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al Forests of Pinus Koraiensis in China

副标题:无

作   者:徐化成著

分类号:

ISBN:9787503825736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国家科学技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徐化成(1929~),河北丰润人,北京林业大学生态学教授。著有《中国红松天然林》等。:本书阐述了我国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地带的森林的基本分布规律和各种优势度类型的特点,论述了红松天然林的分类、干扰生态、树种生态位和生活史特征等方面的基本规律,对红松林如何实现生态系统经营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目录


第一章 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和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地带
1.1森林植被分类单位和梯度分析
1.1.1森林植被分类概述
1.1.2森林植被型
1.1.3森林优势度类型
1.1.4林型
1.1.5森林植被分类的其他单位
1.1.6梯度分析
1.2温带针阔叶混交林
1.2.1作为植被型分类单位的温带针阔叶混交林
1.2.2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在世界的分布
1.3我国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地带
1.3.1我国温带针阔叶混交林的地位
1.3.2我国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地带的自然地理环境
1.3.2.1地貌
1.3.2.2气候
1.3.2.3土壤
1.3.3我国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地带的水平亚带
1.3.3.1北部亚带
1.3.3.2中部亚带
1.3.3.3南部亚带
1.3.3.4不同水平亚带和土壤水分梯度与森林优势度类型的关系
1.3.4我国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地带的垂直带
1.3.4.1高山冻原垂直带
1.3.4.2亚高山矮曲落叶阔叶林垂直带
1.3.4.3山地寒温带针叶林垂直带
1.3.4.4山地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垂直带
1.3.4.5不同垂直带和土壤水分梯度与森林优势度类型的关系
1.4我国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地带森林优势度类型概述
1.4.1岳桦林
1.4.2鱼鳞云杉、红皮云杉、臭冷杉林(简称云冷杉林)
1.4.3二针松林(包括长白松林、赤松林、樟子松林和兴凯湖松林)
1.4.4落叶松林(包括长白落叶松林和兴安落叶松林)
1.4.5小叶阔叶林(包括山杨林、白桦林和山杨白桦林)
1.4.6偏干性宽阔叶林(包括蒙古栎林和黑桦林)
1.4.7中生性宽阔叶林(包括色木槭林、风桦林和紫椴林)
1.4.8偏湿性宽阔叶林(包括春榆林、水曲柳林和核桃楸林)
小结
第二章 红松的地理分布和红松林的林型
2.1红松的地理分布
2.1.1水平分布
2.1.2垂直分布
2.2红松林组成结构的基本特点
2.2.1红松原始老林的复杂性
2.2.2红松林林木组成的特点
2.2.3红松林垂直植被层的特点
2.3红松林林型研究概述
2.3.1小兴安岭、完达山和张广才岭地区
2.3.2长白山地区
2.3.3俄罗斯远东地区
2.4对我国红松林林型分类系统和命名的讨论
2.4.1林型分类系统
2.4.2林型命名
2.5我国红松林的林型分类各述
2.5.1不同地理组群的比较
2.5.1.1北部亚带红松林
2.5.1.2中部亚带红松林
2.5.1.3南部亚带红松林
2.5.2北部亚带红松林的林型划分和林型描述
2.5.2.1细叶苔草杜鹃樟子松红松林
2.5.2.2凸脉苔草胡枝子樟子松红松林
2.5.2.3蕨类溲疏云冷杉红松林
2.5.3中部亚带红松林的林型划分和林型描述
