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杉木的气候生产力、种子优化管理、种源试验、立地控制、自疏机制、生物量与生产力、材积方程优化、序列林价及其应用等
目录
1.1最优化与数量经营
第一章 绪论
前言
目录
1.2杉木人工林经营面临的问题
1.2.1林分生长力下降
1.2.2林地土壤肥力下降
1.2.3森林病虫害日趋严重
1.2.4生物多样性降低
1.3杉木人工林经营剖析
1.3.1杉木人工林比重过大
1.3.2不合理的营林技术措施
1.3.3森林资源破坏严重
1.4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必要性及内涵
1.4.1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必要性
1.4.2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内涵
1.5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途径
1.5.1以生态学观点完善杉木人工林经营管理制度
1.5.2以数量经营学原理优化杉木林经营
1.5.3以生态系统管理的思想经营杉木林
1.5.4大力营造杉阔混交林
1.5.5保护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
1.5.6杉木林施肥
1.5.7开展技术创新
2.1气候生产力模型
2.1.1Miami模型
第二章 杉木林气候生产力评价
2.1.2Thornthwaite纪念模型
2.2福建省森林植被潜在生产力估算
2.3杉木人工林气候生产潜力数学模式及其估算
2.4福建省杉木人工林气候生产潜力地理分布模型
2.4.1趋势面分析
2.4.2福建省杉木人工林气候生产潜力地理分布趋势分析
3.1全国及福建省杉木产区区划
3.2人工神经网络在杉木产区区划中的应用
第三章 自组织学习与杉木产区区划
3.2.1自组织学习联想神经树
3.2.2学习样本的学习训练
3.2.3杉木产区区划判别
4.1良种基地建设概况
第四章 杉木种子优化管理
4.2杉木种子发芽率检验抽样新技术
4.2.1实验方法
4.2.2种子发芽率的计算机模拟
4.3地统计学与杉木种子涩籽地理变异性
4.3.1地统计学方法
4.3.2杉木种子涩籽空间变异性
5.1杉木苗木生长的N,P,K反应模式
5.1.1试验设计方法
第五章 杉木壮苗培育技术
5.1.2试验统计分析
5.2杉木壮苗定向培育措施条件优化
5.2.1试验数据
5.2.2杉木苗地径的数学模型的建立
5.2.3措施条件优化
5.2.4分析
第六章 杉木种源试验
6.1杉木种源胸径生长的地理变异
6.1.1杉木种源胸径生长的空间半方差曲线
6.1.2地统计学方法分析杉木种源胸径生长地理变异(回报)
6.1.3杉木种源地理变异的地统计学方法预测(内插)
6.2杉木种源胸径和树高生长空间分异性
6.2.1基本理论
6.2.2杉木种源胸径与树高生长
6.2.3杉木种源生长的分异性
6.3地统计学方法的改进及其在杉木种源试验中的应用
6.3.1问题的提出
6.3.2ANN-Krige方法与原理
6.3.3ANN-Krige方法在杉木种源生长空间变异分析中的应用实例
6.4杉木最优种源区选择
6.4.1研究方法
6.4.2杉木种源地理变异胸径生长BP模型的建立
6.4.3杉木最优种源区的确定
6.5杉木种源选择决策模型
6.5.1问题介绍
6.5.2数学模型
6.5.3种源选择排序计算
7.1杉木人工林地位指数曲线及实用公式
7.1.1生长曲线的描述
第七章 杉木人工林地位指数评价
7.1.2杉木生长导向曲线的推导
7.1.3杉木地位指数曲线
7.1.4评定林地地位指数的实用公式
7.1.5预测不同地位指数、不同年龄的杉木优势木平均高公式
7.2杉木人工林地位指数Sloboda模型
7.2.1Sloboda树高生长方程
7.2.2杉木人工林Sloboda多形地位指数模型的遗传算法拟合
7.2.3Sloboda多形地位指数模型精度验证
7.2.4Sloboda多形地位指数模型与Richards多形地位指数曲线比较
7.3杉木地位指数曲线预报有效性的计算机检验
