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网络德育(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利用网络这个新的媒体或信息载体进行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它不仅需要独特的教育内容,更需要把内容呈现或展示到网络媒体上的独特技术方法。所以,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方法是对网络德育(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支撑。《网络德育研究》引进、使用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方法,论述了网络德育教育的操作方式和基础理论等内容。
目录
书名页
版权页
前言
目录
第一章信息革命与网络文化
一、信息技术革命概述
(一) 信息处理技术加速发展
(二) 信息传输技术跃上新台阶
(三) 信息革命的核心内容——信息高速公路
二、网络文化的兴起
(一) 迅速发展的第四媒体
(二) 新闻机构一马当先
(三) 非媒体新闻机构异军突起
(四) 网络广告闪亮登场
(五) 网络媒体在中国
第二章网络文化的内涵
一、网络文化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一) 网络文化的基本涵义
(二) 网络文化的特征
二、网络文化的功能
(一) 网络塑造出绚丽多彩的文化生活
(二) 网络为人类创造了新的文化载体
(三) 网络促进了全球文化交流
(四) 网络语言丰富了网络文化世界
(五) 网络文化是一场广泛深刻的文化革命
三、网络时代的文化冲突
(一) 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
(二) 单一文化与多元文化
(三) 正统文化与殖民文化
(四) 正统文化与反文化
(五)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
第三章网络经济的崛起
一、网络经济概述
(一) 网络经济的内涵
(二) 网络经济的基本特征
(三) 网络经济的成因
二、网络经济的发展
(一) 网络经济的鼎盛时期
(二) 网络经济泡沫的破裂
(三) 网络经济的发展前景
三、网络经济呼唤新型企业组织
(一) 企业组织结构的重新构建
(二) 企业组织结构新原则
第四章网络政治的发展
一、网络时代的政府管理
(一) 网络对传统国家观的冲击
(二) 网络时代政府的重新定位
(三) 网络时代政府的管辖权
二、网络时代的电子政府
(一) 电子政府
(二) 构建电子政府的意义
(三) 建立电子政府的制度平台
(四) 虚拟空间的政府角色
(五) 实现电子政府的途径
三、网络的政治功能
(一) 传播政治信息的重要工具
(二) 实现民主政治的崭新手段
(三) 网络成为重塑政府的重要措施
(四) 网络对民主政治的负面影响
第五章网络的教育创新
一、网络教育——教育的革命
(一) 拓宽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范围与途径
(二) 参与式、启发式教育得以真正实现
(三) 构造终身教育体系
(四) 教育职责发生重大变化
二、网络教育的形式及其创新
(一) 远程教育与在线教育定义
(二) 教学模式的转变
(三) 教师行为的改变
(四) 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的改变
(五) 学习方式的变革
三、网络时代教育的发展
(一) 建立学习型社会
(二) 大力发展网上大学教育
(三) 网络教育在中国
第六章网络思维方式的变革
一、人类思维方式的第五次大变革
二、网络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一) 多元互联性
(二) 创新性和超越性
(三) 开放性和共享性
(四) 虚拟化(数字化)
(五) 未来性
三、网络思维方式的结构和过程
(一) 思维主体的个性化和社会化
(二) 思维客体的多样化和一体化
(三) 思维中介的虚拟化和网络化
(四) 思维方法的综合化和立体化
四、网络思维方式的具体表现
(一) 超文本和超级链接
(二) 电子邮件与“物理邮件”
(三) BBS(电子公告板)和聊天室
(四) 搜索引擎与记忆
五、网络思维方式的前景
(一) 技术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 思维客体的一体化与思维主体的个性化的统一
(三) 思维创新与思维传统的统一
(四) 虚拟思维与现实思维的统一
(五) 多种思维模式的互相结合
(六) 全方位立体性思维方式
(七) 网络协同思维方式
第七章网络法律问题
一、网络挑战法律
(一) 著作权问题
(二) 商贸法律问题
(三) 隐私权问题
(四) 信息安全问题
二、虚拟空间中的法律问题
