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共同题名:Frontier theories of China economic growth

副标题:无

作   者:张平,刘霞辉,王宏淼主笔

分类号:

ISBN:9787500492795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中国经济增长前沿2:转向结构均衡增长的理论和政策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迈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之际,中国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摆在世人面前的是这样两幅并存的“中国图景”:一幅图景是两位数的经济赶超式增长,GDP总量达到世界第二;另一幅图景则是高消耗、高放、高污染,城市化过程中的高房价,内外失衡,收入差距过大等,很多问题已不可持续。如基尼系数超过0.45;全球最高M2/GDP比例,而同时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的比重依然极低;国有资产占据垄断地位,对外资非常开放?一些领域几乎为外资所控制,而同时民营部门发育不足,发展受限制和困难重重;工业一直占据50%的比重,制造能力超强,但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服务业发展滞后;有着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和最大的潜在市场,经济规模快速扩张但隐性失业仍然比较严重,农村人口依然庞大,城乡差距越来越大;长江、珠江和环渤海三个三角洲地区,占据中国经济2/3的比重,而中西部发展则相对落后,需要中央财政补贴,转移支付和稳定成本很高;摩天大楼、霓虹灯与信息离速公路赶欧超美,而定期集市、初级市场与小农生活依然自成一体、生生不息……诸如此类的双重事实,不?而足。可以说,我们面对的是人类历史上后发大国从赶超增长转向均衡发展的前无古人的、极为复杂的经济发展阶段。对中国经济发展谜题的抽象和破解,对中国经济趋势的判断与预测,成为当、代经济学最激动人心的研究主题。  