2.5.3.1高海拔藓类云冷杉红松林
2.5.3.2坡地细叶苔草蒙古栎红松林
2.5.3.3坡地毛榛紫椴红松林
2.5.3.4坡地灌木风桦红松林
2.5.3.5谷地蕨类云冷杉红松林
2.5.3.6谷地珍珠梅春榆水曲柳红松林
2.5.4南部亚带红松林的林型划分和林型描述
2.5.4.1高海拔藓类云冷杉红松林
2.5.4.2坡地细叶苔草蒙古栎红松林
2.5.4.3坡地灌木紫椴蒙古栎红松林
2.5.4.4坡地灌木核桃楸裂叶榆红松林
2.5.4.5台地灌木水曲柳紫椴红松林
2.5.4.6谷地蕨类云冷杉红松林
2.5.4.7谷地珍珠梅春榆水曲柳红松林
2.5.4.8谷地跳石塘藓类红松林
2.5.4.9低海拔千金榆蒙古栎红松林
2.5.4.10低海拔千金榆紫椴红松林
小结
第三章 干扰生态
3.1干扰生态概述
3.1.1干扰的种类
3.1.2干扰状况
3.1.3森林干扰的生态后果
3.1.4森林干扰的研究方法
3.1.4.1直接证据
3.1.4.2种群结构特征
3.1.4.3生长格局
3.1.5林冠干扰和空隙动态研究概况
3.1.5.1林冠空隙的形成
3.1.5.2林冠空隙的空间特征和环境特征
3.1.5.3林冠空隙形成的时间特征
3.2粗尺度的自然干扰
3.2.1火山爆发
3.2.2森林火
3.2.2.1林区开发前火状况
3.2.2.2林区开发后火状况
3.2.3粗尺度的林木风倒
3.3细尺度的自然干扰——林冠干扰
3.3.1红松林现实空隙状况的研究
3.3.1.1研究地点和研究方法
3.3.1.2林冠空隙的形成特征
3.3.1.3林冠空隙的大小
3.3.1.4林冠干扰的周转率和频率
3.3.2红松林林冠干扰历史重建的研究
3.3.3固定样地的研究
3.4人为干扰
3.4.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对原始林的破坏
3.4.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原始林的采伐更新
小结
第四章 树种特性和树种的空间格局
4.1群落中种的共存机制概述
4.1.1生态位分化
4.1.2自然干扰
4.1.3生活史对策的分化
4.2红松林中不同树种生活型生态位的分化
4.2.1生活型生态位的意义
4.2.2红松林中不同乔木亚型的划分
4.3红松林中不同树种生活史对策的分化
4.3.1寿命和个体大小
4.3.2生长速度特性
4.3.3季节生长特性
4.3.4树冠特性
4.3.5生殖特性
4.4红松林中不同树种的生境生态位分化
4.4.1不同树种与光的关系
4.4.1.1林木的耐荫性
4.4.1.2红松的耐荫性及与其他树种的对比
4.4.1.3不同光照条件下红松幼苗生长和光合作用的试验观察
4.4.2不同树种与温度和湿润状况的关系
4.4.3不同树种与极端温度的关系
4.4.4不同树种与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关系
4.5蛟河地区红松林的树种结构研究
4.5.1幼树
4.5.2小径木
4.5.3中大径木
4.6蛟河地区红松林不同树种空间格局研究
4.6.1相对方差
4.6.1.1对相对方差的方差分析
4.6.1.2不同树种不同大小的林木相对方差的比较
4.6.1.3林木密度和相对方差的关系
4.6.2泊松分布检验
4.6.3格局分析
小结
第五章 森林演替
5.1植物演替研究的发展概述
5.1.1植物演替理论发展的总体趋势
5.1.1.1顶极群落学说
5.1.1.2统一趋势学说
5.1.1.3非平衡观点
5.1.2当前植物演替研究的若干特点
5.1.2.1重视干扰的作用和否认“顶极”
5.1.2.2植被演替途径的多样化
5.1.2.3将演替机制建筑在种群过程的基础上
5.1.2.4关于演替类型划分的新探索
5.1.3森林演替的研究方法
5.2红松林的演替
5.2.1研究概述
5.2.2长期演替
5.2.3原生演替
5.2.4次生演替
5.2.4.1基本特点、阶段性和类型
5.2.4.2火烧迹地演替
5.2.4.3弃耕地的演替
5.2.4.4采伐迹地演替
5.2.5林分年龄演替
5.2.6森林空隙动态中的演替方面
5.2.7原始老林、过伐林、次生林和人工林
5.3蛟河红松林细尺度演替的研究
5.3.1对于林木多度指标与样方位置的相关分析
5.3.2不同树种的优势度随时间序列的变化方程
5.3.3不同树种的优势度随时间序列变化的具体指标
5.3.4各树种各类林木的株数随时间序列的变化
5.3.5林分内不同更新单元的构成
小结
第六章 林木年龄结构、林分发育动态和树种更新模式
6.1林木的年龄结构研究概述
