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cover.yuntu.io/71/22/9787301022771.jpg)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收《次区域性合作是通向亚太经济一体化的现实道路》、《战后东南亚排华运动探索》、《汉文化释义》、《东方文化及其交流》等论文18篇。
目录
书名页 1
版权页 2
CONT ENT S 267
目录 269
次区域性合作是通向亚太经济一体化的现实道路 3
一、近几年来次区域性合作在东亚的兴起 3
二、次区域性合作发展的原因 6
三、次区域性合作的地位和前景 9
东北亚经济合作现状及“圈”的形成阶段与形态 12
一、东北亚的范围 13
二、合作的条件和难点 14
三、东北亚经济合作现状 15
四、形成经济合作圈的阶段和形态 20
五、原则、凝聚思想及资金 22
六、前景 23
日本的经济政策与对东北亚的经济合作 27
一、日本同东北亚国家和地区间的双边贸易与经济合作 27
二、日本政府的经济政策调整及其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 40
越南经济改革及其与亚太国家经贸关系的发展 45
一、改革前的越南经济 45
二、越南经济改革的进程 47
三、越南的改革开放初见成效 51
四、越南与亚太国家经贸关系的发展 55
近代中日两国“同途殊归”探要 60
一 60
二 66
论日本现代化成功的主要文化动因—— 容受性和集团性 74
一、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原因何在 74
二、日本文化的容受性 77
三、日本文化的集团性 84
四、结束语 95
对越南古代历史和文化的若干新认识 98
一、关于越南的早期国家 98
二、关于北属时期 100
三、关于公田、公土 102
四、农民起义问题 104
五、关于越南疆域的形成 105
六、关于越南文化 107
英国统治与印度社会经济变化 109
一 110
二 116
三 122
战后东南亚排华运动探索 129
一 129
二 133
三 137
四 141
1960 年以来的缅甸政治变化 147
一 147
二 149
三 151
四 155
海外华人历史珍本文献《海岛逸志》的校注 159
汉文化释义 163
一、以汉字为载体 163
二、以汉族文化为主体 170
三、以汉朝为标志 174
东方文化及其交流 181
文化创造的多元性 181
文化交流的必然性 184
文化交流的条件 186
文化交流中的创造 189
文化民族性的形成与发展 191
河姆渡文化对研究环太平洋区域文明的起源与传播的重大意义 196
一、河姆渡考察所见及几点体会 196
二、河姆渡文化的原始艺术 199
三、河姆渡文化的向外传播 201
四、结论 203
中国、印尼在宗教、语言和文学领域的交流 205
一、宗教 205
二、语言 211
三、文学 217
爪哇传统的“家”“国”观与印尼现代精英政治的嬗变 224
越南历史上的道教初探 230
一、自主封建国家建立前的越南道教 230
二、从自主封建国家建立到属明时期的越南道教 233
三、从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到封建社会衰落时期的越南道教 242
亚太地区的达罗毗荼式亲属制度 256
达罗毗荼式亲属称谓制度的特点 257
我国汉族和南方少数民族中的达罗毗荼式亲属称谓制度 259
达罗毗荼式亲属制度的变化规律 262
版权页 2
CONT ENT S 267
目录 269
次区域性合作是通向亚太经济一体化的现实道路 3
一、近几年来次区域性合作在东亚的兴起 3
二、次区域性合作发展的原因 6
三、次区域性合作的地位和前景 9
东北亚经济合作现状及“圈”的形成阶段与形态 12
一、东北亚的范围 13
二、合作的条件和难点 14
三、东北亚经济合作现状 15
四、形成经济合作圈的阶段和形态 20
五、原则、凝聚思想及资金 22
六、前景 23
日本的经济政策与对东北亚的经济合作 27
一、日本同东北亚国家和地区间的双边贸易与经济合作 27
二、日本政府的经济政策调整及其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 40
越南经济改革及其与亚太国家经贸关系的发展 45
一、改革前的越南经济 45
二、越南经济改革的进程 47
三、越南的改革开放初见成效 51
四、越南与亚太国家经贸关系的发展 55
近代中日两国“同途殊归”探要 60
一 60
二 66
论日本现代化成功的主要文化动因—— 容受性和集团性 74
一、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原因何在 74
二、日本文化的容受性 77
三、日本文化的集团性 84
四、结束语 95
对越南古代历史和文化的若干新认识 98
一、关于越南的早期国家 98
二、关于北属时期 100
三、关于公田、公土 102
四、农民起义问题 104
五、关于越南疆域的形成 105
六、关于越南文化 107
英国统治与印度社会经济变化 109
一 110
二 116
三 122
战后东南亚排华运动探索 129
一 129
二 133
三 137
四 141
1960 年以来的缅甸政治变化 147
一 147
二 149
三 151
四 155
海外华人历史珍本文献《海岛逸志》的校注 159
汉文化释义 163
一、以汉字为载体 163
二、以汉族文化为主体 170
三、以汉朝为标志 174
东方文化及其交流 181
文化创造的多元性 181
文化交流的必然性 184
文化交流的条件 186
文化交流中的创造 189
文化民族性的形成与发展 191
河姆渡文化对研究环太平洋区域文明的起源与传播的重大意义 196
一、河姆渡考察所见及几点体会 196
二、河姆渡文化的原始艺术 199
三、河姆渡文化的向外传播 201
四、结论 203
中国、印尼在宗教、语言和文学领域的交流 205
一、宗教 205
二、语言 211
三、文学 217
爪哇传统的“家”“国”观与印尼现代精英政治的嬗变 224
越南历史上的道教初探 230
一、自主封建国家建立前的越南道教 230
二、从自主封建国家建立到属明时期的越南道教 233
三、从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到封建社会衰落时期的越南道教 242
亚太地区的达罗毗荼式亲属制度 256
达罗毗荼式亲属称谓制度的特点 257
我国汉族和南方少数民族中的达罗毗荼式亲属称谓制度 259
达罗毗荼式亲属制度的变化规律 262
Asian-Pacific studies Peking university.2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loading icon](/img/book/loading_solarSystem.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