目录

  主报告
   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发展模式转变
   ――转向“结构均衡增长”的战略要点和政策选择
   一 迈向中高收入阶段的重大挑战
   二 中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三 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和新增长机制
   四 基于城市化和技术进步两大动力的未来发展情景模拟
   五 转向“结构均衡增长”的政策选择
  第一部分 中国经济的总体评估及国际比较
   报告1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增长与结构变革
   一 高速增长的路径
   二 制度变革、增长阶段和增长主线回顾
   三 中国经济配置要素的模式转换
   四 持续的经济结构现代化
   五 未来中国经济增长路径的选择
   报告2 中国“增长奇迹”的再审视
   一 高速增长中的结构变化
   二 国际比较中的增长奇迹
   三 中国增长奇迹的背后
   报告3 资源禀赋、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中俄比较视角
   一 转型期中俄经济增长状况及其特点
   二 资源禀赋与中俄经济增长
   三 制度变迁与中俄经济增长
   四 总结与建议
   报告4 英国、美国、德国、日本、中国五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若干增长与结构变革特征的比较分析
   一 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若干特征
   二 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后与英国、美国、德国、日本快速发展时期的比较
   三 启示
  第二部分 要素结构配置和技术进步
   报告5 资本形成与中国经济增长
   一 资本积累是中国高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二 资本形成的路径变化
   三 投资与消费
   四 小结
   报告6 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
   一 制度变革、产业导向与劳动力流动
   二 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
   三 现有增长模式的矛盾及问题
   四 结构转型的对策
   报告7 经济结构扩展过程中的技术进步和要素结构配置路径
   一 经济增长来源分类――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的关系
   二 从模仿到创新的工业化道路――决定经济结构.的变动趋势
   三 模仿转向创新路径业已开始的几点证明
   报告8 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
   一 关于我国科技状况的描述分析
   二 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对?新的影响
   三 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对GDP的影响
   四 政策建议
  第三部分 空间结构转变与城市化
   报告9 城市化过程中财政收支结构转变和促进结构变革政策
   一 城市化加速发展导致的经济结构变化
   二 城市化发展促进财政支出结构改变
   三 城市化与财政收入结构的关系
   四 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与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
   五 促进结构优化的财政政策选择
   报告10 中国城市化影响政府公共支出的理论分析及实证
   一 引言
   二 城市化影响公共支出比重的理论分析
   三 城市化率影响政府公共支出的实证分析
   四 结论及建议
   报告11 中国城市化和第三产业就业
   一 文献综述
   二 中国城市化发展阶段
   三 中国城市化模型
   四 中国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就业实证分析
   五 结论及政策建议
   报告12 快速增长中的区域不平衡发展
   一 前言
   二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及其路径选择
   三 我国区域不平衡发展的成因及其合理性分析
   四 小结及建议
  第四部分 制度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报告13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从动员性扩张向市场配置的转变
   一 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典型化事实
   二 动员性金融对产出规模扩张的激励逻辑
   三 开放经济中平衡规模扩张与通货膨胀的机制
   四 从动员型金融向市场配置型金融的转型
   五 宏观政策选择
   报告14 金融结构调整、增长机制转型和政策选择
   一 中国货币化和资本化进程的反差
   二 中国金融结构调整和金融发展不平衡
   三 中国政府主导型金融结构的形成
   四 储蓄动员、政府主导型金融结构和金融不平衡发展
   五 中国经济增长机制转变和金融结构调整的挑战
   六 中国增长机制转变和金融结构调整的政策选择
   报告15 中国工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
   一 非国有经济发展与企业数量结构的演变
   二 工业企业的产值、收入与利润结构变化
   三 工业企业资产与人员结构的变化
   四 工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变化与生产率
   五 总结与讨论
   报告16 中国的“新重商主义”及其改进思路:对外开放模式的一个审视
   一 中国“新重商主义”的结构特征及国际比较
   二 中国“新重商主义”的绩效及经济原理
   三 中国“新重商主义”的负面问题累积与政策困境
   四 中国“新重商主义”的改进思路
   报告17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季节协整分析及其含义
   一 引言
   二 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实证分析
   三 实证结果及其含义
  第五部分 经济社会稳定与福利改进
   报告18 倒逼机制、福利刚性和选择性激励
   一 依赖于扩张激励的增长机制
   二 政府目标转变、“福利刚性”和倒逼机制
   三 路径锁定和经济增长情景
   四 经济增长路径转变到一个集约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报告19 经济结构演进过程中的宏观稳定和政策
   一 导言
   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周期波动
   三 改革开放以来的四次通货膨胀
   四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几个特征事实
   五 我国宏观调控面临的新挑战
   报告20 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和平衡:挑战与应对
   一 经济高速增长背景下的社会发展:成效与矛盾
   二 不平衡发展模式的理论反思与矫正结构失衡的初步举措
   三 进一步加快社会发展,促其与经济增长协调平衡的政策建议
   报告21 福利改进与社会发展
   一 引言
   二 社会事业发展
   三 社会发展差异、城乡居民收入及消费增长
   四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及其预测
   五 新增长模式的转变,实现经济与社会事业和谐发展
  第六部分 冲击、危机与复苏
   报告22 资产与通货“双膨胀”格局及其治理对策
   一“双膨胀”格局
   二 资产和消费物价“双膨胀”的内生性原理
   三 资产和消费物价“双膨胀”的后果:撕开的裂口
   四 “双膨胀”的治理对策
   报告23 外部冲击与中国的通货膨胀
   一 全球化与通货膨胀:文献综述
   二 外部冲击影响中国通货膨胀的机制与特征化事实
   三 计量分析
   四 结论与政策含义
   附录
   报告24 宏观政策有效性条件、运行机制、效果和复苏后的抉择
   一 宏观政策有效性和开放条件
   二 宏观政策有效性与增长特性
   三 宏观政策激励机制和全面复苏情景
   四 复苏后我国宏观政策的选择
  第七部分 战略转变与可持续发展
   报告25 中国经济增长路径、大国效应与模式转变
   一 技术进步:“干中学”与模仿套利机制
   二 低成本扩张与政府干预下的价格扭曲
   三 外部扩张、大国效应与国际协调
   四 增长路径转变过程中的政策选择
   报告26 我国面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及对策
   一 引言
   二 我国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化事实和国际比较
   三 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理论探讨
   四 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论框架
   五 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路径分析
   报告27 中国可持续增长的机制:证据、理论和政策
   一 中国增长机制的典型化事实和国际比较
   二 中国式增长机制的理论模型:政府目标与企业行为
   三 增长机制形成路径的情景分析
   四 增长机制转型条件和政策选择
   报告28 世界经济创新长波、发展范式演进与中国的对策
   一 创造性破坏:经济创新和长期波动的内在机理
   二 产业革命以来四个长周期的技术―产业―制度范式演进
   三 创新周期的第四长波与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
   四 我国的长期挑战及应对策略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英文共同题名:Frontier theories of China economic growth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