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经济学的视角

副标题:无

作   者:胡思勇著

分类号:

ISBN:9787500498520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本书从当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从市场角度,对当代中国新闻传媒的性质、功能及变动进行研究,考察处于新变动中的中国社会各阶层对传媒及产品的消费偏好,把媒介研究、传统党报的改革研究推向产业研究领域。本书作者是湖北日报副总编辑,书中有不少个人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总结,也有一些办报中对未来媒介的思考。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动因与意义
  1.2  理论框架
    1.2.1  研究现象范围
    1.2.2  特定理论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研究文献
  1.4  研究内容
  1.5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1.5.1  本研究的创新
    1.5.2  本研究的难点
2  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与党报传播市场演化
  2.1  逻辑起点:媒介的经济特质和受众的基本含义
    2.1.1  媒介经济的特质:两种资源的发掘与利用
    2.1.2  受众
    2.1.3  党报的受众市场
    2.1.4  逻辑起点对本研究的意义
  2.2  改革前的中国社会结构和党报的传播市场
    2.2.1  理论工具:社会结构与社会结构变迁
    2.2.2  赶超战略内生计划经济体制和总体性社会
    2.2.3  注意力资源单一同质:改革前党报的传播市场
  2.3  改革后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党报传播市场的演化
    2.3.1  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动力机制
    2.3.2  当前中国社会的十大阶层
    2.3.3  社会阶层变迁的媒介经济学意义
  2.4  党报的挑战:社会阶层结构与媒介结构的错位
    2.4.1  党报销售、利润的双重下滑曲线:
    2.4.2  社会结构与媒介结构的错位:党报发行、广告下滑的合理解释
3  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与党报市场结构的演变
  3.1  经济持续增长对媒介的影响
  3.2  职业结构高级化和受众结构优质化
    3.2.1  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与就业结构高级化
    3.2.2  读者构成的优质化趋势
  3.3  制度变迁和传媒市场结构的演化
    3.3.1  政治体制改革对党报的影响
    3.3.2  文化体制改革对党报的影响
    3.3.3  传媒市场结构的演化
  3.4  简单的回顾与结论
4  党报战略转型目标: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流报纸
  4.1  主流、主流媒体的内涵
    4.1.1  主流媒体:概念的重新梳理
    4.1.2  我国“主流媒体”:概念与实践的探索
    4.1.3  传统党报、传统主流媒体、新兴主流媒体与党报转型
  4.2  党报转型的理由
    4.2.1  媒介市场演变:报业结构升级的压力
    4.2.2  马克思主义认为:党报模式是动态发展的
    4.2.3  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胡锦涛的党报观
    4.2.4  党报的优势与优势再造
  4.3  转型的基本路径
5  新闻专业主义:党报改革转型的理念前提之一
  5.1  专业、专业主义的内涵
  5.2  媒介产品的个性特征与专业主义
    5.2.1  媒介和媒介产品的特殊性
    5.2.2  “王”者境界:专业主义的道德标准
  5.3  凤凰卫视评论:展示专业主义力量的案例
  5.4  传媒竞争:高度专业化阶段
  5.5  党报的“短板”:专业主义缺失
  5.6  专业主义:党报需要培育的核心竞争要素
6  市场主体意识:党报改革转型的理念前提之二
  6.1  党报的体制变迁和商业化诉求
    6.1.1  改革前的党报和体制
    6.1.2  改革后的党报和体制
    6.1.3  传媒市场对党报的冲击
    6.1.4  困局的呼唤:重塑市场主体