7.3.1模型和计算机模拟的原理
7.3.2数据和计算机模拟
7.3.3地位指数预报有效性检验
7.3.4结论
8.1立地控制的意义
第八章 杉木人工林立地控制
8.2计算机辅助造林设计系统简介
8.3在约束条件下造林规划设计问题的提法
8.4在约束条件下小班造林设计的0-1规划法
8.5在约束条件下造林设计实际应用
8.6在约束条件下造林规划设计方法的改进
8.6.1模拟退火法
8.6.2模拟退火法优化约束条件下造林规划设计实例
8.7立地控制有关问题分析
9.1林木胸径结构特征研究概况
第九章 杉木人工林林分结构特征
9.2林分胸径结构研究方法
9.2.1正态分布
9.2.2对数正态分布
9.2.3Γ分布
9.2.4β分布
9.2.5Weibull分布
9.2.6K.Pearson分布系
9.2.7以偏中指标和密度指数为参数的胸径结构预测模型
9.2.8林分胸径结构预测的L-PRM方法
9.2.9林分胸径结构预测的G-PRM方法
9.2.10林分胸径结构预测的G-L-PRM方法
9.3杉木人工林胸径分布的Weibull模型
9.3.1Weibull分布的最优拟合
9.3.2Weibull分布参数预估方程的建立
9.4杉木人工林胸径分布的L-PRM预测
9.4.1Logistic方程表征林分胸径分布的效果
9.4.2Dg与XF=0.5、XF=0.9之间关系
9.4.3L-PRM之应用
9.5杉木人工林胸径分布的G-PRM预测
9.5.1Gompertz方程表征林分胸径分布的效果
9.5.2D与XF=1/3、XF=0.9之间关系
9.5.3闽北杉木人工林G-PRM的应用
9.6G-L-PRM在杉木人工林中的应用
9.6.1G-Logistic方程表征林分直径分布的效果
9.6.2D与XF—0.333,XF=拐点,XF=0.9之间的关系
9.6.3G-L-PRM法之应用检验
第十章 杉木种群空间格局与年龄结构
10.1杉木种群空间格局
10.1.1分布格局测定方法
10.1.2杉木种群空间格局
10.1.3杉木种群空间格局的形成机制
10.2杉木种群生命表的编制
10.2.1生命表中数据的处理
10.2.2生命表的编制
10.2.3杉木种群生命表的编制
11.1研究概况
第十一章 杉木人工林生长的气候响应
11.2杉木胸径生长与气候关系
11.2.1年轮宽度测量
11.2.2年轮资料计算
11.2.3年轮指数
11.2.4气候因子的选择
11.2.5杉木生长与气候的关系
11.2.6检验与分析
11.3全球气候异常对杉木生长的可能影响
11.3.1全球气候异常资料
11.3.2厄尔尼诺事件对杉木人工林胸径生长的影响
11.3.3南方涛动与杉木人工林胸径生长的关系
11.3.4南方涛动指数的主成分分析
11.3.5南方涛动主分量与杉木人工林胸径生长的关系
11.4太阳黑子对杉木生长的可能影响
11.4.1太阳黑子与杉木生长
11.4.2分析方法
11.4.3预测模型的建立
11.4.4预测模型的拟合检验
11.4.5预测模型的预报检验
11.5改进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预报太阳黑子的可能研究
11.5.1预测因子的筛选
11.5.2改进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11.5.3预测因子的确定
11.5.4太阳黑子预测预报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11.6杉木人工林生长的气候响应有关问题探讨
12.1森林自疏研究概况
第十二章 杉木人工林自疏机制
12.2杉木人工林自疏过程密度变化与环境因子关系的数量分析
12.2.1杉木人工林自然稀疏调查技术
12.2.2数量化Ⅰ模型方法
12.2.3杉木人工林自疏过程密度变化与环境因子数量化模型的建立
12.2.4杉木人工林密度控制模型的建立
12.3杉木人工林自疏过程密度变化分析新方法
12.3.1试验设计方法
12.3.2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与参数优化原理
12.3.3杉木人工林自疏过程密度变化规律模型的建立及优化
12.3.4模型适用性检验
12.3.5模型的解析
12.4植物种群自然稀疏规律新模型