三、网络经济中的法律问题
四、电子商务中的法律问题
五、网络社会的法制建设
(一) 网上身分验证制度
(二) 网络著作权法
(三) 网络反垄断法
(四) 网络言论法
第八章网络社会生活
一、网络社会的兴起
(一) 虚拟社会的诞生(BBS)
(二) 虚拟社会的第二阶段——即时阶段
(三) 虚拟社区社会
二、网络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 非物质性
(二) 超时空性
(三) 可扩展性
(四) 平等性
三、网络技术对生活的影响
四、网络社会组织方式的变革
(一) 组织结构的网络化
(二) 组织纽结联系的广泛化
(三) 组织管理的扁平化
五、网络对管理的影响
(一) 管理资源要素的改变
(二) 管理激励机制的改变
(三) 管理思想和原则的改变
(四) 管理范围和领域的改变
第九章网络的伦理导向
一、网络社会面临的伦理难题
(一) 知识产权的保护
(二) 信息污染与信息欺诈
(三) 网民的道德人格
(四) 对个人隐私的挑战
(五) 公共信息安全
(六) 人性的呼唤
二、信息技术对伦理的挑战
三、网络伦理——现实社会伦理的延伸
(一) 虚拟与现实的关系
(二) 网络伦理问题的现实根源
(三) 网络伦理与现实伦理的协调
四、网络社会的道德伦理规范
(一) 立足于现实社会道德运行机制
(二) 规范网络行为
(三) 强化网络道德责任意识
第十章网络文化人
一、信息技术发展对人的影响
(一) 增强了人实现其高层次需要的能力
(二) 人的全面独立性不断增强
(三) 价值体系多元化
(四) 人的素质和主体地位的跃升
(五) 创造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网络文化孕育人的发展
(一) “网络文化人”的成长
(二) 网络文化孕育新的创业者
三、网络社会人的发展前景
四、网络社会人的主体性的发展
(一) 网络社会为人的主体性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
(二) 网络社会对人的主体性的压抑与束缚
(三) 网络社会人的主体性的健康发展
(四) 培养网络社会的主体
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网络文化
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搞好网络
文化建设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严峻挑战
三、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
(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基本原则
(二)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具体措施
版权页
前言
目录
第一章信息革命与网络文化
一、信息技术革命概述
(一) 信息处理技术加速发展
(二) 信息传输技术跃上新台阶
(三) 信息革命的核心内容——信息高速公路
二、网络文化的兴起
(一) 迅速发展的第四媒体
(二) 新闻机构一马当先
(三) 非媒体新闻机构异军突起
(四) 网络广告闪亮登场
(五) 网络媒体在中国
第二章网络文化的内涵
一、网络文化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一) 网络文化的基本涵义
(二) 网络文化的特征
二、网络文化的功能
(一) 网络塑造出绚丽多彩的文化生活
(二) 网络为人类创造了新的文化载体
(三) 网络促进了全球文化交流
(四) 网络语言丰富了网络文化世界
(五) 网络文化是一场广泛深刻的文化革命
三、网络时代的文化冲突
(一) 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
(二) 单一文化与多元文化
(三) 正统文化与殖民文化
(四) 正统文化与反文化
(五)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
第三章网络经济的崛起
一、网络经济概述
(一) 网络经济的内涵
(二) 网络经济的基本特征
(三) 网络经济的成因
二、网络经济的发展
(一) 网络经济的鼎盛时期
(二) 网络经济泡沫的破裂
(三) 网络经济的发展前景
三、网络经济呼唤新型企业组织
(一) 企业组织结构的重新构建
(二) 企业组织结构新原则
第四章网络政治的发展
一、网络时代的政府管理
(一) 网络对传统国家观的冲击
(二) 网络时代政府的重新定位
(三) 网络时代政府的管辖权
二、网络时代的电子政府
(一) 电子政府
(二) 构建电子政府的意义
(三) 建立电子政府的制度平台
(四) 虚拟空间的政府角色
(五) 实现电子政府的途径
三、网络的政治功能
(一) 传播政治信息的重要工具
(二) 实现民主政治的崭新手段
(三) 网络成为重塑政府的重要措施
(四) 网络对民主政治的负面影响
