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家学说及学术思想史[电子资源.图书]

副标题:无

作   者:严世芸主编

分类号:

ISBN:9787801565761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中国医药学是世界现存医学中与自然、人文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也是一门最富哲学思想的医学科学。中医药学之所以能始终保持其独特的风格,历百代而绵亘,其原因也正在于此。   自从《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等中医经典著作问世以后,其所点燃的不灭的中医学术思想之炬,照耀千载,历代医学家承先启后,传薪续焰,使中医学术不断发扬光大。   可以设想,如或没有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载体的中医学术思想作为根本维系,那么,所谓中医也仅属一种“方术”而已。同样,如果不掌握中医学术思想,即使有一些神方妙药,也只如散系的项链,仅存零珠碎玑。   因之,了解并掌握历代医家的重要学说及学术经验,探究其学术思想,且从而进一步研究中医学术思想的形成、演变和发展,实是学习中医药学的一门重要课程。《中医医家学说及学术思想史》教材正是为此开创设置的,可以认为,本教材是《中医各家学说》教材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   《中医医家学说及学术思想史》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研习中医学各门课程的基础上,更为系统、全面地了解并掌握自先秦迄于清代的中医学术发展梗概、历代著名医学家的学术理论和临床经验,以及主要学术流派对中医学术发展的贡献。   本教材供七年制中医专业教学用。为了保持有关课程设置的协调和教学内容的相关及延续性,教材的编写是“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各家学说》的深化和提高,与《中医各家学说》相比,则更强调了学术思想的形成、演变、发展及影响,更突出了学术发展的脉络原委。希望对七年制学生认识“传统”,启迪思维,会有更多的裨益。   沿着历史的轨迹,本教材大体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及明清等五部分。系统介绍各历史时期中医学术思想的发展概况及其影响,并重点选择在医学理论和临床证治方面有重要建树的医学家,阐述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教材后附《历代医家著作年表》,选辑了先秦以迄清代重要的医家论著,从学术著作方面展示中医学术发展的概况,以便于读者查考。