12.4.1模型的推导
12.4.2新模型的意义
12.4.3模型的验证
12.4.4模型应用
12.5杉木林自疏过程密度调节规律
12.5.1森林自疏规律模型的构建
12.5.2森林自然稀疏过程密度调节规律模型的验证
12.5.3杉木林自疏过程密度调节规律模型的建立
12.5.4模型分析
12.6基于改进单纯形法的神经网络及其在杉木林自疏规律研究中的应用
12.6.1BP算法
12.6.2用于优化BP网络参数改进单纯形法
12.6.3BP-MSM混合算法在森林自疏规律研究中的性能分析
12.6.4BP-MSM混合算法在杉木林自疏规律建模中的应用
12.7杉木人工林自疏有关问题讨论
12.7.1自疏机制3/2法则
12.7.2杉木自疏机制的讨论
第十三章 杉木人工林生长规律
13.1林木生长与生长方程
13.1.1生长的基本成分
13.1.2生长方程
13.1.3生长方程与计算机模拟
13.2杉木人工林生长的起伏型时间序列预测
13.2.1起伏型时间序列法
13.2.2杉木人工林生长的起伏型时间序列模型
13.2.3杉木人工林生长的起伏型时间序列分析
13.3杉木生长的多维时间序列分析
13.3.1多维时间序列模型
13.3.2突变预测模型
13.3.3杉木人工林生长的多维时间序列模型
14.1概述
第十四章 杉木人工林密度及立地效应
14.2杉木人工林密度及立地效应研究方法
14.2.1杉木人工林密度效应规律
14.2.2杉木人工林立地效应
14.3杉木人工林密度效应及经济评价
14.3.1V=αNβ1Hβ2密度效应模型
14.3.2V=α1Hb1-α2Hb2N密度效应模型
14.4杉木人工林立地效应
15.1影响杉木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的因素
15.1.1地貌因素影响
15.1.2地形因素影响
15.1.3立地条件影响
第十五章 杉木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
15.1.4经向的影响
15.1.5纬向的影响
15.1.6密度的影响
15.1.7年龄的影响
15.1.8管理措施的影响
15.2不同区域杉木林乔木层生物量随年龄变化规律模拟
15.3中国杉木人工林生产量与生产力
16.1我国森林凋落物研究概况
16.2杉木林凋落物动态模拟
第十六章 杉木林凋落物动态
16.2.1杉木单优群落凋落物动态
16.2.2天然杉木混交林凋落物动态
16.2.3杉木林凋落物起伏型时间序列模型与其他模型的比较
17.1森林资源管理的意义
17.2杉木人工林资源管理的Logistic模型
17.2.1资源自然增长的数学模型
第十七章 杉木人工林资源优化管理
17.2.2资源阻滞增长的数学模型
17.2.3杉木人工林资源利用的阻滞增长模型
17.3收缩扩张算法(C—E算法)优化杉木人工林资源管理的Logistic模型
17.3.1收缩扩张算法(C—E算法)
17.3.2收缩扩张算法优化的杉木人工林资源管理Logistic模型
17.3.3优化的Logistic模型的应用
17.4杉木人工林资源管理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17.4.1杉木人工林资源管理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17.4.2BP模型与Logistic模型的比较
18.1收获建模资料的处理
第十八章 杉木人工林林分收获建模
18.2方法与原理
18.2.1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18.2.3林龄指数法
18.3杉木人工林林分收获模型的建立
18.3.1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建立方程
18.2.2改进的单纯形最优化法
18.3.2改进单纯形优化
18.3.3林龄指数计算
18.4模型检验
18.5模型的实际应用
18.6经济效益分析
18.7小结
第十九章 杉木人工林密度控制技术
19.1三次设计与杉木人工林密度控制
19.1.1原理和方法
19.1.2三次设计最优控制实例
19.1.3三次设计最优控制分析