第五章网络的教育创新
一、网络教育——教育的革命
(一) 拓宽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范围与途径
(二) 参与式、启发式教育得以真正实现
(三) 构造终身教育体系
(四) 教育职责发生重大变化
二、网络教育的形式及其创新
(一) 远程教育与在线教育定义
(二) 教学模式的转变
(三) 教师行为的改变
(四) 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的改变
(五) 学习方式的变革
三、网络时代教育的发展
(一) 建立学习型社会
(二) 大力发展网上大学教育
(三) 网络教育在中国
第六章网络思维方式的变革
一、人类思维方式的第五次大变革
二、网络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一) 多元互联性
(二) 创新性和超越性
(三) 开放性和共享性
(四) 虚拟化(数字化)
(五) 未来性
三、网络思维方式的结构和过程
(一) 思维主体的个性化和社会化
(二) 思维客体的多样化和一体化
(三) 思维中介的虚拟化和网络化
(四) 思维方法的综合化和立体化
四、网络思维方式的具体表现
(一) 超文本和超级链接
(二) 电子邮件与“物理邮件”
(三) BBS(电子公告板)和聊天室
(四) 搜索引擎与记忆
五、网络思维方式的前景
(一) 技术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 思维客体的一体化与思维主体的个性化的统一
(三) 思维创新与思维传统的统一
(四) 虚拟思维与现实思维的统一
(五) 多种思维模式的互相结合
(六) 全方位立体性思维方式
(七) 网络协同思维方式
第七章网络法律问题
一、网络挑战法律
(一) 著作权问题
(二) 商贸法律问题
(三) 隐私权问题
(四) 信息安全问题
二、虚拟空间中的法律问题
三、网络经济中的法律问题
四、电子商务中的法律问题
五、网络社会的法制建设
(一) 网上身分验证制度
(二) 网络著作权法
(三) 网络反垄断法
(四) 网络言论法
第八章网络社会生活
一、网络社会的兴起
(一) 虚拟社会的诞生(BBS)
(二) 虚拟社会的第二阶段——即时阶段
(三) 虚拟社区社会
二、网络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 非物质性
(二) 超时空性
(三) 可扩展性
(四) 平等性
三、网络技术对生活的影响
四、网络社会组织方式的变革
(一) 组织结构的网络化
(二) 组织纽结联系的广泛化
(三) 组织管理的扁平化
五、网络对管理的影响
(一) 管理资源要素的改变
(二) 管理激励机制的改变
(三) 管理思想和原则的改变
(四) 管理范围和领域的改变
第九章网络的伦理导向
一、网络社会面临的伦理难题
(一) 知识产权的保护
(二) 信息污染与信息欺诈
(三) 网民的道德人格
(四) 对个人隐私的挑战
(五) 公共信息安全
(六) 人性的呼唤
二、信息技术对伦理的挑战
三、网络伦理——现实社会伦理的延伸
(一) 虚拟与现实的关系
(二) 网络伦理问题的现实根源
(三) 网络伦理与现实伦理的协调
四、网络社会的道德伦理规范
(一) 立足于现实社会道德运行机制
(二) 规范网络行为
(三) 强化网络道德责任意识
第十章网络文化人
一、信息技术发展对人的影响
(一) 增强了人实现其高层次需要的能力
(二) 人的全面独立性不断增强
(三) 价值体系多元化
(四) 人的素质和主体地位的跃升
(五) 创造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网络文化孕育人的发展
(一) “网络文化人”的成长
(二) 网络文化孕育新的创业者
三、网络社会人的发展前景
四、网络社会人的主体性的发展
(一) 网络社会为人的主体性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
(二) 网络社会对人的主体性的压抑与束缚
(三) 网络社会人的主体性的健康发展
(四) 培养网络社会的主体
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网络文化
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搞好网络
文化建设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严峻挑战
三、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
(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基本原则
(二)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具体措施
网络德育研究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