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史

副标题:无

作   者:李修生著

分类号:

ISBN:9787806433621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山西河津古垛村后土庙元代戏台戏台位于山西省河津县城北十五公里处古垛村后土庙中。始建于元元贞元年(1295),后经明清多次重修,但仍保留元代形制。戏台位于神庙正殿之前,坐北朝南,台基宽7.3米,高1.36米,进深8.95米。舞台木构部分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重修。 山西永济董村二郎庙元代戏台戏台位于山西永济县城三十五公里的董村二郎庙中。始建于元至治二年(1322),明清多次重修,虽稍有改制,但基本保持了原貌。台基高1.3米,宽1O.4米,深8.5米,而戏台平面宽仅8.4米,进深6.5米,呈长方形。 山西翼城武池村乔泽庙元代戏台武池村在翼城县南七里处,戏台是乔泽庙的附属建筑之一。乔泽为水神。台始建于泰定元年(1324),1985年重修,恢复原来面貌。台上四柱东西宽9.1米,南北深9米。后面加设两根辅柱,两侧各加设一辅柱。后面二角柱与四辅柱,有板墙。构成后台。 山西临汾东羊村东岳庙元代戏台东羊村在临汾城北十五公里处。戏台是东岳庙的附属建筑之一。戏台建于庙门外,为十字歇山顶。前台两角柱间相距7.62米,后台宽7.12米,台深8.8米。台左前角柱上部刻字有“至正五年月日本村石匠王且王二”字样,故此台当建于至正五年(1345)。 山西石楼殿山寺元代戏台戏台位于山西省石楼县西四十五公里前山乡张家河村的殿山寺内。殿山寺,又称圣母庙。戏台建于该寺山门内,与正殿相对。据殿山寺一残毁经幢记载,寺与戏台同建于元至正(1341—1368)年间,或说建于元正至七年(1347)。戏台座南朝北,砖木结构,东西面宽5.21米,南北进深5.27米,是现存元代戏台中最小的一座。 山西翼城曹公村四圣宫元代戏台曹公村在翼城县东南六十余公里的深山中,“四圣”为尧、舜、禹、汤。戏台坐南朝北,为九脊单檐歇山样式。前台两角柱相距6.7米,台深7.2米,在两山墙内,各有辅柱一根,故知前台深4.7米,后台深2.5米。 据说戏台建于元至正(1341—1368)年间。 山西运城三官庙元代戏台戏台位于山西运城市北三十三公里三路里,原为三官庙附属建筑之一。现神庙已毁,仅留戏台一座。戏台建于元代,今存面貌系明修,部分保存元式。台平面宽10.5米,进深8.2米。台基高约1.3米。屋顶为单檐歇山顶,前台左右两根方形石柱,直贯台基底部,且裸露在外,异于其他元代戏台。 山西临汾王曲村东岳庙元代戏台王曲村在临汾城北十五公里处的汾河西岸,戏台是东岳庙附属建筑之一。戏台原为元代之物,后多次重修。戏台台口宽6.76米,后台宽6.4米,台深8.4米。 此外,据山西万荣县太赵村稷王庙存元至元八年(1271)《舞厅石口》碑,记载村民修建舞厅事。为现知元代戏台修筑最早者,但现存戏台为民国十年重修面貌。又,今存1932年北平(旧名)陈列馆所藏山西万荣县四望村后土庙元代戏台照片。此戏台已毁。据梁思成教授审定为明朝以前的建筑物。 戏剧需要有一个观演场所,要使演员演出的剧本与观众联系起来,一个可供演员演出和观众观看的空间是不可缺少的。而且观演场所的整体规模、结构形式、演出条件等,是和戏剧的艺术特点和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从上述资料来看,元代剧场已是一个完整的建筑物。这正是勾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至此,中国戏曲剧场的形制已大体具备了。 从上述地区遗留的元代戏台考察,这些戏台的平面呈正方形或近似正方形,现存元戏台最大的94平米,最小的不足19平米,一般多在五六十平米左右。从外形看是“钟楼模样”。戏台两侧后部三分之一处各设辅柱一根,两辅柱间可设帐额,把舞台分为前台和后台两部分。元前期,前台两边无山墙,可以从三面观看;元中后期戏台两边砌起山墙,便成为三堵墙式的建筑形制。前台是演出和乐队伴奏的地方;后台叫做“戏房”,是演员扮戏和休息的地方。上场和下场地方的门叫做“古门”或“鬼门道”。剧场多为露天式,有的还有坡式座席。 剧场外面,演出前开始贴出花花绿绿的“纸榜”(也叫招子,即海报、广告)写上主要演员的名字、剧目,贴在其他地方的还要写上演出地点。剧场门前还有人招揽观众,收费。