目录

第一章先秦、两汉医学——中医学术思想的起源与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第一节中医学术理论的起源
一、哲学与医学的结合
(一)阴阳学说对医学的渗透
(二)五行学说与医学相结合
(三)气、精、神生命观的确立
(四)形神论与中医基本理论
二、自然科学技术对医学的影响
(一)先秦时期的天文、历法和物候学
(二)天文、历法、物候学对医学的影响
(三)冶金技术与“九针”之制
第二节养生学的形成
一、养生术的起源与导引吐纳、养神服食
二、春秋战国诸子的养生理论
(一)老子“清静无为”说
(二)庄子“养生”、“全形”说
(三)子华子“贵生”说
(四)孔子“安适自养”说
(五)荀子“修身礼治”说
(六)韩非子“啬神”、“少欲”说
(七)管子“节欲存精”说
(八)《吕氏春秋》集先秦养生学大成
(九)《淮南子》中的养生思想
(十)《黄帝内经》论养生
第三节医学基础理论的确立
一、《内》、《难》医学理论——中医学基础理论确立的标志
二、藏象学说的建立
(一)解剖与度量
(二)“司外揣内”的藏象学说
三、经络学说的形成
四、病因研究
五、病证和病机理论
(一)病证记载概括
(二)病机理论研究
六、诊断学成就
(一)色诊
(二)脉诊
七、治法及治则的制定
第四节《伤寒杂病论》——临床辨证论治体系的确立
一、《伤寒杂病论》的问世
二、伤寒外感辨证论治
(一)六经辨证论治
(二)“辨证平脉”
三、杂病辨证论治
第五节中药理论的萌芽——第一部本草专著的问世
一、本草学的雏形
二、《神农本草经》成书
第六节古代医学气象学——运气学说的产生
一、运气学说的发展概况
(一)两汉律历与运气学说
(二)运气学说的逐渐形成
(三)运气推衍与气象规律
二、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隋唐医学——医学理论的继承和临床方治的革新
第一节晋唐时期养生学的发展
一、葛洪与陶弘景的养生思想
(一)葛洪的养生思想
(二)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
二、《诸病源候论》养生宣导术
(一)对养生导引法的阐述发挥
(二)孕妇及小儿养生
三、孙思邈集养生学说之精要
(一)抑情节欲
(二)“常欲小劳”和导引、按摩
(三)依时摄养
(四)内视、调气
(五)食宜、食养和食疗
(六)服食、服水
(七)养老
第二节医经的整理与研究
一、全元起与《内经训解》——注疏《素问》的开山
二、王冰与《素问注》
(一)整理编次
(二)补遗七篇
(三)注释阐发
三、皇甫谧与《针灸甲乙经》——针灸学之专题研究
四、杨上善与《黄帝内经太素》
五、王叔和著《脉经》和编次张仲景方论
六、孙思邈对《伤寒论》研究
第三节病机理论方面的重要贡献
一、巢元方的病因病机学说
二、脏腑病机学说的衍进
三、王冰阐发“气动”病机学说
第四节本草学的形成
一、陶弘景编撰《本草经集注》
二、《新修本草》的颁行
第五节经方的衍变与经验方的兴起
一、经方的衍变
二、经验方的兴起
(一)葛洪的《肘后备急方》
(二)孙思邈的《千金要方》
(三)王焘的《外台秘要》
第六节医家学术思想与医学实践
陈延之
孙思邈
第三章宋金元医学——理论探索的深入和“新学肇兴”
第一节伤寒学的形成与诸家的研究
一、庞安时阐论寒毒伤阳和四时温证
二、朱肱对《伤寒论》的阐发和补充
三、成无己开《伤寒论》注解之先河
四、许叔微以“表里虚实”论治伤寒
五、郭雍补仲景论述之阙略
六、刘完素创论六经传受皆为热证
七、王好古倡论伤寒内感阴证
八、其他伤寒研究诸家
第二节方书的盛行与学术理论的阐发
一、官方钦定之方书
二、医家个人编著的方书
第三节“新学肇兴”与学术争鸣
一、学术争鸣与学派的形成
二、金元医家学术流派
(一)河间学派
(二)易水学派
(三)张从正攻邪一派
(四)朱震亨的养生学说及“丹溪学派”
第四节临床各科学术成就
一、儿科方面的建树
二、妇产科方面的贡献
三、外伤科方面的发展
四、针灸学方面的成就
第五节医家学术思想与医学实践
钱乙
许叔微
严用和
刘完素
张从正
张元素
李杲
罗天益
朱震亨
王履
第四章明代医学——医家学说和学术理论的充实、发展
第一节明代前期医学思想
一、戴思恭
二、王履
三、刘纯
四、虞抟
五、王纶
六、汪机
第二节寒温之辨
第三节脏腑经络理论的深入探索
一、脾胃、肝肾、脾阴的研究
(一)脾肾关系认识的完善
(二)乙癸同源,肝肾同治
(三)脾阴学说的确立
二、命门学说的发展
(一)命门的位置
(二)命门的作用
三、三焦名实之探讨
四、对奇经八脉的研究
第四节四诊及辨证纲领的逐步完善
一、四诊内容的不断充实
(一)对望诊的重视与研究
(二)问诊内容的归纳与总结
(三)脉学发展的新阶段
二、辨证纲领的逐步完善
第五节本草学发展的新篇章
一、《本草纲目》——本草学的总结
二、疏义致用的《本草经疏》
三、诸家本草著作的相继出现
第六节医家学术思想与医学实践
薛己
李时珍
周慎斋
缪希雍
张介宾
吴有性
喻昌
李中梓
绮石
第五章清代医学——外感热病与杂病专科论治的发展和研究
第一节对温补时弊的批判
一、温补时弊的产生及其批判
二、有关学术争议
第二节伤寒学的深入研究与温病辨证体系的确立
一、《伤寒论》的深入研究
(一)柯琴的六经地面说
(二)张志聪的六经气化为病论
(三)尤在泾的以法类证研究
(四)徐灵胎的以方类证研究
(五)俞根初详论四时感证
二、温病辨证论治体系的确立
(一)叶桂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二)吴瑭论三焦辨证
(三)薛雪对湿热病的辨证论治
(四)王士雄的《温热经纬》
三、温疫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一)戴天章发挥温疫辨治
(二)杨璿剖析伤寒、温病之异
(三)余师愚的治疫心得
(四)王士雄论霍乱
第三节《金匮要略》杂病研究和专病专科论治的深入
一、《金匮要略》研究的深入
(一)徐彬的《金匮要略论注》
(二)尤怡的《金匮要略心典》
(三)吴谦的《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四)程林的《金匮要略直解》
(五)沈目南的《金匮要略编著》
(六)黄元御的《金匮悬解》
二、专病专科论治的进步
(一)吴澄的《不居集》
(二)姜礼的《风劳臌膈四大证治》
(三)傅山的《傅青主女科》
(四)费伯雄的《医醇癲义》
(五)王泰林的《肝病证治》
第四节中西医学汇通思潮的产生和尝试
一、西方医学的传入与认识
二、中西医学汇通的探索
三、中医改进说与科学进化论
第五节医家学术思想与医学实践
张璐
叶桂
徐大椿
吴瑭
王清任
吴师机
石芾南
唐宗海
附录历代医家著作年表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中医医家学说及学术思想史[电子资源.图书]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