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绪论包括辑佚界说评议、辑佚起源说评议和辑佚研究述要。第一章为清代辑佚的发展, 第二章为清代辑佚凡例考, 第三章为清代辑佚误例考。
目录
序 /l
绪论/1
一、辑佚界说评议/2
二、辑佚起源诸说评议/5
三、辑佚研究述要/11
四、研究的主要问题与资料的使用/l6
第一章 清代辑佚与学术研究的互动/l8
一、辑佚与考据学/20
(一)尊古崇汉的治学理念对辑佚的
影响和促进/21
(二)佚书佚文在学术研究中的
广泛应用与辑佚的发展/27
二、辑佚与图书典藏/34
(一)注重实用,以常见版本为主/36
(二)注重收藏类书、古注等辑佚常用书/37
(三)收藏有较多的古佚书辑本/41
三、辑佚与图书编撰/48
(一)辑佚与《四库全书》的纂修/48
(二)辑佚与目录书的编撰/56
(三)辑佚与古经解汇编/59
第二章 清代辑佚凡例考/63
一、辑佚的缘起/63
(一)为学术研究而辑佚/63
(二)重视某类文献而辑佚/66
(三)不满已有辑本而辑佚/69
(四)重应用而辑佚/71
(五)因师承家学而辑佚/72
二、辑佚的准备/74
(一)考查文献流传存佚/74
(二)参考已有辑佚成果/79
三、佚文的来源/81
四、佚文的查检/85
(一)查检范围的时间限断/85
(二)考师承家法/87
(三)分析书名的演变/89
(四)分析同人异称/90
(五)运用比较法确认佚文/91
(六)非彼即此推论法/92
(七)以文辞义例推循/93
(八)据注补佚文/94
(九)据佚书通例补佚文/94
(十)在读书过程中积累佚文/95
五、佚文的取舍/96
(一)佚文取舍的原则/96
(二)明引者直录原文/l01
(三)数书并引择善而从/102
(四)数书并引注明异同/104
(五)数书并引缀合为一/105
(六)数书并引异者并收/108
(七)数书并引异同兼采/111
六、辑本的体例/ll2
(一)还原佚书的体例/ll2
(二)自定辑本的体例/ll6
(三)还原与自定体例相结合/121
(四)保持引文的体例/l21
(五)辑佚丛书的体例/l22
七、佚文的整理/l24
(一)佚文的出处/l24
(二)佚文的校勘/l29
(三)佚文的补注/l31
(四)佚文的考辨/l32
八、辑本的附录/l33
(一)辑本及佚书解题/l34
(二)论佚书的价值/136
(三)诸书论述/137
(四)佚文的具体来源/l37
(五)自述辑佚情形/138
(六)述知见辑佚故事/l39
(七)自述辑本的刊刻情况/l39
(八)自论辑本的不足/l40
(九)订误及补遗/l40
(十)引用书目 /141
第三章清代辑佚误例考/142
一、以存为佚/142
(一)查检疏忽/143
(二)典籍传本少/l44
(三)典籍只有海外传本/146
(四)为存善本而辑未佚书/l46
二、阙辑失采/148
(一)引书不广/149
(二)采而未尽/150
(三)取舍不当/151
(四)版本不善/152
(五)藏书不多/154
(六)同书异名 /155
三、重出误收/155
(一)泛滥/155
(二)重复/157
(三)误收/159
四、删削改窜/164
(一)忌讳改字/164
(二)避讳改字/165
(三)改译名 /l65
(四)删削卷数及考证/l65
(五)删削所谓异端之文/166
五、编排杂乱/168
(一)失考佚书体例/169
(二)乱立篇目 /169
(三)随意配隶佚文/170
(四)割裂原文/170
(五)缀合失次/170
六、来源不明/171
(一)不注出处/171
(二)不注卷数/172
(三)出处不完备/l72
(四)出处误/l73
(五)卷数误/l73
(六)不注原始出处/174
附录:马国翰藏书探析——以《玉函山房藏书簿录》为中心 /175
附表一:清代郑玄佚著主要辑本简表 /232
附表二:清代部分学者的辑佚代表作及其藏书情况简表 /231
附表三:《玉函山房藏书簿录》著录佚书辑本表 /24l
附表四:《经典集林》佚文出处简表/248
附表五:《十种古逸书·楚汉春秋·叙录》 /251
