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研究丛稿

副标题:无

作   者:王鸿滨

分类号:

ISBN:9787504379542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目录


王寧先生序 1

【語法學】

古代漢語語法 1

古代漢語介詞研究 1

壹 上古漢語介詞的發展與演變 1

貳 《禮記》中的範圍介詞“與”及其發展 14

叁 “除”字句溯源 26

肆 介詞“隱現”現象 36

伍 與介詞有關的雙賓語句式及其轉换 49

陸 介詞“自/從”歷時攷 64

柒 處所介詞“於/於”的衰落與“在”的興起 77

《春秋左傳》語法結構研究 92

壹 可以 92

貳 所以 97

叁 是以 102

肆 無以/有以 105

伍 以為 112

陸 S以VP 118

◇語法學史 125

《馬氏文通》研究 125

壹 《馬氏文通》“位次”、“静字”理論述評 125

貳 《馬氏文通》對助詞研究的貢獻 133

叁 由《馬氏文通》研究引發的思攷 141

植根於傳統語言文字學的漢語語法觀 149

◇現代漢語語法 157

析“連X也/都Y”句式 157

語氣副詞“差點兒”語義、語用分析研究 167

【詞彚學】

漢語詞彚系統和詞義系統研究思路 174

◇詞義學 177

《說文解字》段注詞義研究 177

壹 《說文解字》段注所見古代漢語詞義引申模式 177

貳 《說文解字》段注所見古代漢語詞義脱落現象 192

《周禮·攷工記》詞語系統研究 198

壹 《周禮·攷工記》性狀詞語系統 198

貳 《周禮·攷工記》名形動同詞形的語義基礎 231

叁 《周禮·攷工記》名量同詞形的語義基礎 279

《孟子》趙岐注同義連用訓釋並列式短語類型及其詞彚化成因 289

從《連文釋義》和《現代漢語詞典》的比較看漢語雙音並列詞語的傳承方式 333

◇詞形學 371

漢語縮略詞語研究 371

壹 普通話複合縮略詞語結構分析 371

貳 港臺複合縮略詞語結構分析 377

【辭書學】

◇辭書史 382

類語詞典編纂漫議 382

古典文獻專書辭典編纂原則與方法的有益實踐

——評《十三經辭典》 389

◇語文辭書 396

從《左傳》主題句中“以”的詞性判定看語文詞典詞性標注問題 396

從《周禮·攷工記》看語文辭書釋義問題 401

壹 從《周禮·攷工記》看《漢語大字典》和《漢語大詞典》的釋義 401

貳 從《攷工記》再看《漢語大詞典》 411

從三部詞典看離合詞的編寫問題 425

◇辭書編纂與出版 432

建立辭書質量保障體系 432

【訓詁學】

◇訓詁學理論 439

訓詁學思辨 439

壹 訓詁的“價值命題” 439

貳 論傳統訓詁學的現代化 444

叁 訓詁研究中“史”的觀念和“境”的觀念 453

訓詁方法論 455

壹 詞義訓釋與文意訓釋的學理及其應用 455

貳 關於“統言”、“析言”的類型和本質 459

叁 傳統訓詁學“反訓”的認識論分析 471

肆 遞訓的真值和原則 474

◇訓詁雅書體式 476

雅書研究 476

壹 《爾雅》名辨 476

貳 《爾雅》在中國語言學史上的坐標 477

叁 《爾雅》的作者和成書年代 478

肆 《爾雅》的詞典屬性 480

伍 《爾雅》與諸經傳注關係條辨 484

陸 《爾雅》《方言》之異同 492

柒 《爾雅》前二篇之異同 496

捌 《爾雅》“連言為訓”體例略說 498

玖 《爾雅義疏》增附式釋義疏略說 502

壹拾 《爾雅》研究的全方位視角 506

壹拾壹 《爾雅·釋天》所見中國古代季節觀念 508

壹拾貳 《廣雅》的詞典屬性 510

壹拾叁 雅書詞語的語義成份分析 512

訓詁筆記 517

壹焦循《孟子正義》對趙注之揚棄疑補 517

貳 《孟子箋校商補》讀志 523

叁 《荀子》校釋筆記 526

肆 《讀荀子劄記》志疑 530

伍 《吕氏春秋校釋》讀志 534

陸 《爾雅新義》讀志 540

柒 《太平廣記》詞語小劄(附:學術回應) 540

捌 說“質” 543

【社會語言學】

語言的古今南北 546

壹 語言的休眠、復蘇與新陳代謝 546

貳 現代漢語共同語的整化與分化 550

【語言教育】

高級母語教育與人文專業教育的有機融合 555

分級閱讀研究 561

壹 北京國際學校少兒漢語分級讀物攷察 561

貳 構建漢語作為第二語言課外分級閱讀框架 574

叁 留學生課外漢語分級閱讀框架體系建設構想 591

論漢語國際推廣與新聞出版廣電對外宣傳的互動策略 602

【附錄】

本書所收論文寫作、修改、發表情况簡介 608

跋 623


【书摘与插画】

叁“除”字句溯源

帶介詞“除”的句子可稱為“除”字句。以往有關“除”字句的研究,基本上局限於現代漢語平面以及對外漢語教學,目前所見的古漢語虚詞辭典,大多不收此字。本文擬對“除”字句的歷史源流問題作些探索。

一、“除”的虚化與“除”字句的語法化

在實詞向虚詞虚化的過程中,虚化時間*長、*不徹底的詞恐怕要算“除”了。《說文解字》:“除,殿陛也。”即宫殿的臺階。段玉裁注:“殿謂宮殿,殿陛謂之除,因之凡去舊更新皆曰除,取拾級更易之義也。”《廣雅·釋詁》:“除,去也。”《說文通訓定聲》:“除,假借為祛。”我們從以上字書的解釋,可以粗略地把握“除”字意義的演變,即:名詞→動詞。盡管如此,我們在《論語》、《孟子》中竟未發現一個“除”字,《尚書》中只有2例“除”字,《詩經》中只發現4例,《國語》中有27例,《春秋左傳》中共有45例,《戰國策》中共有18例。經攷察,全部為動詞,未發現有名詞用法。這說明在上古漢語中,“除”字主要是承擔動詞的功能,我們將這種含有减除意義的“除”字作動詞的句式稱為除動句。

我們同時還發現,在《左傳》、《國語》的除動句中,“除”字有了新的發展,“除”經常和其它動詞結合形成雙音複合詞。例如,在《春秋左傳》中,出現了“除翦”、“糞除”、“葬除”、“振除”,在《國語》中出現了“掃除”、“祓除”、“糞除”。這些現象說明,此階段“除”字的位置已經比較固定,常處於複合雙音動詞的後位,意義已經泛化,詞彚意義主要靠前位動詞來體現,在句法結構中往往處於動補結構的補語位置,以表示動作的結果或趨向,從而也證明瞭“除”字早在先秦就已經揭開了實詞虚化的序幕。但是我們並未看到這種虚化在東漢以後的進一步結果,直至魏晋南北朝時期,才有“除”字作為介詞的例证。從介詞與動詞的淵源關係來看,古漢語的“除”字句是由先秦兩漢的除動句發展而來的。為此,我們有必要先對先秦的除動句進行簡單分析。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汉语研究丛稿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