戏台上面挂设的帐额,写明剧团名称和主要演员的名字,如“太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有的还悬挂绣花的帷幕。演出前摆出旗牌、神峥、靠背等物;女演员还要面向观众坐排场;伴奏乐队不住的吹打,以吸引观众。(三)元杂剧的演员 元杂剧角色分工较宋杂剧、金院本有重大变化,角色分工更趋细密,主次明显。一本戏中主要人物为正色,男主角则为正末,女主角则为正旦。杂剧只有正色独唱,正末唱为末本如《单刀会》;正巳唱为旦本,如《调风月》。正末、正旦可以是同一演员,如《青楼 集》中所载演员就不乏旦末兼工者。所以元杂剧演员可以概括为“一角众脚”。正色之外,还有净、杂。后又有副末以及外末、外旦、贴旦、丑等分工。杂,不以行当分,如:细酸、孛老、卜儿、徕儿、邦老、孤、祗从、卒子、曳剌等等。 山西洪洞县明应王殿元杂剧壁画共绘人物11人;其中一人在左面台门掀帘幕窥望;后排五人有的穿元人常服,有的化妆,手执乐器和砌末,是乐队或执事,有的充当杂色;前排五人着戏装为演员。前排居中者,头戴展翅幞头,身穿圆领宽袖红袍,手执朝笏,拱于胸前,这是正色,应是女演员忠都秀充末色,即“正末”。如她充旦色,则为“正旦”,左起第二人,头戴软罗帽,身穿镶边土黄色开襟长袍,浓眉勾白眼圈,伸颈露嘴,袒胸侧立,双手屈举作势,应是“净”色。右起第二人裹幞头,着圆领宽缘青袍,乘皂靴,挂三髭髯,叉手而立,可能是“副末”。左起第一人裹唐巾,着圆领青袍、上绣滚黄龙,乘乌皮靴,左手骞袍角,左手执扇,扮作祗候,应为装旦,属杂色。右起第一人裹幞头,着圆领鹤纹黄袍,双手捧仪刀,扮作侍 从,应为杂色。后排居中者绘卧蚕眉,挂满髯,右起第一人,女子服饰,左手执扇,均应为杂色。这大体反映了元杂剧的角色行当的情况。 元杂剧演员的面部化妆,比宋金杂剧要丰富、细膩,可以看到戏曲化妆中末色、旦色、净色以及正副的进一步分化。元杂剧的“正末”,除了本色脸、脂粉妆以外还有红脸、黑脸等粉墨妆。如山西洪洞县明应王殿元杂剧壁画中正末是俊扮,脂粉妆,但是鼻梁间有一小块蝶状的白粉(因优伶扮官员,略加点破,以示与真官区别)。净是粉墨滑稽妆,眼鼻间白粉圈甚明,眉形墨染。副末与杂色,也勾脸画目,但与主要角色比较有明显差别。服饰力求精美,从这幅壁画中,也可以看出戏曲服饰程式化的、装饰性的传统。(四)剧本体制 元杂剧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它又是元杂剧演出本,是场上之曲。所以,日本学者青木正儿拜访王国维,表示自己准备治明代戏曲时,王国维说:“明以后无足取,元曲为活文学,明清之曲,死文学也。”明清戏曲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巅峰时期,然而,就元杂剧剧本与演出之密切程度而言,这话也不是没有道理的。适应元杂剧演出,元杂剧剧本的体制有其独具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惯例。 ……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元刊杂剧的面目
 第二节 元杂剧的演出和剧本体制
  (一)元杂剧的演出形式
  (二)元代的戏台
  (三)元杂剧的演员
  (四)剧本体制
 第三节 元杂剧与蒙元文化
第二章 中国传统戏剧的渊源和元杂剧的分期
 第一节 古剧及宋以前准戏剧艺术
 第二节 宋金杂剧
 第三节 元杂剧的分期和发展
第三章 元初期杂剧
 第一节 关汉卿
 第二节 杨显之、纪君祥、马致远  (前期)及大都作家
 第三节 白仁甫及真定作家
 第四节 高文秀及东平作家
 第五节 石君宝及平阳作家
 第六节 郑廷玉、武汉臣及其他作家
第四章 元中期杂剧
. 第一节 马致远  (后期)及其他作家
 第二节 王实甫及其《西厢记》
 第三节 郑光祖、宫大用、乔吉及杭州作家
第五章 元晚期杂剧
 第一节 秦简夫及其他作家
 第二节 元代的无名氏杂剧
第六章 余 论
 第一节 北杂剧的衰落和明前期北杂剧作家
 第二节 南戏的兴起和发展
  (一)古代的元杂剧研究
  (二)近现代的元杂剧研究
  (三)当代的元杂剧研究
  (四)国外的元杂剧研究
附录
后记
修订版后记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元杂剧史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