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中心组编

副标题:无

作   者:徐时仪著

分类号:

ISBN:9787305062650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由汉、壮、回等50多个民族的文化组成。在漫长的历史沿革中,中华传统文化逐步形成海纳百川的恢宏气度和多元一体的绮丽态势。中华传统文化的语言载体有汉语、藏浯、苗语等,其中汉语和汉字可视为自公元前三千年一直延续至今的中华传统文化统一体最有力的一个标志,也是迄今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最发达、最丰富的语言之一,被列为联合国法定的五种通用语言之一,属汉藏语系。 本书在前贤时秀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致力于对传统语言文字和传统语言文字研究作一梳理和发掘,略陈已有研究成果论述较详部分,而详论其较略或未及部分,融会己见,冀有助于促进汉语言研究的深入发展。

目录

上编 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汉语的字和词
第一节 汉字的起源
第二节 汉字的演变
第三节 汉字是一个表意符号系统
第四节 单音词是汉语的核心词
第五节 汉语的字与词相适应

第三章 汉语语音
第一节 汉语语音的演变趋势
第二节 汉语词语的语音演变

第四章 汉语词汇
第一节 汉语词汇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基本常用词的演变
第三节 汉语词汇的双音化趋势

第五章 汉语词义系统
第一节 汉语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
第二节 词与词意义间的联系
第三节 汉语词义系统的结构
第四节 词与词义系统的文化内涵
第五节 词义系统的特点

第六章 汉语语法
第一节 汉语的句读
第二节 汉语的构词和句法
第三节 汉语的词汇语法化
第四节 汉语语法的特点

第七章 汉语语体
第一节 民族共同语的雏形
第二节 文言的形成
第三节 古白话的形成
第四节 文言与古白话的性质和特点

第八章 汉语文白转型
第一节 汉语自身发展的趋势
第二节 平民意识的萌发
第三节 思想和文化发展的需要
第四节 思维和交际的需要
第五节 语言接触的影响
第六节 文白的雅俗合璧

下编 传统语言文字的研究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传统语言文字研究的特点
第二节 语言文字研究的内容范围
第三节 语言文字研究的意义
第四节 语言文字的演变分期

第二章 先秦时期
第一节 老子的语言观
第二节 孔子的语言观
第三节 管子的语言观
第四节 墨子的语言观
第五节 庄子的语言观
第六节 尹文子和公孙龙子的语言观
第七节 荀子的语言观
第八节 诸子语言观的异同

第三章 秦汉时期
第一节 《苍颉篇》和《急就篇》
第二节 《尔雅》的问世
第三节 《毛传》和《郑笺》
第四节 扬雄的《方言》¨
第五节 许慎的《说文解字》
第六节 刘熙的《释名》
第七节 服虔的《通俗文》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一节 反切和四声
第二节 《声类》和《韵集》
第三节 《广雅》和《字林》
第四节 《玉篇》和《字统》
第五节 《尔雅注》和《方言注》
第六节 虚词和章句的研究

第五章 隋唐时期
第一节 陆法言的《切韵》
第二节 《经典释文》与佛经音义
第三节 字样之学
第四节 禅宗的不立文字
第五节 《五经正义》等经传注疏

第六章 宋元时期
第一节 《广韵》和《集韵》
第二节 《说文》的校定和《类篇》
第三节 《字说》和《六书故》
第四节 《埤雅》和《尔雅注疏》
第五节 汉儿言语和《中原音韵》
第六节 《文则》和《语助》

第七章 明清时期
第一节 《通雅》和《康熙字典》
第二节 古音学的发明和音韵研究
第三节 《说文》和雅学的研究
第四节《佩文韵府》和《骈字类编》
第五节 古文字的研究
第六节 方言俗语研究
第七节 《助字辨略》和《经传释词》
第八节 马建忠的《马氏文通》

第八章 传承和创新
第一节 传统语言文字观概要
第二节 西学东渐与传统语文学的转向
第三节 语言学研究的传承和创新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中心组编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