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词学史

副标题:无

作   者:谢桃坊著

分类号:

ISBN:9787806593783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宋词是唐五代词的继续发展,其所用的词调(乐曲)亦是对唐五代词调的继承与发展,它们所配合的音乐是一个系统的。中国音乐在唐代呈现纷繁兴盛的局面:古老的雅乐、南北朝的清商乐、中原的民间音乐和外来的胡乐,同时并存,互相竞争,接受文化选择。词体所依据的新声,它是哪一种音乐呢? 自隋代以来由于外来音乐,主要是西域音乐的影响,我国音乐发生了一次重大变革:以西域龟兹乐为主的音乐经过汉化,与我国旧有的民间音乐相结合而产生了新的隋唐燕乐。燕,同讌,即“宴”。燕乐乃施于燕飨之乐。我国古代宫廷与贵族之家宴飨时所用之乐称燕乐。隋唐燕乐却是当时流行的新的俗乐,它与古代燕乐在音阶、调式、旋律、乐器、演奏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区别。西域龟兹乐在北朝时已经传入内地。隋代初年音乐理论家郑译发现了它的价值,并在理论上使之符合汉民族的音乐传统观念。他将古代的宫、商、角、徵、羽五音,加上变宫、变徵而为七音;又与古代十二律吕理论附会,于是七音与十二律吕旋转相交构成八十四调。这种以西域印度系音乐为主体而形成的新燕乐流行起来,风靡一时,造成了一次音乐的变革。从唐代到宋代,燕乐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唐五代时期燕乐的胡乐成分较重,北宋时燕乐已进一步与我国民间音乐相结合,南宋的燕乐趋于古典化而走向衰微。宋人对于这次音乐的巨大变革尚能明显地感受到,而且认定词体是随着这种新燕乐而流行起来的。北宋中期文学家苏轼说: 譬之于乐,变乱之极而至于今,凡世俗之所用,皆夷声夷器也,求所谓郑卫者且不可得,而况于雅音乎?学者方学陈六代之物,弦匏三百五篇,黎然如戛釜灶、撞瓮盎,未有不坐睡窃笑者也。 ——《书鲜于子骏楚词后》,《东坡集》卷二三 苏轼不谙音律,他对流行音乐是持否定态度的。我们从其否定意义可见到古代雅乐在北宋几乎不存,流行的音乐“皆夷声夷器”(胡乐和琵琶)。他又嘲讽那些抱残守阙的文人仍用似古非古的音乐弦歌古诗,声音怪戾沉闷,令人昏睡或发笑。学者沈括是知音的,他论及新燕乐时说: 隋柱国郑译始条具之,均展转相生为八十四调,清浊混淆,纷乱无统,竟为新声……外国之声前世自别为四夷乐,自唐天宝十三载,始诏法曲与胡部合奏。自此乐奏全失古法,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今声词相从,唯里巷闻歌谣及《阳关》、《捣练》之类稍类旧俗,然唐人填词多咏其曲名,所以哀乐与声尚相谐会,今人则不复知有声矣。 ——《梦溪笔谈》卷五 沈括将唐代天宝以来音乐概括得甚为准确,而新燕乐是以“胡部”为主的。他又认为配合燕乐的歌词,在唐代时其内容与音乐表情是一致的,而宋人的歌词则与音乐表情分离了。这本是正常的发展规律,宋人填词已不再顾及词调本事了。同时的音乐理论家陈畅论及唐代新声云: 古者乐曲辞句有常,或三言四言以制宜,或五言九言以投节,故含章缔思,彬彬可述,辞少声则虚,声以足曲,如相和歌中有“伊夷吾邪”之类为不少。唐末俗乐盛传民间,然篇无定句,句无定字,又间以优杂荒艳之文,闾巷谐隐之事,非如《莫愁》、《子夜》当得论次者也…… 圣朝乐府之盛,歌工乐吏,多出市廛畎亩,规避大役,素不知乐者为之。至于曲调抑又沿袭胡俗之旧,未纯乎中正之雅,其欲声调而四时和,奏发而万类应,亦已难矣。 ——《乐书》卷一五七 陈畅是从儒家乐论出发来看待新燕乐的,具有保守的倾向,但反映了唐以来燕乐社会化的过程:唐末“俗乐”即新燕乐,已在民间盛传。他谈到其歌词形式特点是“篇无定句,句无定字”,这正是新的长短句体式。