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这本论文集的初版、再版以及增补版记录了现代法治理念的形成和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十几年来制度变迁的曲折历程。全书共分三编,第一编阐明规范信仰、民主、公平而合理的程序、解释技术、立法的认知能力、法律家群体的地位和作用、职业伦理等建构法治秩序、实现制度创新方面的几个最关键的问题;第二编收入围绕“中国往何处去”的实践性问题进行的思想交锋和学术商榷的文章;第三编汇集了对当代法学关注的焦点问题,研究动态等。通过一系列叙事和诠释,确立了新程序主义的建构法学立场,把中国社会特有的多层多样性、关系网络性、局部与整体的同构性、互动性都嵌入改革机制的理解和顶层设计之中。在此基础上提供了一个关于法治秩序生成、塑形、改造、规划的复眼式动态分析框架,观点新颖并富有挑战性,却又不失稳健的衡量。
目录
第一篇 制度创新的关键
法律程序的意义——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另一种思考
一、序言:作为制度化基石的程序
二、现代程序的概念与特征
三、现代程序的结构与功能
四、程序与现代社会
五、中国法律程序的缺陷
六、结语:程序建设的程序
法律解释的真谛——探索实用法学的第三条道路
一、两种法律解释观
二、关于议论的法学理论
三、怎样解释中国的法律解释
四、结束语:分析判决理由
法律编纂的试行——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的反思机制
一、法律试行的概念和类型
二、法律试行的实践和问题
三、法律的反思化与试行的理性表露
四、结束语:试行与思考实验的结合
法律职业的定位——日本改造权力结构的实践
一、现代国家中的职业法律家群体
二、科举信仰与法律家的地位
三、法律教育和学识的价值
四、管理体制改革的起点——司法权合理化
现代市场经济与律师的职业伦理——法律人文主义话语的比较分析
一、经济伦理.法治发律师的职业信念
二、法务市场中的三律背反
三、中国律师事务所国营化的逻辑
四、共同体自律与伦理的话语空间
五、结束语:多样性的伦理观与合法性的正义
第二篇 实践与争鸣
第二次思想解放还是乌托邦?
一、批判的基础与基础的批判
二、中国人是崇拜制度还是轻视制度?
三、在制度创新的背后
四、以日为鉴看中国
亦论制度的创新.移植以及自组织性
一、与“新左派”之争的实质问题
二、自组织性与思想方法
三、自发创新的代价与后发者利益
四、关系社会中的法制建设
批判者的千虑与一失
一、关于中国市民社会论的问题的商榷
二、最重要的是自由权利的法制保障
哈耶克的法治悖论:有机体与自由——兼与邓正来教授商榷对自生秩序观的学术评价
施米特宪法学说的睿智与偏见
一、也许是“政治成熟的”,但绝非自由主义的同路人
二、魏玛宪法文本的最佳反面教师
三、人民决断的神话:整体同质性和意志表达
四、从“最大限度的代表”到“没有人民的国家”
五、多元化、分权以及法律程序的意义
六、直面制度性妥协的真决断
为法理大辩论提供两个分析框架
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法治的顶层设计
一、推行法治的两难与范式创新
二、从“零判决”到“无责任”的陷阱
三、司法民主化诱发“众愚政治”-
四、法治的基本维度:应然和调整
五、从调整的视角重新认识审判权
六、立法应然与司法调整以及作为媒介的律师
七、金融危机下的民主航海图与法治之锚
中国司法改革的现状与目标
一、现行司法体制的特征和问题
二、地方党政机关干涉经济案件审判的若干实例
三、政治制约与司法审查以及律师的作用
四、最近十五年来司法改革路线的宏观分析
五、责任与程序的结合:案件流程管理制度
六、排除法官裁量权的尝试:电脑量刑
七、监督法官裁量权的尝试:舆论审判
八、怎样走出限制裁量权的中国怪圈?
以“三审制”落实法治
一、两步骤重塑权威
二、“三审制”落实法治
三、“预算议会”化
四、“问责审计”模式
五、“司法审查”激活宪法
六、地方“法治竞争”红利
第三篇 法学前沿的景观
社会变革的法律模式
一、伯克利学派
二、法律的三类型论
三、改革的纲领与实践
法律秩序的传统与创新
一、法意识及其制度性条件
二、现代法的意识形态性
三、在意识形态与科学真理之间
现代法治国的条件
一、传统中国为什么没有走上法治之路?
