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本文采用国际考古学理论方法,根据文化生态学和系统论,对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文化适应开展了尝试性探讨。从“文化适应性”的新视角,以华北地区南部的柿子滩、下川、柴寺(丁村77:01地点)、薛关以及泥河湾盆地的虎头梁等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细石叶工艺为研究对象,运用技术-类型分析、微痕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比揭示出不同石制品组合石器技术、维生策略和居址形态等方面的差异性。进而从文化的动态进程、演化动力及影响因素,构建晚更新世华北地区人类的文化适应系统——细石叶工艺系统。
目录
目 录 16
第一章 引 言 23
第二章 系统论与文化适应 38
第一节 考古学中的系统论 39
第二节 文化适应 46
第三章 分析:动态性思维 64
第一节 “操作链”概念 64
第二节 级差型动态分类体系 74
第三节 微痕分析 88
第四节 标本采样与数据处理 104
第四章 下川石制品分析 127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27
第二节 类型— 技术分析 131
第三节 微痕分析 142
第四节 工艺与功能 147
第五章 柴寺(丁村77∶01地点)石制品分析 155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55
第二节 类型— 技术分析 157
第三节 微痕分析 160
第四节 工艺与功能 169
第六章 柿子滩石制品分析 173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73
第二节 类型— 技术分析 182
第三节 工艺与功能 189
第七章 其他相关遗址 197
第一节 薛关石制品组合 197
第二节 虎头梁石制品组合 205
第八章 对比与讨论 217
第一节 晚更新世华北地区的生态环境 217
第二节 石制品技术的差异性 221
第三节 维生方式与居址形态的差异性 229
第四节 文化适应系统的动态解析 235
第九章 结 语 259
附录 265
附录1 石器装柄微痕实验的步骤与记录 265
附录2 刮骨实验多阶段微痕观察记录表 274
附录3 下川细石器制品(石片类)测量记录表 279
附录4 下川细石器制品(工具类)测量记录表 283
附录5 下川细石器制品(废弃类)测量记录表 307
附录6 柴寺(丁村77:01地点)细石器制品(石片类)测量记录表 315
附录7 柴寺(丁村77:01地点)细石器制品(工具类)测量记录表 323
附录8 柴寺(丁村77:01地点)细石器制品(废弃类)测量记录表 331
附录9 柿子滩S9地点细石核测量记录表 333
附录10 测量数据代码表 334
后 记 343
第一章 引 言 23
第二章 系统论与文化适应 38
第一节 考古学中的系统论 39
第二节 文化适应 46
第三章 分析:动态性思维 64
第一节 “操作链”概念 64
第二节 级差型动态分类体系 74
第三节 微痕分析 88
第四节 标本采样与数据处理 104
第四章 下川石制品分析 127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27
第二节 类型— 技术分析 131
第三节 微痕分析 142
第四节 工艺与功能 147
第五章 柴寺(丁村77∶01地点)石制品分析 155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55
第二节 类型— 技术分析 157
第三节 微痕分析 160
第四节 工艺与功能 169
第六章 柿子滩石制品分析 173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73
第二节 类型— 技术分析 182
第三节 工艺与功能 189
第七章 其他相关遗址 197
第一节 薛关石制品组合 197
第二节 虎头梁石制品组合 205
第八章 对比与讨论 217
第一节 晚更新世华北地区的生态环境 217
第二节 石制品技术的差异性 221
第三节 维生方式与居址形态的差异性 229
第四节 文化适应系统的动态解析 235
第九章 结 语 259
附录 265
附录1 石器装柄微痕实验的步骤与记录 265
附录2 刮骨实验多阶段微痕观察记录表 274
附录3 下川细石器制品(石片类)测量记录表 279
附录4 下川细石器制品(工具类)测量记录表 283
附录5 下川细石器制品(废弃类)测量记录表 307
附录6 柴寺(丁村77:01地点)细石器制品(石片类)测量记录表 315
附录7 柴寺(丁村77:01地点)细石器制品(工具类)测量记录表 323
附录8 柴寺(丁村77:01地点)细石器制品(废弃类)测量记录表 331
附录9 柿子滩S9地点细石核测量记录表 333
附录10 测量数据代码表 334
后 记 343
晋翼地区部分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考古学分析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