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网络世界中的人际交往在当下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人际关系也成为现实人际关系的重要补充。但通过网络人际传播进行的交往带给人们的是与线下交往完全不同的体验,人与人之间相互了解的途径和方式更是与线下迥然不同。本书通过对不同网络传播平台使用者进行在线访谈的质性研究和基于网络聊天模拟的控制实验研究对网络人际传播中印象形成的影响因素、机制与效果进行了探究,既是对网络媒介如何改变日常生活的理论探索,也可以作为传播学研究者从事控制实验研究、在线访谈研究的参考。
【目录】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
三、 研究文献回顾/
四、 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
五、 研究框架与内容/
*章网络人际传播的发展及现状/
一、 网络人际传播的界定/
二、 网络人际传播的技术形态及其模式
演变/
第二章网络人际印象形成影响因素的预研究/
一、 方法与设计/
二、 访谈资料的扎根理论分析/
三、 探讨与结论/
第三章网络人际传播中印象形成效果的实验
研究/
一、 研究问题与假设/
二、 实验方法/
三、 实验结果/
四、 解释与讨论/
五、 结论/
第四章网络人际传播中印象形成机制的实验
研究/
一、 研究问题与假设/
二、 实验方法/
三、 实验结果/
四、 解释与讨论/
五、 结论/
第五章网络人际传播中各类线索对印象形成影响的实验
研究/
一、 研究问题与假设/
二、 实验方法/
三、 实验结果/
四、 解释与讨论/
五、 结论/
第六章网络印象形成双因素模型/
一、 网络印象形成双因素模型的构建/
二、 网络印象形成双因素模型的理论意义/
三、 本书的不足与未来研究的建议/
附录一论“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的中译定名问题
——基于学术史与技术史的考察/
附录二NEO五因素印象测评量表/
附录三印象目标人物基本特征设定/
附录四强启动材料/
附录五弱启动材料/
附录六个人资料线索单独呈现材料/
附录七表达风格线索与交流内容线索结合呈现材料/
附录八表达风格线索单独呈现材料/
附录九交流内容线索单独呈现材料/
参考文献/
后记/
目录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
三、 研究文献回顾/
四、 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
五、 研究框架与内容/
*章网络人际传播的发展及现状/
一、 网络人际传播的界定/
二、 网络人际传播的技术形态及其模式
演变/
第二章网络人际印象形成影响因素的预研究/
一、 方法与设计/
二、 访谈资料的扎根理论分析/
三、 探讨与结论/
第三章网络人际传播中印象形成效果的实验
研究/
一、 研究问题与假设/
二、 实验方法/
三、 实验结果/
四、 解释与讨论/
五、 结论/
第四章网络人际传播中印象形成机制的实验
研究/
一、 研究问题与假设/
二、 实验方法/
三、 实验结果/
四、 解释与讨论/
五、 结论/
第五章网络人际传播中各类线索对印象形成影响的实验
研究/
一、 研究问题与假设/
二、 实验方法/
三、 实验结果/
四、 解释与讨论/
五、 结论/
第六章网络印象形成双因素模型/
一、 网络印象形成双因素模型的构建/
二、 网络印象形成双因素模型的理论意义/
三、 本书的不足与未来研究的建议/
附录一论“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的中译定名问题
——基于学术史与技术史的考察/
附录二NEO五因素印象测评量表/
附录三印象目标人物基本特征设定/
附录四强启动材料/
附录五弱启动材料/
附录六个人资料线索单独呈现材料/
附录七表达风格线索与交流内容线索结合呈现材料/
附录八表达风格线索单独呈现材料/
附录九交流内容线索单独呈现材料/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张放,博士,四川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传播学会人际传播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计算传播学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传播史论、人际传播、传播效果,研究成果先后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首届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
想象的互动:网络人际传播中的印象形成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