19.2杉木人工林计算机辅助经营系统
19.2.1模型的建立
19.2.2模型的检验
19.2.3财务分析
19.2.4系统设计与功能
19.2.5实际应用
19.3杉木人工林密度控制的连续状态动态规划
19.3.1离散阶段连续状态的动态规划方法
19.3.2应用举例
19.4杉木人工林经营过程密度控制的遗传算法决策
19.4.1离散阶段连续状态的动态规划的数学模型
19.4.2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
19.4.3遗传算法优化密度控制决策的应用举例
20.1一元材积方程优化
第二十章 杉木材积方程优化
20.2杉木高精度地径材积表的编制
20.2.1问题的提出
20.2.2用三次设计法编制地径一元材积表
20.2.3用改进单纯形法编制地径一元材积表
20.2.4编制的地径一元材积表的适用性检验
20.2.5结论
第二十一章 杉木人工林序列林价及其应用
21.1杉木人工用材林林价分析
21.1.1杉木人工用材林立木价值的构成和计量单位
21.1.2杉木立木价值的形成过程
21.1.3林价构成因素的分析
21.2杉木人工林序列林价
21.2.1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21.2.2杉木人工林序列林价分析的基本原理
21.2.3杉木人工林序列林价分析
21.3杉木人工林序列林价的应用
21.3.1杉木人工林最优经济轮伐期的确定
21.3.2在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中的应用
21.3.3在森林保险中的应用
22.1杉木生态型栽培模式的序列综合—专家咨询法选择
第二十二章 杉木人工混交林模式优化
22.1.1数学方法和原理
22.1.2应用实例
22.2不同混交模式林分土壤团粒结构分形特征
22.2.1分形模型
22.2.2不同杉木混交模式土壤团粒结构数据的收集
22.2.3不同杉木林混交模式土壤团粒体结构分形特征
22.3杉木—柳杉混交林竞争关系
22.3.1杉木—柳杉混交林生长
22.3.2杉木—柳杉混交林竞争关系
var cpro_id = 'u317582';
第一章 绪论
前言
目录
1.2杉木人工林经营面临的问题
1.2.1林分生长力下降
1.2.2林地土壤肥力下降
1.2.3森林病虫害日趋严重
1.2.4生物多样性降低
1.3杉木人工林经营剖析
1.3.1杉木人工林比重过大
1.3.2不合理的营林技术措施
1.3.3森林资源破坏严重
1.4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必要性及内涵
1.4.1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必要性
1.4.2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内涵
1.5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途径
1.5.1以生态学观点完善杉木人工林经营管理制度
1.5.2以数量经营学原理优化杉木林经营
1.5.3以生态系统管理的思想经营杉木林
1.5.4大力营造杉阔混交林
1.5.5保护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
1.5.6杉木林施肥
1.5.7开展技术创新
2.1气候生产力模型
2.1.1Miami模型
第二章 杉木林气候生产力评价
2.1.2Thornthwaite纪念模型
2.2福建省森林植被潜在生产力估算
2.3杉木人工林气候生产潜力数学模式及其估算
2.4福建省杉木人工林气候生产潜力地理分布模型
2.4.1趋势面分析
2.4.2福建省杉木人工林气候生产潜力地理分布趋势分析
3.1全国及福建省杉木产区区划
3.2人工神经网络在杉木产区区划中的应用
第三章 自组织学习与杉木产区区划
3.2.1自组织学习联想神经树
3.2.2学习样本的学习训练
3.2.3杉木产区区划判别
4.1良种基地建设概况
第四章 杉木种子优化管理
4.2杉木种子发芽率检验抽样新技术
4.2.1实验方法
4.2.2种子发芽率的计算机模拟
4.3地统计学与杉木种子涩籽地理变异性
