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大的故事

副标题:无

作   者:陈平原著

分类号:G649.28

ISBN:9787301150689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因学力及客观条件的限制,只好绕过了若干人所共见的“伤疤”——比如“文革”中的北大;即便如此,本书所呈现的故事,也并非总是“风和日丽”。 全书分为四辑,末辑乃书评,涉及北大人物或大学史的写作。其中《大学百年》和《人文景观与大学精神》二则,是从作者另外的著作转录来。之所以冒昧重收,因其与本书的写作大有关系。五年前,在日本东京大学访学时,买了一册印刷精美的“写真集”《东京大学百年(1877—1977)》,读后感慨良多,曾撰文予以评述,顺带预测“北大百年史”的写作。至于为金耀基的《剑桥与海德堡》等书撰写评论,不只是因其曾为作者的游览提供方便,更希望借此探讨将正襟危坐的校史与随意挥洒的游记结合起来的可能性。一为学术思路,一为文章笔墨,二者的启迪,规定了作者今日的探索。

目录

小引
第一辑 北大旧事
校园里的真精神
哥大与北大
北大传统之建构
老北大的自画像——“校庆感言”解读
作为话题的北京大学——历年“纪念册”述评
第二辑 校史杂说
北京大学:从何说起?
北大校庆:为何改期?
北大校名:如何英译?
北大校史:怎样溯源?
北大传统:另一种阐释——以蔡元培与研究所国学门的关系为中心
不被承认的校长——丁韪良与京师大学堂
迟到了十四年的任命——严复与北京大学
第三辑 百年庆典
北大的“光荣”与“梦想”
作为一种文化景观的百年校庆
有容乃大——答《人民日报》记者问
大学有什么用——答《南方周末》记者问
北大:一个话题——答《新快报》记者问
“半真半假”说北大——答《新周刊》记者问
辞“校史专家”说
大学史的写作及其他——兼答《北京大学校史》编者
再说“北大生日”
即将消逝的风景
第四辑 大学书影
大学百年——从《东京大学百年》说起
“书信作家”胡适之——关于《胡适书信集》
学问家与舆论家——《回眸(新青年)》丛书序
人文景观与大学精神——读《剑桥与海德堡》、《哈佛琐记》等
读《(民国二十三年度)国立北京大学一览》有感
关于建立“胡适文库”的设想
“为了蔡先生的嘱托”
——《蔡元培年谱长编》读后
“触摸历史”之后
《北大精神及其他》后记
附录:《北大精神及其他》序
增订版后记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老北大的故事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