它依个体词调而定句数,不像近体涛或声诗有固定的句数;它是定格的长短句,各句中之字数依个体词调而定,不像声诗那样每句有固定的字数。陈肠明言新的长短句体式所配合的音乐是唐末盛行的俗乐,而且构成传统,以致宋代音乐皆“沿袭胡俗之旧”。南宋初年词家鲴阳居士为其编的词选集《复雅歌词》作的序里,追述词乐渊源云: 五胡之乱,北方分裂,元魏、高齐、宇文氏之周,咸以戎狄强种,雄据中夏。故其讴谣,淆糅华夷,焦杀急促,鄙俚俗下,无复节奏,而古乐府之声律不传。周武帝时龟兹琵琶乐工苏祗婆者,始言七均;牛洪、郑译因而演之,八十四调始见萌芽。唐张文收、祖孝孙讨论郊庙之乐,其数于是乎大备。迄于开元、天宝间,君臣相为淫乐,而明皇尤溺于夷音,天下熏然成俗。于是才士始依乐工拍旦之声,被之以辞句。句之长短,各随曲度,而愈失古之声依永之理也。 ——《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外集卷一一 这将长短句的词体与隋唐以来新燕乐的关系表述得至为清晰。从宋人的论述中,可见新燕乐是外来的“胡乐”或“夷声”。它始于隋代,唐代开元后盛行于世,成为世俗喜好的音乐,于是相应地产生了长短句的新体歌词。新燕乐与新体歌词之间的关系是不同于古代音乐与诗歌关系的。北宋王安石发现: 古之歌者皆先有词后有声,故日:“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如今先撰腔子后填词,却是永依声也。 ——赵德麟《侯鲭录》卷七引 王灼对此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述,他说: 永言,即诗也,非于诗外求歌也。今先定音节,乃制词从之,倒置甚矣。而士大夫又分诗与乐为两科。古诗或名日乐府,谓诗之可歌也。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今人于古乐府,特指为诗之流;而以词就音,始名乐府,非古也。 ——《碧鸡漫志》卷一 古代乐府歌辞是先有歌词再配以乐曲,即“以乐从词”。新体音乐文学长短句词,则是先有乐曲,然而配以歌词,即“以词就音”、“制词从之”。词体的出现确立丁以音乐为准度,因而可以按谱填词,倚声制词;这在中国音乐文学史上是一个新发展阶段。近世词学家刘尧民说:“因为要‘以诗从乐’,诗歌才会有音乐的准度,才会变成长短句,成为词。”①因此,词体起源必定是在隋唐新燕乐流行之后,词体必须是“以词从乐”的长短句。 当我们考察了宋人关于词体与音乐的关系之论述后,可见词的音乐性质问题,宋人是早已正确地解决了的。唐代实行文化开放政策,吸收了外来文化而促进传统文化的变革,从而创造了一个伟大的新文化。新燕乐的流行而带来的词体文学兴盛繁荣即是一例。这对后世提倡传统文化者是难于在观念上接受的,但却是历史事实。宋人早已被迫地承认了它。 张炎曾在青年时从词学家兼音乐家杨缵学习音律,因而最称许杨缵“深知音律”,“持律甚严”,特将其《作词五要》附录于《词源》之后。张炎是承传杨缵词法的,无疑奉之为词法标准。《作词五要》前四条的择腔、择律、按谱、随律押韵都是关于音律的。张炎以之作附录,显然意在借此指示学词者具体解决协律的疑难。如果要确切地总结出倚声协律的具体经验是很不容易的,张炎只得承认:“词欲协音,未易言也。”他希望词家精通音律,协律的问题就易解决,所以专门叙述了“拍眼”在歌唱中的意义:“曲之大小,皆合均声,岂得无拍。”词人若能识音律而又有敏锐的节奏感,按谱作的词必然是可以歌唱的了。 刘体仁,字公勇(1612--1677),河南颍川人。清顺治十二年(1655)中进士,与王士祯、汪琬同榜,在京师以诗文唱和、主持风雅。官至吏部郎中,罢归后从孙奇逢问学。著有《七颂堂 诗集》九卷,文集四卷。因平生慕成连、陆贾、司马徽、桓伊、沈辚士、王绩、韦应物之为人,故室名七颂堂。刘体仁在《七颂堂词绎》里论述了词体的特点及创作的经验,其论述颇为深刻,体现了很高的艺术鉴赏水平。 关于词与诗的关系,刘体仁实际上已否定了“诗余”说。