6.1.1林木的年龄(龄级)结构
6.1.2林木的代结构
6.1.3林木年龄结构的研究方法
6.2红松林的年龄结构和红松林分发育动态研究概述
6.2.1红松林林木年龄结构研究
6.2.2红松林分发育动态研究
6.3关于红松林年龄结构特点和林分发育动态的讨论
6.3.1红松林年龄阶段的划分
6.3.2红松林木年龄结构的基本特点
6.3.3红松林木更新发生的连续性和间断性的形成机制
6.3.3.1干扰与更新过程
6.3.3.2林木结构与更新过程
6.3.3.3树种的耐荫性与更新过程
6.3.3.4前代林木对后代林木的影响
6.3.4红松林分发育动态
6.3.4.1对俄罗斯学者红松林分发育图式的评价
6.3.4.2红松林分的年龄结构类型
6.4红松和其他树种的更新模式
6.4.1树种更新模式分类和研究概况
6.4.1.1树种更新模式
6.4.1.2红松及其伴生树种更新模式
6.4.2通过径级分布对于红松林组成树种更新模式的研究
6.4.2.1不同树种各类林木的比例
6.4.2.2不同树种的径级结构图
6.4.2.3根据不同树种的累计株数百分率曲线对数学方程的模拟
6.4.2.4对红松林中组成树种更新平衡性的分类
小结
第七章 天然更新动态
7.1更新过程
7.1.1种子生产
7.1.1.1结实开始期和结实的周期性
7.1.1.2球果和种子的大小
7.1.1.3结实量
7.1.2球果脱落和种子的散播
7.1.3土壤中红松种子储量的变化
7.1.3.1红松土壤种子储量的一般估计
7.1.3.2红松土壤种子储量的时空变化
7.1.3.3影响红松土壤种子储量变化的因素
7.1.3.4土壤种子库的延续期和种子休眠
7.1.4种子发芽和幼苗存活
7.2林冠下的天然更新
7.2.1林冠下的环境条件
7.2.2红松的期前更新及其特点
7.2.3原始红松林中红松更新的空间格局
7.2.4原始红松林的微环境和倒木与红松更新的关系
7.2.5红松在次生阔叶林林冠下的更新
7.3林冠空隙更新
7.3.1林冠空隙的环境条件
7.3.2林冠空隙更新的组成成分
7.3.3不同地区林冠空隙更新的研究
7.3.3.1长白山地区的研究
7.3.3.2蛟河地区的研究
7.3.3.3小兴安岭地区的研究
7.4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更新
7.4.1森林的主伐方式和方法
7.4.2皆伐迹地的更新
7.4.2.1皆伐迹地的环境条件
7.4.2.2皆伐迹地的天然更新过程
7.4.2.3影响皆伐迹地天然更新的因素
7.4.2.4皆伐迹地的人工更新
7.4.3择伐迹地的更新
7.4.3.1择伐迹地的更新过程
7.4.3.2择伐后前更幼树和留存林木的生长
7.4.4火烧迹地的更新
小结
第八章 红松天然林经营概述和对生态系统经营的讨论
8.1我国红松原始林经营利用概述
8.1.1我国红松原始林经营利用的历史概况
8.1.2红松原始林主伐更新方式的发展
8.1.2.1红松原始林主伐更新方式的变化
8.1.2.2我国森林主伐规程的变化
8.1.2.3我国林学界关于红松原始林主伐更新方式的讨论
8.1.3红松原始林开发利用的后果
8.1.3.1景观的变化
8.1.3.2森林资源和森林组成的变化
8.1.3.3生态环境的变化
8.1.4初步的分析
8.2近期国际森林经营的发展趋势
8.2.1德国的近自然林业
8.2.1.1历史发展概况
8.2.1.2近自然林业的要素
8.2.1.3关于择伐林
8.2.1.4林分改造——将针叶同龄纯林改造为针阔叶混交林
8.2.2美国的生态系统经营
8.2.2.1发展概况
8.2.2.2生态系统经营的基本要点
8.2.2.3 Andrews试验站所做的工作
8.2.2.4 FEMAT的工作
8.3关于生态系统经营若干问题的讨论
8.3.1多重价值观
8.3.2不同的空间等级系统及生态系统的空间尺度
8.3.3森林的结构、功能和状态
8.3.3.1结构
8.3.3.2功能
8.3.3.3状态
8.3.4生态育林措施
8.3.4.1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原始老林
8.3.4.2发展天然林和恢复原生植被
8.3.4.3按照自然干扰状况决定主伐方式
8.3.4.4按照生态学的途径发展人工林
小结
参考文献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Natural Forests of Pinus Koraiensis in China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