4.3.1地统计学方法
4.3.2杉木种子涩籽空间变异性
5.1杉木苗木生长的N,P,K反应模式
5.1.1试验设计方法
第五章 杉木壮苗培育技术
5.1.2试验统计分析
5.2杉木壮苗定向培育措施条件优化
5.2.1试验数据
5.2.2杉木苗地径的数学模型的建立
5.2.3措施条件优化
5.2.4分析
第六章 杉木种源试验
6.1杉木种源胸径生长的地理变异
6.1.1杉木种源胸径生长的空间半方差曲线
6.1.2地统计学方法分析杉木种源胸径生长地理变异(回报)
6.1.3杉木种源地理变异的地统计学方法预测(内插)
6.2杉木种源胸径和树高生长空间分异性
6.2.1基本理论
6.2.2杉木种源胸径与树高生长
6.2.3杉木种源生长的分异性
6.3地统计学方法的改进及其在杉木种源试验中的应用
6.3.1问题的提出
6.3.2ANN-Krige方法与原理
6.3.3ANN-Krige方法在杉木种源生长空间变异分析中的应用实例
6.4杉木最优种源区选择
6.4.1研究方法
6.4.2杉木种源地理变异胸径生长BP模型的建立
6.4.3杉木最优种源区的确定
6.5杉木种源选择决策模型
6.5.1问题介绍
6.5.2数学模型
6.5.3种源选择排序计算
7.1杉木人工林地位指数曲线及实用公式
7.1.1生长曲线的描述
第七章 杉木人工林地位指数评价
7.1.2杉木生长导向曲线的推导
7.1.3杉木地位指数曲线
7.1.4评定林地地位指数的实用公式
7.1.5预测不同地位指数、不同年龄的杉木优势木平均高公式
7.2杉木人工林地位指数Sloboda模型
7.2.1Sloboda树高生长方程
7.2.2杉木人工林Sloboda多形地位指数模型的遗传算法拟合
7.2.3Sloboda多形地位指数模型精度验证
7.2.4Sloboda多形地位指数模型与Richards多形地位指数曲线比较
7.3杉木地位指数曲线预报有效性的计算机检验
7.3.1模型和计算机模拟的原理
7.3.2数据和计算机模拟
7.3.3地位指数预报有效性检验
7.3.4结论
8.1立地控制的意义
第八章 杉木人工林立地控制
8.2计算机辅助造林设计系统简介
8.3在约束条件下造林规划设计问题的提法
8.4在约束条件下小班造林设计的0-1规划法
8.5在约束条件下造林设计实际应用
8.6在约束条件下造林规划设计方法的改进
8.6.1模拟退火法
8.6.2模拟退火法优化约束条件下造林规划设计实例
8.7立地控制有关问题分析
9.1林木胸径结构特征研究概况
第九章 杉木人工林林分结构特征
9.2林分胸径结构研究方法
9.2.1正态分布
9.2.2对数正态分布
9.2.3Γ分布
9.2.4β分布
9.2.5Weibull分布
9.2.6K.Pearson分布系
9.2.7以偏中指标和密度指数为参数的胸径结构预测模型
9.2.8林分胸径结构预测的L-PRM方法
9.2.9林分胸径结构预测的G-PRM方法
9.2.10林分胸径结构预测的G-L-PRM方法
9.3杉木人工林胸径分布的Weibull模型
9.3.1Weibull分布的最优拟合
9.3.2Weibull分布参数预估方程的建立
9.4杉木人工林胸径分布的L-PRM预测
9.4.1Logistic方程表征林分胸径分布的效果
9.4.2Dg与XF=0.5、XF=0.9之间关系
9.4.3L-PRM之应用
9.5杉木人工林胸径分布的G-PRM预测
9.5.1Gompertz方程表征林分胸径分布的效果
9.5.2D与XF=1/3、XF=0.9之间关系
9.5.3闽北杉木人工林G-PRM的应用
9.6G-L-PRM在杉木人工林中的应用
9.6.1G-Logistic方程表征林分直径分布的效果
9.6.2D与XF—0.333,XF=拐点,XF=0.9之间的关系
9.6.3G-L-PRM法之应用检验
第十章 杉木种群空间格局与年龄结构
10.1杉木种群空间格局
10.1.1分布格局测定方法
10.1.2杉木种群空间格局
10.1.3杉木种群空间格局的形成机制
10.2杉木种群生命表的编制
10.2.1生命表中数据的处理
10.2.2生命表的编制
10.2.3杉木种群生命表的编制
11.1研究概况
第十一章 杉木人工林生长的气候响应
11.2杉木胸径生长与气候关系
11.2.1年轮宽度测量
11.2.2年轮资料计算
11.2.3年轮指数
11.2.4气候因子的选择