附表六:《汉魏二十一家注·援引书目》 /253
参考书目 /257
绪论/1
一、辑佚界说评议/2
二、辑佚起源诸说评议/5
三、辑佚研究述要/11
四、研究的主要问题与资料的使用/l6
第一章 清代辑佚与学术研究的互动/l8
一、辑佚与考据学/20
(一)尊古崇汉的治学理念对辑佚的
影响和促进/21
(二)佚书佚文在学术研究中的
广泛应用与辑佚的发展/27
二、辑佚与图书典藏/34
(一)注重实用,以常见版本为主/36
(二)注重收藏类书、古注等辑佚常用书/37
(三)收藏有较多的古佚书辑本/41
三、辑佚与图书编撰/48
(一)辑佚与《四库全书》的纂修/48
(二)辑佚与目录书的编撰/56
(三)辑佚与古经解汇编/59
第二章 清代辑佚凡例考/63
一、辑佚的缘起/63
(一)为学术研究而辑佚/63
(二)重视某类文献而辑佚/66
(三)不满已有辑本而辑佚/69
(四)重应用而辑佚/71
(五)因师承家学而辑佚/72
二、辑佚的准备/74
(一)考查文献流传存佚/74
(二)参考已有辑佚成果/79
三、佚文的来源/81
四、佚文的查检/85
(一)查检范围的时间限断/85
(二)考师承家法/87
(三)分析书名的演变/89
(四)分析同人异称/90
(五)运用比较法确认佚文/91
(六)非彼即此推论法/92
(七)以文辞义例推循/93
(八)据注补佚文/94
(九)据佚书通例补佚文/94
(十)在读书过程中积累佚文/95
五、佚文的取舍/96
(一)佚文取舍的原则/96
(二)明引者直录原文/l01
(三)数书并引择善而从/102
(四)数书并引注明异同/104
(五)数书并引缀合为一/105
(六)数书并引异者并收/108
(七)数书并引异同兼采/111
六、辑本的体例/ll2
(一)还原佚书的体例/ll2
(二)自定辑本的体例/ll6
(三)还原与自定体例相结合/121
(四)保持引文的体例/l21
(五)辑佚丛书的体例/l22
七、佚文的整理/l24
(一)佚文的出处/l24
(二)佚文的校勘/l29
(三)佚文的补注/l31
(四)佚文的考辨/l32
八、辑本的附录/l33
(一)辑本及佚书解题/l34
(二)论佚书的价值/136
(三)诸书论述/137
(四)佚文的具体来源/l37
(五)自述辑佚情形/138
(六)述知见辑佚故事/l39
(七)自述辑本的刊刻情况/l39
(八)自论辑本的不足/l40
(九)订误及补遗/l40
(十)引用书目 /141
第三章清代辑佚误例考/142
一、以存为佚/142
(一)查检疏忽/143
(二)典籍传本少/l44
(三)典籍只有海外传本/146
(四)为存善本而辑未佚书/l46
二、阙辑失采/148
(一)引书不广/149
(二)采而未尽/150
(三)取舍不当/151
(四)版本不善/152
(五)藏书不多/154
(六)同书异名 /155
三、重出误收/155
(一)泛滥/155
(二)重复/157
(三)误收/159
四、删削改窜/164
(一)忌讳改字/164
(二)避讳改字/165
(三)改译名 /l65
(四)删削卷数及考证/l65
(五)删削所谓异端之文/166
五、编排杂乱/168
(一)失考佚书体例/169
(二)乱立篇目 /169
(三)随意配隶佚文/170
(四)割裂原文/170
(五)缀合失次/170
六、来源不明/171
(一)不注出处/171
(二)不注卷数/172
(三)出处不完备/l72
(四)出处误/l73
(五)卷数误/l73
(六)不注原始出处/174
附录:马国翰藏书探析——以《玉函山房藏书簿录》为中心 /175
附表一:清代郑玄佚著主要辑本简表 /232
附表二:清代部分学者的辑佚代表作及其藏书情况简表 /231
附表三:《玉函山房藏书簿录》著录佚书辑本表 /24l
附表四:《经典集林》佚文出处简表/248
附表五:《十种古逸书·楚汉春秋·叙录》 /251
附表六:《汉魏二十一家注·援引书目》 /253
参考书目 /257
清代辑佚研究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