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肇论》是后秦佛学大师僧肇所著的关于般若思想的论文集。僧肇是鸠摩罗什门下*杰出的弟子之一,由于鸠摩罗什全面系统地译出了大乘佛教空宗的理论经典,故而僧肇就有机会完整地吸取般若性空的思想,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写下了一系列的佛教论著,其中以《肇论》*为出名。《肇论》以非有非无、即有即无、有无双遣的般若中道观,完整地阐释并发挥了大乘佛教般若性空的思想,将魏晋以来般若学的发展推向一个新高峰。
目录
题解
经典
1宗本义
2物不迁论*
3不真空论第二
4般若无知论第三
5涅槃无名论第四
6九折十演者
源流
解说
附录
1刘遗民书问
2答刘遗民书
3僧肇传
参考书目
【书摘与插画】
《肇论》是东晋时期著名佛学理论家僧肇著作的汇集,共包括四篇重要的佛学专论,在批判总结魏晋玄佛合流的基础上,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发挥了佛教般若性空学说,它们是:
(一)《物不迁论》,主要论述了动静问题,论证动静变化都是不真实的假象,破除人们对“有物流动”的执着。
(二)《不真空论》,主要从有无观上立论,论证世界万法既不是真有,也不是真无,而是非有非无,有无皆空。万法皆空,并非万法不存在,而是万法虚假不真实。“譬如幻化人,非无幻化人,幻化人非真人也。”不真故空,不真即空,这是贯穿《肇论》的一个基本思想。
(三)《般若无知论》,主要发挥“以无知之般若,照彼无相之真谛”的般若空观之义旨,即以佛教的般若智慧来观照万法性空的真实本质。论文特别对佛教般若智慧的无名无相、无知而无所不知的特征作了论证。文后附有庐山名士刘遗民的《书问》和僧肇的《答刘遗民书》。在《答刘遗民书》中,僧肇针对刘遗民的提问,进一步对般若空观作了阐述。
(四)《涅槃无名论》,这是将般若性空学说用于解释佛教理想的涅槃解脱之圣境,说明涅槃既非世俗的有,也非世俗的无,它寂寥虚旷,不可以名得,微妙无相,不可以有心知,对无名无说、超言绝相的涅槃是不可有任何执着的。
在上述四篇论文之前,有一篇概括性的文字,标名《宗本义》,载于《肇论》卷首,近似全书的纲领。
现存《肇论》约成书于南朝梁、陈时。由于《肇论》文辞优美,思想深邃,哲理性强,因而历来受到中外学者的重视。自南朝以后,几乎历代都有人为之注疏。其中以陈代慧达的《肇论疏》为*早,唐代元康的《肇论疏》为*详。除宋元明清各代《大藏经》都将《肇论》收录外,清严可均《全晋文》也收录了僧肇的主要著作。本书全文载录的《肇论》依据的是上海佛学书局影印的宋本《肇论中吴集解》。
僧肇生平及其思想简介
《肇论》的作者僧肇(公元三八四—四一四年),据《高僧传》卷六《僧肇传》载,俗姓张,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由于家境贫寒,僧肇以代人抄书为业。“遂因缮写,乃历观经史”,熟悉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为他日后融会中印思想,在中国化佛学方面作出重要的理论贡献奠定了基础。
两晋时期,社会上老庄玄学盛行,僧肇对此也有特别的兴趣,他“志好玄微,每以庄老为心要”,但僧肇读老子的《道德经》,又常有不满足之感,觉得《道德经》“美则美矣,然期栖神冥累之方,犹未尽善也”,即认为老庄玄理虽然十分美妙,但还不是尽善尽美,尚不足以引导人们趋于冥除各种牵累的精神解脱之境。
后来僧肇见到三国时支谦译的《维摩经》,“欢喜顶受,披寻玩味,乃言始知所归矣。因此出家。”这就是说,僧肇是在《维摩经》的影响下离开老庄,皈依佛门的。这与当时的社会和时代风气都有密切的关系。
《维摩经》对《肇论》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有学者认为,《肇论》虽然广泛引用了不少经论,但从根本上说,都是“用《维摩经》去会通其他经论的”①,这有一定的道理。《维摩经》是一部在中土相当流行的大乘佛教经典,很受佛教徒和文人士大夫的欢迎。此经曾与《楞伽经》和《圆觉经》并称为“禅门三经”,可见其在中国佛教中的地位。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