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刘师培讲经学》精选其代表性著作如《经学教科书》、《汉代古文学辨诬》、《两汉学术发微论》等,体现了刘氏“等经视史”、“平分古今”、“持平汉宋”的经学主张。扬州学派接武吴、皖,为清代乾嘉学术重要之流派。仪征刘氏四世治经,显扬海内,其四世共治《左传》之学,实为近代学术史上一大奇观。作为个中翘楚,刘师培之经学可谓集家世治学之大成。
目录
经学教科书
第一册
序例
第一课 经学总述
第二课 经字之定义
第三课 古代之《六经》
第四课 西周之《六经》
第五课 孔子定《六经》
第六课 孔子弟子之传经(上)
第七课 孔子弟子之传经(下)
第八课 尊崇《六经》之原因
第九课 两汉《易》学之传授
第十课 两汉《尚书》学之传授
第十一课 两汉《诗》学之传授
第十二课 两汉《春秋》学之传授
第十三课 两汉《礼》学之传授
第十四课 两汉《论语》之传授附《孟子》、《学》、《庸》
第十五课 两汉《孝经》之传授附《尔雅》
第十六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易》学
第十七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书》学
第十八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诗》学
第十九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春秋》学
第二十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礼》学
第二十一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论语》学附《孟子》、《学》、《庸》
第二十二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孝经》学附《尔雅》
第二十三课 宋元明之《易》学
第二十四课 宋元明之《书》学
第二十五课 宋元明之《诗》学
第二十六课 宋元明之《春秋》学
第二十七课 宋元明之《礼》学
第二十八课 宋元明之《论语》学附《孟子》、《学》、《庸》
第二十九课 宋元明之《孝经》学附《尔雅》
第三十课 近儒之《易》学
第三十一课 近儒之《书》学
第三十二课 近儒之《诗》学
第三十三课 近儒之《春秋》学
第三十四课 近儒之《礼》学
第三十五课 近儒之《论语》学附《孟子》、《学》、《庸》
第三十六课 近儒之《孝经》学附《尔雅》
第二册
弁言
第一课 《易经》总义
第二课 《易经》卦名
第三课 卦名释义
第四课 论《易》卦之作用
第五课 释三《易》
第六课 释《周易》之旨
第七课 论《易》有三义
第八课 释《彖》辞
第九课 释爻辞(上)
第十课 释爻辞(下)
第十一课 释《易》象
第十二课 释《十翼》
第十三课 说筮法
第十四课 说互体(一)
第十五课 说互体(二)
第十六课 说互体(三)
第十七课 说互体(四)
第十八课 说卦变(一)
第十九课 说卦变(二)
第二十课 说卦变(三)
第二十一课 说比例
第二十二课 论《易经》与文字之关系
第二十三课 论《易》学与数学之关系
第二十四课 论《易》学与科学之关系
第二十五课 论《易》学与史学之关系
第二十六课 论《易》学与政治学之关系
第二十七课 论《易》学与社会学之关系
第二十八课 论《易》学与伦理学之关系
第二十九课 论《易经》与哲学之关系(一)
第三十课 论《易经》与哲学之关系(二)
第三十一课 论《易经》与哲学之关系(三)
第三十二课 论《易经》与礼典之关系(上)
第三十三课 论《易经》与礼典之关系(下)
第三十四课 论《易》词(上)
第三十五课 论《易》词(下)
第三十六课 释《易》韵
汉代古文学辨诬
一 辨明汉代以前经无今古文之分
二 论今古文之分仅以文字不同之故
三 论古经亡于秦火
四 辨明今古文立说多同 非分两派
五 论西汉初年学者多治古文学
六 论西汉今文家不废古文
七 论宋于庭之说不足信
八 辨魏氏之说不可从
九 论龚氏之说不足信
十 总论
两汉学术发微论
总序
两汉政治学发微论
两汉种族学发微论
两汉伦理学发微论
第一册
序例
第一课 经学总述
第二课 经字之定义
第三课 古代之《六经》
第四课 西周之《六经》
第五课 孔子定《六经》
第六课 孔子弟子之传经(上)
第七课 孔子弟子之传经(下)
第八课 尊崇《六经》之原因
第九课 两汉《易》学之传授
第十课 两汉《尚书》学之传授
第十一课 两汉《诗》学之传授
第十二课 两汉《春秋》学之传授
第十三课 两汉《礼》学之传授
第十四课 两汉《论语》之传授附《孟子》、《学》、《庸》
第十五课 两汉《孝经》之传授附《尔雅》
第十六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易》学
第十七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书》学
第十八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诗》学
第十九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春秋》学
第二十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礼》学
第二十一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论语》学附《孟子》、《学》、《庸》
第二十二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孝经》学附《尔雅》
第二十三课 宋元明之《易》学
第二十四课 宋元明之《书》学
第二十五课 宋元明之《诗》学
第二十六课 宋元明之《春秋》学
第二十七课 宋元明之《礼》学
第二十八课 宋元明之《论语》学附《孟子》、《学》、《庸》
第二十九课 宋元明之《孝经》学附《尔雅》
第三十课 近儒之《易》学
第三十一课 近儒之《书》学
第三十二课 近儒之《诗》学
第三十三课 近儒之《春秋》学
第三十四课 近儒之《礼》学
第三十五课 近儒之《论语》学附《孟子》、《学》、《庸》
第三十六课 近儒之《孝经》学附《尔雅》
第二册
弁言
第一课 《易经》总义
第二课 《易经》卦名
第三课 卦名释义
第四课 论《易》卦之作用
第五课 释三《易》
第六课 释《周易》之旨
第七课 论《易》有三义
第八课 释《彖》辞
第九课 释爻辞(上)
第十课 释爻辞(下)
第十一课 释《易》象
第十二课 释《十翼》
第十三课 说筮法
第十四课 说互体(一)
第十五课 说互体(二)
第十六课 说互体(三)
第十七课 说互体(四)
第十八课 说卦变(一)
第十九课 说卦变(二)
第二十课 说卦变(三)
第二十一课 说比例
第二十二课 论《易经》与文字之关系
第二十三课 论《易》学与数学之关系
第二十四课 论《易》学与科学之关系
第二十五课 论《易》学与史学之关系
第二十六课 论《易》学与政治学之关系
第二十七课 论《易》学与社会学之关系
第二十八课 论《易》学与伦理学之关系
第二十九课 论《易经》与哲学之关系(一)
第三十课 论《易经》与哲学之关系(二)
第三十一课 论《易经》与哲学之关系(三)
第三十二课 论《易经》与礼典之关系(上)
第三十三课 论《易经》与礼典之关系(下)
第三十四课 论《易》词(上)
第三十五课 论《易》词(下)
第三十六课 释《易》韵
汉代古文学辨诬
一 辨明汉代以前经无今古文之分
二 论今古文之分仅以文字不同之故
三 论古经亡于秦火
四 辨明今古文立说多同 非分两派
五 论西汉初年学者多治古文学
六 论西汉今文家不废古文
七 论宋于庭之说不足信
八 辨魏氏之说不可从
九 论龚氏之说不足信
十 总论
两汉学术发微论
总序
两汉政治学发微论
两汉种族学发微论
两汉伦理学发微论
刘师培讲经学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