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为20世纪中国史学研究系列丛书之一。 20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证明,不管是新思潮的萌发,新学派的诞生,新思想的出现,新方法的运用,无不与外来的思潮、学派、思想和方法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20世纪中外史学交流的研究,当是20世纪中国史学研究系列的题中应有之义。 本书导论阐发题旨,另设上篇与下篇。上篇名为“20世纪中外史学交流之行程”,按若干时段,从整体上论述20世纪中外史学交流史;下篇名为“20世纪中外史学交流之例案”,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学家与历史学派作为个案,从一个侧面细化20世纪中外史学交流发展史。上篇引领整体,下篇细考局部,使之达到点面连缀,宏观与微观结合,整体与局部呼应。 本书资料丰赡,考订精细,分析严密,是国内研究中外史学交流同仁们的集体智慧。当今国内学界20世纪中外史学交流乃至整个中外史学交流史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本书的出版,为此而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目录
目录
导论
一 20世纪中外史学的双重合奏
二 史学史研究的新天地
三 基本脉络与发展线索
四 学步中的一些思考
上编 20世纪中外史学交流之行程
第一章 20世纪初年域外史学之东传
一 国外历史教科书的引译
二 文明史学的东传
三 兰克史学的早期传播
第二章 西方史学在五四时期的中国
一 异彩纷呈的西方史学被引入中国
二 客观主义史学的输入与影响
三 实验主义史学的传播与影响
四 唯物史观传播及其影响下的社会史研究
第三章 20至40年代的中西史学交汇
一 新的输入途径
二 新的留学时尚
三 新的理论方法
四 新的传播媒体
五 新的地域特色
第四章 五六十年代苏联史学的输入
一 路标转换
二 历史理论的深刻烙印
三 珠辉散去归平淡
第五章 当代中国学者对西方史学的研究
一 走出封闭
二 重评与引进
三 对西方史学的综合考察
四 开拓与深化
五 关于历史哲学
第六章 现代国外学者对中国史学的研究(Ⅰ)
一 小引
二 英国对中国史学的研究
三 法国对中国史学的研究
四 欧洲其他国家对中国史学的研究
第七章 现代国外学者对中国史学的研究(Ⅱ)
一 加拿大和美国对中国史学的研究
二 韩国和日本对中国史学的研究
三 澳大利亚对中国史学的研究
四 简短的结论
下编 20世纪中外史学交流之例案
第八章 梁启超新史学思想探源
一 《史学原论》及诸种中译本
二 《史学之界说》溯源
三 地理、历史与人种关系
四 多元撷取与比喻的分析
第九章 李大钊与近代西方史学
一 传播近代西方史学观念的途径和特点
二 输入近代西方史学观念的广泛性
三 先行者的智慧
第十章 现代美国新史学派在中国
一 鲁滨逊新史学派及其作品的译介
二 中国学者对鲁滨逊新史学派的研究
三 鲁滨逊新史学派史学思想的影响
第十一章 “中国社会史论战”与国外史学观念的传播
一 中国社会史论战的东西互应
二 国外历史著作被大量翻译成中文
三 社会史论战与中国学者的批判精神
四 唯物史观在中国的接纳与流行
第十二章 兰克史学和它的中国回响
一 兰克史学的真谛
二 兰克史学的东传
三 兰克史学的中国回响
第十三章 陈寅恪与兰克史学
一 兰克史学对陈氏的熏陶
二 史学方法上的相似性
三 史学思想、史学观点方面的暗合
四 陈寅恪式的“习明纳尔”
第十四章 文化形态史观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回应
一 史学上的“哥白尼革命”
二 西方新说的中国早期知音
三 战火中的东方回响
四 历史的余音
第十五章 年鉴学派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一 年鉴学派及其作品的译介
二 中国学者对年鉴学派的研究
三 年鉴学派对中国史学的影响
第十六章 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对中国史学的影响
一 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要研究取向
二 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传播
三 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对中国史学的影响
第十七章 苏联《世界通史》的特点及其在中国的反响
一 “丰碑”乎?“毒草”乎?
二 “苏联体系”的圭臬
三 难以消失的余音
四 “先行者”的代价
第十八章 耿淡如与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
一 学术人生
二 艰难中的跋涉
三 睿智与卓识
结语
后记
Dx
导论
一 20世纪中外史学的双重合奏
二 史学史研究的新天地
三 基本脉络与发展线索
四 学步中的一些思考
上编 20世纪中外史学交流之行程
第一章 20世纪初年域外史学之东传
一 国外历史教科书的引译
二 文明史学的东传
三 兰克史学的早期传播
第二章 西方史学在五四时期的中国
一 异彩纷呈的西方史学被引入中国
二 客观主义史学的输入与影响
三 实验主义史学的传播与影响
四 唯物史观传播及其影响下的社会史研究
第三章 20至40年代的中西史学交汇
一 新的输入途径
二 新的留学时尚
三 新的理论方法
四 新的传播媒体
五 新的地域特色
第四章 五六十年代苏联史学的输入
一 路标转换
二 历史理论的深刻烙印
三 珠辉散去归平淡
第五章 当代中国学者对西方史学的研究
一 走出封闭
二 重评与引进
三 对西方史学的综合考察
四 开拓与深化
五 关于历史哲学
第六章 现代国外学者对中国史学的研究(Ⅰ)
一 小引
二 英国对中国史学的研究
三 法国对中国史学的研究
四 欧洲其他国家对中国史学的研究
第七章 现代国外学者对中国史学的研究(Ⅱ)
一 加拿大和美国对中国史学的研究
二 韩国和日本对中国史学的研究
三 澳大利亚对中国史学的研究
四 简短的结论
下编 20世纪中外史学交流之例案
第八章 梁启超新史学思想探源
一 《史学原论》及诸种中译本
二 《史学之界说》溯源
三 地理、历史与人种关系
四 多元撷取与比喻的分析
第九章 李大钊与近代西方史学
一 传播近代西方史学观念的途径和特点
二 输入近代西方史学观念的广泛性
三 先行者的智慧
第十章 现代美国新史学派在中国
一 鲁滨逊新史学派及其作品的译介
二 中国学者对鲁滨逊新史学派的研究
三 鲁滨逊新史学派史学思想的影响
第十一章 “中国社会史论战”与国外史学观念的传播
一 中国社会史论战的东西互应
二 国外历史著作被大量翻译成中文
三 社会史论战与中国学者的批判精神
四 唯物史观在中国的接纳与流行
第十二章 兰克史学和它的中国回响
一 兰克史学的真谛
二 兰克史学的东传
三 兰克史学的中国回响
第十三章 陈寅恪与兰克史学
一 兰克史学对陈氏的熏陶
二 史学方法上的相似性
三 史学思想、史学观点方面的暗合
四 陈寅恪式的“习明纳尔”
第十四章 文化形态史观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回应
一 史学上的“哥白尼革命”
二 西方新说的中国早期知音
三 战火中的东方回响
四 历史的余音
第十五章 年鉴学派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一 年鉴学派及其作品的译介
二 中国学者对年鉴学派的研究
三 年鉴学派对中国史学的影响
第十六章 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对中国史学的影响
一 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要研究取向
二 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传播
三 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对中国史学的影响
第十七章 苏联《世界通史》的特点及其在中国的反响
一 “丰碑”乎?“毒草”乎?
二 “苏联体系”的圭臬
三 难以消失的余音
四 “先行者”的代价
第十八章 耿淡如与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
一 学术人生
二 艰难中的跋涉
三 睿智与卓识
结语
后记
Dx
20世纪中外史学交流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