二、法与社会的深层结构及研究方法论
三、法与社会变革中的批判与建设
法的根源与效果
一、法的文化多元主义的先声
二、法的结构与法行为
三、法与社会的镜像中折射的学术谱系
“应然”与“实然”的制度性结合
一、法律系统:实践性推论的制度化
二、制度正当性的条件
三、法律决定从“一言堂”转向“群言堂”
追求效率的法理
一、“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倾向
二、经济分析与实践推论
三、对于法律解释的认识
法律变化的定量分析和预测
一、法的科学与法的技术——方法论之争
二、法的运作机制的理论结构
三、怎样理解法律预测中的客观性问题
私法秩序与经济的发展
一、财产权观念的演变
二、现代契约法的基础
三、法律家在经济中的作用
关系契约论的启示
一、契约法的程序化
二、关系网与关系法学的关系
三、市场组织和关系中的交易成本
当事人在法院内外的地位和作用
一、从制度分析转向过程分析
二、合意与不合意之间的纠纷处理
三、个人在法律实施中的能动作用
面向21世纪的法与社会——参加法社会学国际协会第三十一届学术大会之后的思考
一、法制现代化与后现代主义
二、科学、规范以及故事
三、国际摩擦的法文化的背景
后记
法律程序的意义——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另一种思考
一、序言:作为制度化基石的程序
二、现代程序的概念与特征
三、现代程序的结构与功能
四、程序与现代社会
五、中国法律程序的缺陷
六、结语:程序建设的程序
法律解释的真谛——探索实用法学的第三条道路
一、两种法律解释观
二、关于议论的法学理论
三、怎样解释中国的法律解释
四、结束语:分析判决理由
法律编纂的试行——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的反思机制
一、法律试行的概念和类型
二、法律试行的实践和问题
三、法律的反思化与试行的理性表露
四、结束语:试行与思考实验的结合
法律职业的定位——日本改造权力结构的实践
一、现代国家中的职业法律家群体
二、科举信仰与法律家的地位
三、法律教育和学识的价值
四、管理体制改革的起点——司法权合理化
现代市场经济与律师的职业伦理——法律人文主义话语的比较分析
一、经济伦理.法治发律师的职业信念
二、法务市场中的三律背反
三、中国律师事务所国营化的逻辑
四、共同体自律与伦理的话语空间
五、结束语:多样性的伦理观与合法性的正义
第二篇 实践与争鸣
第二次思想解放还是乌托邦?
一、批判的基础与基础的批判
二、中国人是崇拜制度还是轻视制度?
三、在制度创新的背后
四、以日为鉴看中国
亦论制度的创新.移植以及自组织性
一、与“新左派”之争的实质问题
二、自组织性与思想方法
三、自发创新的代价与后发者利益
四、关系社会中的法制建设
批判者的千虑与一失
一、关于中国市民社会论的问题的商榷
二、最重要的是自由权利的法制保障
哈耶克的法治悖论:有机体与自由——兼与邓正来教授商榷对自生秩序观的学术评价
施米特宪法学说的睿智与偏见
一、也许是“政治成熟的”,但绝非自由主义的同路人
二、魏玛宪法文本的最佳反面教师
三、人民决断的神话:整体同质性和意志表达
四、从“最大限度的代表”到“没有人民的国家”
五、多元化、分权以及法律程序的意义
六、直面制度性妥协的真决断
为法理大辩论提供两个分析框架
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法治的顶层设计
一、推行法治的两难与范式创新
二、从“零判决”到“无责任”的陷阱
三、司法民主化诱发“众愚政治”-
四、法治的基本维度:应然和调整
五、从调整的视角重新认识审判权
六、立法应然与司法调整以及作为媒介的律师
七、金融危机下的民主航海图与法治之锚
中国司法改革的现状与目标
一、现行司法体制的特征和问题
二、地方党政机关干涉经济案件审判的若干实例
三、政治制约与司法审查以及律师的作用
四、最近十五年来司法改革路线的宏观分析
五、责任与程序的结合:案件流程管理制度
六、排除法官裁量权的尝试:电脑量刑
七、监督法官裁量权的尝试:舆论审判
八、怎样走出限制裁量权的中国怪圈?
以“三审制”落实法治
一、两步骤重塑权威
二、“三审制”落实法治
三、“预算议会”化
四、“问责审计”模式
五、“司法审查”激活宪法
六、地方“法治竞争”红利
第三篇 法学前沿的景观
社会变革的法律模式
一、伯克利学派
二、法律的三类型论
三、改革的纲领与实践
法律秩序的传统与创新
一、法意识及其制度性条件
二、现代法的意识形态性
三、在意识形态与科学真理之间
现代法治国的条件
一、传统中国为什么没有走上法治之路?
二、法与社会的深层结构及研究方法论
三、法与社会变革中的批判与建设
法的根源与效果
一、法的文化多元主义的先声
二、法的结构与法行为
三、法与社会的镜像中折射的学术谱系
“应然”与“实然”的制度性结合
一、法律系统:实践性推论的制度化
二、制度正当性的条件
三、法律决定从“一言堂”转向“群言堂”
追求效率的法理
一、“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倾向
二、经济分析与实践推论
三、对于法律解释的认识
法律变化的定量分析和预测
一、法的科学与法的技术——方法论之争
二、法的运作机制的理论结构
三、怎样理解法律预测中的客观性问题
私法秩序与经济的发展
一、财产权观念的演变
二、现代契约法的基础
三、法律家在经济中的作用
关系契约论的启示
一、契约法的程序化
二、关系网与关系法学的关系
三、市场组织和关系中的交易成本
当事人在法院内外的地位和作用
一、从制度分析转向过程分析
二、合意与不合意之间的纠纷处理
三、个人在法律实施中的能动作用
面向21世纪的法与社会——参加法社会学国际协会第三十一届学术大会之后的思考
一、法制现代化与后现代主义
二、科学、规范以及故事
三、国际摩擦的法文化的背景
后记
法治秩序的构建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