他以为就思想而言,“词有与古诗同义者”,如苏轼的《水凋歌头》即是屈原《天问》之遗;就艺术而言,“词有与古诗同妙者”,如柳永的《八声甘州》即与古代《敕勒歌》有同样的艺术效果。由于诗与词的体性不同,所以“词中境界,有非诗所能至者,体限之也。”这是在词学史上最早以“境界”的范畴论词的,很可能对王国维的境界说产生过影响。自明以来关于词史的“正变”之争,刘体仁完全同意王世贞的意见,他说:“稼轩‘杯汝前来’,《毛颖传》也;‘谁共我,醉明月’,《恨赋》也;皆非词家本色。”他认为李清照词才是词之正宗:“柳七最尖颖,时有俳狎,故子瞻以是呵少游。若山谷亦不免,如‘我不合太就’类,下此则蒜酪体也。惟易安居士‘最难将息’,‘怎一个愁字了得’,深妙稳雅,不落蒜酪,亦不落绝句,真此道本色当行第一人也。”关于词史的分期问题,刘体仁借用了唐诗的分期法,认为: 词亦有初、盛、中、晚,不以代也。牛峤、和凝、张泌、欧阳炯、韩偓、鹿虔扆等,不离唐绝句,如唐之初未脱隋调也,然皆小令耳。至宋则极盛,周、张、柳、康,蔚为大家。至姜白石、史邦卿,则如唐之中。而明初比唐晚,益非不欲胜前人,而中实枵然,取给而已,于神味处,全未梦见。 这是以唐五代词为初期,北宋词为兴盛期,南宋词为中期,元明为晚期,大致反映了词体从兴起到衰亡的发展过程。当然,以唐诗分期来比附是颇为不恰当的,因为词体发展有自己的特点。刘体仁关于词体创作经验谈得最多,如以为:“词欲婉转而忌复”,“词字字有眼,一字轻下不得”,“中调、长调转换处,不欲全脱,不欲明粘”,“词尤不可参一死句”,“陡然一惊,正是词中妙境。”这些经验之谈都是对词的艺术深有认识的。刘体仁的词论已为词学的复兴作了理论上的鼓吹,而他论词时最初使用了“境界”和“神味”,则已反映社会审美趣味开始变化了。其“神味”说当是受了友人王士祯“神韵说”的影响。 ……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词学的创始
第一节 唐代新体音乐文学——曲子词及最早的词学文献
第二节 宋人词体观念形成的文化条件
第三节 宋人词体起源说
第四节 宋人的词话
第五节 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说
第六节 王灼的词学思想
第七节 朱敦儒试拟的词韵
第二章 词学的建立
第一节 宋元之际词体的衰微与词的理论总结
第二节 沈义父论词的创作
第三节 张炎的词学理论
第四节 陆辅之论词的创作
第三章 词学的中衰
第一节 明人的词体观念与词体的继续衰微
第二节 明人的词话与词籍的整理
第三节 杨慎的词学
第四节 张綖的《诗余图谱》与词的婉约、豪放之分
第五节 顾从敬关于词调分类
第六节 沈际飞与词的评点
第七节 沈谦的《词韵略》
第四章 词学的复兴
第一节 清代词学复兴的文化背景
第二节 词学资料的编辑
第三节 刘体仁、王士祯和邹祇谟的词话
第四节 金人瑞、先著与许昂霄的词评
第五节 朱彝尊与浙西词派的词学理论
第六节 万树与词体格律的总结
第七节 凌延堪的燕乐研究
第八节 戈载与词韵的总结
第五章 词学的极盛
第一节 近代词学与中国近代学术思潮
第二节 张惠言的比兴寄托说
第三节 周济与常州词派的词学理论
第四节 谢元淮关于词乐的探寻
第五节 刘熙载的词品说
第六节 谭献与冯煦的词评
第七节 陈廷焯的沉郁说
第八节 郑文焯的词学研究
第九节 朱祖谋校辑词籍的成就
第十节 况周颐论词的创作
第十一节 王国维建立词学理论体系的尝试及其意义
第十二节 梁启超与近代词学研究的进展
第六章 现代的词学研究
第一节 中国新文化运动六十年以来的词学研究概况
第二节 胡适与新文学建设时代的词学研究
第三节 胡云翼对现代词学理论的贡献
第四节 龙榆生的词学成就
第五节 夏承焘的词学成就
第六节 唐圭璋的词学成就
余论 新时期词学研究述评
附录 新时期词学研究著作索引
后记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中国词学史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