11.2.5杉木生长与气候的关系
11.2.6检验与分析
11.3全球气候异常对杉木生长的可能影响
11.3.1全球气候异常资料
11.3.2厄尔尼诺事件对杉木人工林胸径生长的影响
11.3.3南方涛动与杉木人工林胸径生长的关系
11.3.4南方涛动指数的主成分分析
11.3.5南方涛动主分量与杉木人工林胸径生长的关系
11.4太阳黑子对杉木生长的可能影响
11.4.1太阳黑子与杉木生长
11.4.2分析方法
11.4.3预测模型的建立
11.4.4预测模型的拟合检验
11.4.5预测模型的预报检验
11.5改进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预报太阳黑子的可能研究
11.5.1预测因子的筛选
11.5.2改进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11.5.3预测因子的确定
11.5.4太阳黑子预测预报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11.6杉木人工林生长的气候响应有关问题探讨
12.1森林自疏研究概况
第十二章 杉木人工林自疏机制
12.2杉木人工林自疏过程密度变化与环境因子关系的数量分析
12.2.1杉木人工林自然稀疏调查技术
12.2.2数量化Ⅰ模型方法
12.2.3杉木人工林自疏过程密度变化与环境因子数量化模型的建立
12.2.4杉木人工林密度控制模型的建立
12.3杉木人工林自疏过程密度变化分析新方法
12.3.1试验设计方法
12.3.2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与参数优化原理
12.3.3杉木人工林自疏过程密度变化规律模型的建立及优化
12.3.4模型适用性检验
12.3.5模型的解析
12.4植物种群自然稀疏规律新模型
12.4.1模型的推导
12.4.2新模型的意义
12.4.3模型的验证
12.4.4模型应用
12.5杉木林自疏过程密度调节规律
12.5.1森林自疏规律模型的构建
12.5.2森林自然稀疏过程密度调节规律模型的验证
12.5.3杉木林自疏过程密度调节规律模型的建立
12.5.4模型分析
12.6基于改进单纯形法的神经网络及其在杉木林自疏规律研究中的应用
12.6.1BP算法
12.6.2用于优化BP网络参数改进单纯形法
12.6.3BP-MSM混合算法在森林自疏规律研究中的性能分析
12.6.4BP-MSM混合算法在杉木林自疏规律建模中的应用
12.7杉木人工林自疏有关问题讨论
12.7.1自疏机制3/2法则
12.7.2杉木自疏机制的讨论
第十三章 杉木人工林生长规律
13.1林木生长与生长方程
13.1.1生长的基本成分
13.1.2生长方程
13.1.3生长方程与计算机模拟
13.2杉木人工林生长的起伏型时间序列预测
13.2.1起伏型时间序列法
13.2.2杉木人工林生长的起伏型时间序列模型
13.2.3杉木人工林生长的起伏型时间序列分析
13.3杉木生长的多维时间序列分析
13.3.1多维时间序列模型
13.3.2突变预测模型
13.3.3杉木人工林生长的多维时间序列模型
14.1概述
第十四章 杉木人工林密度及立地效应
14.2杉木人工林密度及立地效应研究方法
14.2.1杉木人工林密度效应规律
14.2.2杉木人工林立地效应
14.3杉木人工林密度效应及经济评价
14.3.1V=αNβ1Hβ2密度效应模型
14.3.2V=α1Hb1-α2Hb2N密度效应模型
14.4杉木人工林立地效应
15.1影响杉木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的因素
15.1.1地貌因素影响
15.1.2地形因素影响
15.1.3立地条件影响
第十五章 杉木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
15.1.4经向的影响
15.1.5纬向的影响
15.1.6密度的影响
15.1.7年龄的影响
15.1.8管理措施的影响
15.2不同区域杉木林乔木层生物量随年龄变化规律模拟
15.3中国杉木人工林生产量与生产力
16.1我国森林凋落物研究概况
16.2杉木林凋落物动态模拟