  6.2  受众营销——本位的转换
    6.2.1  营销的意义
    6.2.2  受众:营销的结果
    6.2.3  营销工具:两个模型的运用
    6.2.4  最后一根稻草——订阅制度会不会失灵
  6.3  商业模式:“好新闻带来好生意”
    6.3.1  《纽约时报》的生意经
    6.3.2  个性化运作
    6.3.3  价值服务
7  坚持做“硬新闻”:党报改革转型的路径之一
  7.1  “硬新闻”在中国的兴起
  7.2  “硬新闻”的需求市场
    7.2.1  中产阶层与大众传媒的交互影响
    7.2.2  中产阶层的阅读偏好
  7.3  校正对“硬新闻”的误读
    7.3.1  对“硬新闻”误读的校正
    7.3.2  一个反证:主流媒体“硬新闻”的减弱
  7.4怎样做“硬新闻”:以《纽约时报》为例的回答
    7.4.1  《纽约时报》:美国主流传媒的范本
    7.4.2  一个补遗:“硬新闻”中的“软新闻”现象
8  开发“钱夹子新闻”:党报改革转型的路径之二
  8.1  “钱夹子新闻”的基本内涵和媒体经验
  8.2  商业阶层的快速成长与“钱夹子新闻”的需求市场
    8.2.1  报业市场的非均衡增长
    8.2.2  商业阶层的快速增长
    8.2.3  中产阶层媒介行为中的经济类消费偏好
  8.3  开发“钱夹子新闻”的媒介经济学意义
    8.3.1  报纸的传播优势
    8.3.2  教育或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以及培育忠诚读者
    8.3.3  对广告的意义
    8.3.4  对发行的意义
  8.4  开发“钱夹子新闻”的路径
    8.4.1  世界三大财经报纸的模块结构
    8.4.2  锁定核心消费人群
9  争夺话语权的产品——评论:党报改革转型的路径之三
  9.1  评论的价值:消费弹性与高端市场
    9.1.1  评论是思想的物化产品和耐读的新闻产品
    9.1.2  评论是新闻产品的高端形式
  9.2  评论与媒介竞争力
    9.2.1  企业竞争的三个层次
    9.2.2  独家评论
    9.2.3  媒体分工与报纸对评论的倚重
  9.3  中西评论发展的路径差异与当前中国评论的缺陷
    9.3.1  新闻体裁的演进:中西方的路径差异
    9.3.2  中国新闻评论的缺陷
  9.4  评论的历史机遇与评论的创造性发展
    9.4.1  社会转型与阶层分化提供的“意见市场”
    9.4.2  新闻评论的发展走向:需求多元、供给多元、功能多元
  9.5  评论的市场化操作——以康拉德芬克对《亚特兰大日报》的研究为例
    9.5.1  确定评论议题
    9.5.2  最优先要考虑的:了解你的受众
    9.5.3  评论员需要走出办公室
    9.5.4  媒体划分市场的三种方式
    9.5.5  案例:三种市场划分和媒体的评论议题
    9.5.6  精心选择评论议题
    9.5.7  密切关注核心议题
  9.6  结论性评论
10  分众营销与版面重组:党报改革转型的路径之四
  10.1  受众分化与受众细分
    10.1.1  受众分化与细分市场
    10.1.2  分众营销的媒介经济学意义
  10.2  厚报化——对薄报论的质疑
  10.3  客户层的集中焦点战略——党报的“加厚竞争”
    10.3.1  客户分层:版面结构系列化重组
11  供应链再造:党报改革转型路径之五
  11.1  理论工具: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内涵
  11.2  传媒的垂直供应链
  11.3  党报的供应链重构
    11.3.1  传统党报的生产环节
    11.3.2  牛鞭效应:从新闻源到新闻产品
    11.3.3  编辑:内部企业家
    11.3.4  媒介的销售
    11.3.5  广告——媒介货币收入的源泉
  11.4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11.4.1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11.4.2  影响力
  11.5  总结性评论:重塑报业市场主体
参考文献
  1  新闻传播学类
    1.1  国内文献
    1.2  国际文献
  2  传媒经济学
    2.1  国内文献
    2.2  国际文献
  3  经济学类
    3.1  国内文献
    3.2  国际文献
  4  社会学、政治学类
    4.1  国内文献
    4.2  国际文献
  5  工商管理学类
  5.1  国际文献
附录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媒介经济学的视角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