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大运河-文明游北京

副标题:无

作   者:万安伦

分类号:

ISBN:9787200144741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本书详细介绍了京城大运河及沿途的历史遗迹。开篇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大运河数百年的文化,然后按照地理方位详细介绍了京城大运河各段的历史遗迹,包括它们的历史和现状、地理位置、开放时间等,并辅以相关的民间传说,使得整部书呈现出既厚重又生动的特点,读来兴趣盎然。


目录


*章相约文明游北京

第二章闲来话北京—京城大运河

大运河边的北京城/ 10

数百年的运河文化/ 12

文艺作品里的京城大运河/ 18

第三章京城大运河往事

站在通州望京城

通惠河畔/ 26

张家湾镇/ 38

通运桥、虹桥/ 46

皇木厂村/ 54

燃灯佛舍利塔/ 62

三教庙/ 74

永通桥/ 84

大运河森林公园/ 94

通州大运中仓遗址/ 104

通州博物馆/ 108

西海子公园/ 114

运河边的水岸粮仓

南新仓/ 122

禄米仓/ 132

海运仓·北新仓/ 140

东不压桥遗址/ 146

澄清上闸(万宁桥)/ 152

通惠河玉河遗址/ 156

银锭桥和金锭桥/ 162

什刹海/ 172

水岸山边望玉泉

汇通祠/ 182

德胜门箭楼/ 190

南长河/ 196

瓮山泊(昆明湖)/ 204

昆明湖绣漪闸/ 214

广源闸/ 218

参考资料/ 222


【书摘与插画】

北京城市的发展与运河密切相关,早在元代,在北京运河的沿岸就已经开始形成元大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而围绕着水运也出现了颇具南北交融特色的商业街市和文化景象。如今地安门至鼓楼一带的传统商业格局、什刹海周边的码头水市风貌,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出现并一直延续至今的。今天,在运河沿岸仍然可以看到许多珍贵历史遗迹,如白浮泉及其引水渠、通惠河水道(包括城中段的玉河等)、坝河、沿河附近的仓场(南新仓、神木厂等)、闸坝(广源闸、庆丰闸等)、码头(高碑店、张家湾)等。漕运的兴盛也带动了沿岸许多城镇的发展,张家湾就是*好的例子。位于潞河与永定河交汇处的张家湾,是**大天然良港。每当冰雪消融、春江水暖的时候,城外的运河上就是一片船桅林立、舳舻连绵的景象,明代文人蒋一葵就曾形容这里是“水势环曲,官船客舫,漕运舟航,骈集于此。弦唱相闻,*称繁盛”。明人曹代萧诗:“潞水东湾四十程,烟光无数紫云生。王孙驰马城边过,笑指红楼听玉筝。”在那时,随着张家湾漕运的发展,它也早已不仅仅是一个漕运码头,市井的繁华和文化气象展现无遗。

而生活在皇城根下的北京人,也因着这独特的地理及文化优势,不断融合与发展,逐渐形成了属于北京的人文特色。从江南一路北上的大运河,在为首都带来供给的同时,也在北方的粗犷中增添了几分属于江南的细腻。而北京的文化更是因着大运河的影响,逐渐衍生出了更多的内容,其中*为典型的就当数国粹京剧了。据资料记载,京剧就是在大运河的作用下,南北文化相互融合发展的*好例子。与漕运有关的花会、庙会、放河灯、舞龙、高跷、运河号子等民风民俗以及民谣等,对北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产生了巨大作用。北京民谚中如“西有三家店,东有张家湾”的说法,就是运河文化对北京历史影响的反映。

而在北京,运河沿岸地区的风俗习惯更是将大运河的影响展现得淋漓尽致。商人由江南北上,来到北京地区,也将他们当地的风俗带到了北京城,在通州就有这样一座寺庙佑胜教寺,它供奉的并不是传统北方人所信仰的道教抑或佛教神佛,而是我国沿海城市所尊奉的妈祖。在运河的沟通下,宗教的信仰也便随着运河来到了这常年与水打交道的北京周围。

不断巩固的都城地位,以及这里众多民族、不同地区人民的会聚,使北京形成不断包容聚合的城市态度。如今,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剧,北京城早已不仅仅吸引全国各地人们的目光,它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世界各国的人们来到这里,相信在北京包容大气的氛围里,这里将会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

数百年的运河文化

数百年来,在北京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老话:“北京城是漂来的。”作为六个王朝的都城,北京如巨龙般昂首在中国的北方。但其实受其自然环境和所处地理位置的限制,北京自古以来便是苦水之地,这里众多的粮食和物资都依赖于南方城市的供给。而对于古代中国而言,既可以满足运输成本低廉、速度又不至于太缓慢的交通方式,非水运莫属了。因此,随着北京开始成为一国之都,漕运作为水的一项新功能便应运而生了,由此运河也开始登上了北京经济的舞台。在北京城内,纵横交错的水系与由南至北、一路跨越南方的广大区域而来的大运河相互贯通,为旧时北京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物资和给养,也为北京带来了数百年的繁荣昌盛。

历数古代漕运的价值,其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等方面都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所谓漕运,其实就是通过海道、河道将地方官府征收的粮食、物品运往京城或其他指定的地方。而漕粮,便是通过漕运而运往各地以供政府各项开支的粮食。漕粮的运输对北京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没有这源源不断的漕粮供给,作为都城的北京恐怕一天都难以正常运行,而漕运除去运送维系京城命脉的粮食和日用品外,北京城几乎所有的诸如木材、砖石等建筑材料,也都依赖于这条大运河。此外,紧邻京师的京畿重地——天津,也是靠着便捷的水运来拱卫北京,加深两地之间的联系。因此,可以说古时北京的存在,就依赖于这条曾奔涌了千余年的大运河,北京的文化,也就是源远流长的漕运文化。

“国家之大事在漕,漕运之务在河”,作为维系北京经济命脉的重要手段,漕运历来都深受统治者的重视。而说到北京开凿漕运的历史,它的时间*早可以追溯到秦代,并在辽金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辽史》中就曾经记载:“延芳淀方数百里,春时鹅鹜所聚,夏秋多菱芡。”为向京城运送物资, 萧太后曾指挥修建了从张家湾到迎春门(约在今南横街东段附近)的人工运河,即人们常说的萧太后河,这也是北京建都历史上关于漕运的*早的一条记录。为发展漕运,辽代统治者在北京开凿了多条“萧太后运粮河”,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幽燕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而到了金代,统治者又将永定河的河水引入运河,来发展京师的漕运,为了控制河流水量,人们还沿河设置了闸坝,同时,又引高梁河上游支流的河水,经人工开凿的引水渠,注入中都城的北护城河,然后再把北护城河的范围向东扩展与闸河相接。这样,通州的粮船便可以直接进入京城,节约了粮草运输的周期。但由于闸河水量有限,每当枯水期,漕船常常会因闸河水量不足而出现浅滞的情况,因此,为满足京师对粮食的需求,当时的漕运还不得不兼用车辆陆运。金代,张家湾作为通州通往北京城的漕运码头,从大运河运输来的大批粮食物资进入张家湾后,有的立即换车马运入北京城,有的则暂时储存于通州各仓储货场,由此,通州也便成了“水陆要会”和“百货所聚”之地。在今天的通州,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货栈遗迹,如粮仓、皇木厂、盐场、木瓜场、竹木场等。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京城大运河-文明游北京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