第十六章 杉木林凋落物动态
16.2.1杉木单优群落凋落物动态
16.2.2天然杉木混交林凋落物动态
16.2.3杉木林凋落物起伏型时间序列模型与其他模型的比较
17.1森林资源管理的意义
17.2杉木人工林资源管理的Logistic模型
17.2.1资源自然增长的数学模型
第十七章 杉木人工林资源优化管理
17.2.2资源阻滞增长的数学模型
17.2.3杉木人工林资源利用的阻滞增长模型
17.3收缩扩张算法(C—E算法)优化杉木人工林资源管理的Logistic模型
17.3.1收缩扩张算法(C—E算法)
17.3.2收缩扩张算法优化的杉木人工林资源管理Logistic模型
17.3.3优化的Logistic模型的应用
17.4杉木人工林资源管理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17.4.1杉木人工林资源管理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17.4.2BP模型与Logistic模型的比较
18.1收获建模资料的处理
第十八章 杉木人工林林分收获建模
18.2方法与原理
18.2.1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18.2.3林龄指数法
18.3杉木人工林林分收获模型的建立
18.3.1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建立方程
18.2.2改进的单纯形最优化法
18.3.2改进单纯形优化
18.3.3林龄指数计算
18.4模型检验
18.5模型的实际应用
18.6经济效益分析
18.7小结
第十九章 杉木人工林密度控制技术
19.1三次设计与杉木人工林密度控制
19.1.1原理和方法
19.1.2三次设计最优控制实例
19.1.3三次设计最优控制分析
19.2杉木人工林计算机辅助经营系统
19.2.1模型的建立
19.2.2模型的检验
19.2.3财务分析
19.2.4系统设计与功能
19.2.5实际应用
19.3杉木人工林密度控制的连续状态动态规划
19.3.1离散阶段连续状态的动态规划方法
19.3.2应用举例
19.4杉木人工林经营过程密度控制的遗传算法决策
19.4.1离散阶段连续状态的动态规划的数学模型
19.4.2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
19.4.3遗传算法优化密度控制决策的应用举例
20.1一元材积方程优化
第二十章 杉木材积方程优化
20.2杉木高精度地径材积表的编制
20.2.1问题的提出
20.2.2用三次设计法编制地径一元材积表
20.2.3用改进单纯形法编制地径一元材积表
20.2.4编制的地径一元材积表的适用性检验
20.2.5结论
第二十一章 杉木人工林序列林价及其应用
21.1杉木人工用材林林价分析
21.1.1杉木人工用材林立木价值的构成和计量单位
21.1.2杉木立木价值的形成过程
21.1.3林价构成因素的分析
21.2杉木人工林序列林价
21.2.1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21.2.2杉木人工林序列林价分析的基本原理
21.2.3杉木人工林序列林价分析
21.3杉木人工林序列林价的应用
21.3.1杉木人工林最优经济轮伐期的确定
21.3.2在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中的应用
21.3.3在森林保险中的应用
22.1杉木生态型栽培模式的序列综合—专家咨询法选择
第二十二章 杉木人工混交林模式优化
22.1.1数学方法和原理
22.1.2应用实例
22.2不同混交模式林分土壤团粒结构分形特征
22.2.1分形模型
22.2.2不同杉木混交模式土壤团粒结构数据的收集
22.2.3不同杉木林混交模式土壤团粒体结构分形特征
22.3杉木—柳杉混交林竞争关系
22.3.1杉木—柳杉混交林生长
22.3.2杉木—柳杉混交林竞争关系
var cpro_id = 'u317582';
杉木数量经营学引论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