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本书荟萃了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史研究中极富特色的最新成果,每一篇文章都代表着未来几年中国社会史发展所可能采取或借鉴的某种路向,比如对中国近现代以来空间转换问题的研究,对传统知识与西方科学交融冲突所进行的知识社会学式的分析,“历史记忆”理论在研究中国社会。
目录
目录
明清时期的区位、行政与地域崇拜——来自闽南的个案研究
一、 地方、秩序和地域崇拜
二、 铺境与社会控制
三、 晚期帝国秩序的维持
四、 地方与社会控制
五、 象征性空间组织
六、 民间社会关于铺境的表述
七、 民间社会的地方崇拜
八、 节庆、械斗与经营竞赛
九、 风水传说与民间抵抗
导论:东西方思想交汇下的中国社会史研究——一个“问题史”的追溯
十、 铺境与1896年的醮
十一、 地方、政治与民间仪式
民国初年北京的生死控制与空间转换
一、 从警察空间到医疗空间:生死控制过程如何深化?
二、 从生到死:空间仪式的传统表现
三、 社区叠合与“生命的档案化”
四、 北京的“街道政治”:生死场控制的抗拒与变迁
五、 结论
社会支配关系与科场场域的变迁——1895—1913年的湖南社会
一、 导言
一、 20世纪初叶社会史研究“问题意识”的累积
二、 科场场域与1895年前的社会支配关系再生产
三、 新的支配关系的确立与科场的衰败:1895—1905年的湖南社会
四、 社会支配关系的再生产与后科场场域:1905—1913年的湖南社会
五、 小结
封建社会的“关中模式”——土改前关中农村经济研析
一、 关于“关中无地主”
二、 关中无租佃
三、 关中有封建
四、 “关中模式”的社会历史渊源、经验意义与逻辑意义
“关中模式”的社会历史渊源:清初至民国——关中农村经济与社会史研析
二、 韦伯意义的再发现与“心理主义”解释传统的复归
第二编 知识传承:东方与西方
知识、组织与象征资本——中国北方两座孔庙之田野研究
一、 导论
二、 群体认同的系谱基础
三、 仪式性权威和神圣的标志
四、 古典教育与代际传承
五、 文化创造的制度基础
六、 象征的整合与分殊
七、 分离、财富与竞争
八、 自我、社区与国家
三、 “国家—社会”的对峙框架与“地方史”研究的兴起
九、 结论
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晚清以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
一、 引言
二、 学术正统的确立
三、 粤、潮、客三大族群的划分
四、 从“南蛮〓舌”到“中原古音”
五、 中国文化与地方文化
六、 结语:“文化”在中国的意涵
论清代的习惯与习惯法
国家正祀与民间信仰的互动——以明清京师的“顶”与东岳庙为个案
四、 关于“后现代”与“后殖民”问题
第三编 历史记忆与中国基层社会
“无事件境”与生活世界中的“真实”——西村农民土地改革时期社会生活的记忆
一、 导论
二、 引论——对《硬杆子之乡斗争史》的文本分析
三、 “诉苦”中的“事件”——对农村社区“无事件境”的尝试分析
四、 绵延的生命跨度?——对农村社区“无事件境”的进一步研究
五、 调查研究权力与农村社区“无事件境”矛盾分析(1)
六、 调查研究权力与农村社区“无事件境”矛盾分析(2)
七、 “诉苦”和笑话
八、 一个简短的讨论
五、 “中层理论”如何可能?
六、 “新社会史”研究释例
第一编 空间:从传统到现代的建构
明清时期的区位、行政与地域崇拜——来自闽南的个案研究
一、 地方、秩序和地域崇拜
二、 铺境与社会控制
三、 晚期帝国秩序的维持
四、 地方与社会控制
五、 象征性空间组织
六、 民间社会关于铺境的表述
七、 民间社会的地方崇拜
八、 节庆、械斗与经营竞赛
九、 风水传说与民间抵抗
导论:东西方思想交汇下的中国社会史研究——一个“问题史”的追溯
十、 铺境与1896年的醮
十一、 地方、政治与民间仪式
民国初年北京的生死控制与空间转换
一、 从警察空间到医疗空间:生死控制过程如何深化?
二、 从生到死:空间仪式的传统表现
三、 社区叠合与“生命的档案化”
四、 北京的“街道政治”:生死场控制的抗拒与变迁
五、 结论
社会支配关系与科场场域的变迁——1895—1913年的湖南社会
一、 导言
一、 20世纪初叶社会史研究“问题意识”的累积
二、 科场场域与1895年前的社会支配关系再生产
三、 新的支配关系的确立与科场的衰败:1895—1905年的湖南社会
四、 社会支配关系的再生产与后科场场域:1905—1913年的湖南社会
五、 小结
封建社会的“关中模式”——土改前关中农村经济研析
一、 关于“关中无地主”
二、 关中无租佃
三、 关中有封建
四、 “关中模式”的社会历史渊源、经验意义与逻辑意义
“关中模式”的社会历史渊源:清初至民国——关中农村经济与社会史研析
二、 韦伯意义的再发现与“心理主义”解释传统的复归
第二编 知识传承:东方与西方
知识、组织与象征资本——中国北方两座孔庙之田野研究
一、 导论
二、 群体认同的系谱基础
三、 仪式性权威和神圣的标志
四、 古典教育与代际传承
五、 文化创造的制度基础
六、 象征的整合与分殊
七、 分离、财富与竞争
八、 自我、社区与国家
三、 “国家—社会”的对峙框架与“地方史”研究的兴起
九、 结论
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晚清以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
一、 引言
二、 学术正统的确立
三、 粤、潮、客三大族群的划分
四、 从“南蛮〓舌”到“中原古音”
五、 中国文化与地方文化
六、 结语:“文化”在中国的意涵
论清代的习惯与习惯法
国家正祀与民间信仰的互动——以明清京师的“顶”与东岳庙为个案
四、 关于“后现代”与“后殖民”问题
第三编 历史记忆与中国基层社会
“无事件境”与生活世界中的“真实”——西村农民土地改革时期社会生活的记忆
一、 导论
二、 引论——对《硬杆子之乡斗争史》的文本分析
三、 “诉苦”中的“事件”——对农村社区“无事件境”的尝试分析
四、 绵延的生命跨度?——对农村社区“无事件境”的进一步研究
五、 调查研究权力与农村社区“无事件境”矛盾分析(1)
六、 调查研究权力与农村社区“无事件境”矛盾分析(2)
七、 “诉苦”和笑话
八、 一个简短的讨论
五、 “中层理论”如何可能?
六、 “新社会史”研究释例
第一编 空间:从传统到现代的建构
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