲学
(一)董仲舒的哲学是政治哲学
(二)大一统论是政治哲学的核心
(三)天人感应论是其理论形式
(四)独尊儒术(思想统一)
(五)结论
七 汉代公羊学传授源流考辨
第九章 大一统论
一 大一统主要是统一思想
二 统一思想是百家争鸣后的必然
三 统一思想的实现
四 统一思想的功过
(一)思想统一于儒学,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主干地位
(二)思想统一于儒学,奠定了民族精神的思想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三)思想统一于儒学,压抑了百家的发展,维护了专制制度
(四)思想统一于儒学,导致一刀切现象
(五)思想统一于儒学,严重限制了个人思想的发展,残酷迫害有识之士
(六)思想统一于儒学,政治干预学术,既破坏了学术,也损害了政治
第十章 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三位一体——司马迁与《史记》
一 史学家司马迁
二 文学家司马迁
三 成一家之言
四 三富论
第十一章 关于治国方针的一场全面争论——《盐铁论》
一 朝廷与地方的矛盾
(一)争论的背景
(二)斗争的实质
(三)争论的重点
(四)有益的启迪
二 天命论与反天命论的矛盾
第十二章 经学与谶纬
一 经学产生于独尊儒术
二 经学的今古文之争
三 经学与政权
四 繁琐注经和皓首穷经
五 谶纬
第十三章 纯任儒术、复古改制——王莽兴衰的思想根源
一 王莽改革
(一)改名
(二)改制
(三)度量衡的改革
(四)五均六管
(五)货币改革
(六)税制改革
(七)禄制改革
二 对王莽的评论
(一)迷信天命
(二)复古改革
(三)任意唯心
(四)新的评价
第十四章 反天人感应论的暗流
第十五章 科学思维的超前觉醒——王充辨虚实
一 王充生平考
(一)关于“乡里称孝”
(二)关于王充是否到过京师的问题
(三)关于“师事班彪”的问题
(四)关于“特诏公车征”的问题
二 天地本原论宇宙观
(一)王充哲学与汉代天文学的关系
(二)宇宙模式和天地本原论
三 论鬼
四 知为力
五 唯物史观的思想萌芽
(一)“汉盛于周”的历史发展观
(二)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三)关于历史发展动力问题
六 王充哲学与东汉社会
(一)社会繁荣的《宣汉》《须颂》
(二)虚妄盛行与“九虚”“三增”
(三)大一统国家与儒、吏之争
(四)尊师重教与世儒、文儒之争
(五)复杂原因与逢遇幸命
七 对王充的评价
(一)王充与培根
(二)执著求真
(三)超前觉醒
第十六章 针砭时弊的《潜夫论》
一 闻名的“潜夫”
二 元气本原论的宇宙观
三 民本思想与议边、论赦
(一)议边
(二)论赦
四 德治主张与论贤
(一)赏罚并用,德治为主
(二)待贤而治
(三)贵不必贤
(四)选贡非贤
(五)行贤见嫉
(六)招贤有术
(七)任贤有方
五 关于天命鬼神问题
(一)有鬼神论
(二)反对烦卜滥祀
(三)天命不必
(四)以德迎之
第十七章 社会批判思潮与党锢事件
一 仲长统与《昌言》
(一)王权三步曲
(二)“人事为本,天道为末”
二 崔寔与《政论》
(一)精神重于物质
(二)主张变法改革
(三)重禄以防贪欲
三 荀悦与《申鉴》
(一)政体
(二)欲嫌
(三)人性
第十八章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色
一 丰富性、深刻性、模糊性
二 追求真、善、美的哲学
三 儒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干
四 求善的政治哲学是儒学的核心
五 结论
第十九章 天说的科学思想
一 天文学的成就与贡献
二 盖天说
(一)盖天说的经典《周髀算经》
(二)七衡六间说及其合理性
(三)盖天说的发展及影响
三 浑天说
(一)浑天仪是谁创制的
(二)浑天说产生于保时
(三)再探讨几个问题
四 浑、盖合一说
五 宣夜说
(一)宣夜说及其产生时代
(二)宣夜说的影响
第二十章 医学的基础理论
一 奠定医学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
(一)《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
(二)人体可知论
(三)整体系统论
(四)辨证施治论
二 阴阳论
(一)阴阳学说
(二)人体阴阳
(三)阴阳相须
(四)内外兼顾
(五)动静等观
(六)贫富调均
(七)阴阳论与对立统一论的异同
三 五行论
(一)五行说的起源问题
(二)五行生克说
(三)中医五脏五行说
(四)五行与天干、地支、八卦的关系
(五)五行系统论
(六)五行说与唯物辨证法
第二十一章 汉代经济思想
一 “善者因之”
二 崇本调均
三 轻重之家
结论:秦汉思想在中华民族传统思想中的地位
一 中华民族思想的集大成者
二 批判继承与分久必合
三 体会
四 余论
重要参考文献
人名、书名、重要概念索引
后记
秦汉思想史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