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三农”问题始终是问题的核心,减少
农民推动城市化进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解决城市化进程的失
地农民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失地农民问题也被称为“新三
农”问题之一而引起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北京和天津作为中国的两大直辖
市和北方重要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近几年城市规模急剧扩张,农民失
地现象更为严重。这些失去土地的农民生活现状如何?失去土地后将引起生
活方式和就业方式怎样的变化?他们与传统的农民和市民又有何不同?失去
土地后的农民生活水平发生了怎样的差异?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如
何解决失地农民中广泛存在的“三无”难题?
正是基于以上问题,本书在回顾和总结社会排斥理论、边缘化理论和社
会分层理论的基础上,以位居北京、天津两城市之间的涿州、廊坊市城乡结
合部80个村260户失地农民为样本,研究京津周围失地农民存在的边缘化问
题和分异现象,并通过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双重角度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提出创新安置方式的对策建议。
目录
目录
总序
序一
序二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关于失地农民问题的研究
二、 国内关于失地农民问题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框架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框架
第五节 主要内容及方法
一、 主要内容
二、 主要方法
第六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 边缘化理论
一、 拉美学者的理论
二、 沃勒斯坦的理论
第二节 社会排斥理论
一、 吉登斯的理论
二、 凯博的社会排斥理论
第三节 社会分层理论
一、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
二、 韦伯主义的分层理论
三、 中国的社会分层理论
第四节 研究假设和核心概念
一、 研究假设
二、 核心概念
第三章 失地农民生活现状分析
第一节 被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一、 被调查样本的基本构成情况
二、 关于土地征用情况调查
三、 关于土地流转意愿的调查
四、 关于失地农民就业情况的调查
第二节 失地农民生存现状之一:边缘化特征突出
一、 完全失地型农户
二、 部分失地型农户
第三节 失地农民生存现状之二:分异现象明显
一、 职业型农户
二、 兼业型农户
三、 名义型农户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失地农民边缘化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农地产权制度与失地农民边缘化关系分析
一、 1949—1978年间我国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变迁
二、 1978年以后的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三、 集体土地所有权缺失与失地农民边缘化关系分析
第二节 土地征用制度与失地农民边缘化关系分析
一、 我国土地征用制度变迁
二、 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特点
三、 实施中的土地征用制度与失地农民边缘化关系
第三节 城乡分割制度与失地农民边缘化关系分析
一、 我国城乡分割制度的形成和产生的后果
二、 城乡分割制度使失地农民难以市民化
第四节 失地农民自身因素与失地农民边缘化的关系分析
一、 竞争的弱势性使非农就业难以顺利实现
二、 生活方式的差异使失地农民难以适应城市生活
第五节 其他社会因素与失地农民边缘化的关系分析
一、 进城成本过高,阻碍失地农民市民化
二、 城市吸纳能力低,制约失地农民市民化
三、 培训教育机制缺乏,限制失地农民市民化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失地农民分异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发展型失地农户的情况分析
一、 发展型农户的主要特征
二、 对实现失地农民生活水平提升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稳定型失地农户的情况分析
一、 稳定型农户的主要特征
二、 对稳定型农户的进一步分析
第三节 贫困型失地农户的情况分析
一、 贫困型农户的主要特征
二、 贫困型农户广泛存在的原因剖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城市化进程及对失地农民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 推行城市化的重要意义
一、 推行城市化将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 推行城市化是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需要
三、 推进城市化是更好地推进工业化的需要
四、 推进城市化是全球化背景下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五、 推进城市化将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不竭动力
六、 推进城市化有利于地区协调发展
第二节 推进城市化对失地农民的影响分析
一、 城市化对发展型失地农民的影响分析
二、 城市化对稳定型失地农民的影响分析
三、 城市化对贫困型失地农民的影响分析
第三节 慎重对待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
一、 制约城市化进程
二、 对社会秩序产生冲击
三、 制造新的贫困人口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深化农地产权制度改革
第一节 对农地私有制模式的批判
一、 主张实行土地所有制的理由
二、 对实行农地私有制的质疑和批判
第二节 实行农村集体土地国有化制度模式
一、 实行农村集体土地国有化的理由
二、 对农村集体土地国有化的质疑
第三节 坚持和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模式
一、 推行土地股份制的优越性
二、 推行土地股份制尚待考虑的问题
第四节 对农地产权制度改进的思考
一、 重构农地产权模式,完善农地产权制度
二、 健全农地流转机制
三、 有选择地推广土地股份制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完善土地征用制度
第一节 严格土地审批权,防止失地农民人数急剧膨胀
第二节 严格土地征用范围,明确公共用途的界定
一、 国际通用公共利益的界定方式
二、 我国公共利益的范围界定
第三节 以片区综合价为基础确定补偿价格,进行公平合理补偿
一、 利用收益还原法确定各征地区片的土地基准价格
二、 根据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测算社会保障价格
三、 土地年产值倍数法确定各区片征用价格
四、 利用市场比较法测算区片地价
五、 对计算结果进行测算
第四节 规范土地征用程序,保护失地农民合法权益
第五节 创新失地农民安置模式,解决失地农民发展问题
一、 目前实践中较为成功的安置模式介绍
二、 对以上安置模式的对比和评价
三、 开发型安置模式:解决失地农民发展问题的最佳选择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构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
第一节 构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的必要性
一、 构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是推进城市化进程新形势的需要
二、 构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需要
三、 构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四、 构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是保护失地农民合法权益的需要
第二节 构建失地农民保障机制应遵循的原则
一、 保障失地农民整体生活水平不下降原则
二、 遵循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出资原则
三、 区别对待原则
四、 循序渐进原则
第三节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一、 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二、 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制度
三、 失地农民就业保障机制
四、 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障制度
五、 失地农民的培训制度
六、 失地农民的住房保障制度
第四节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选择
一、 保养人员
二、 剩余劳动力
三、 被抚养人员
四、 残疾人员
第五节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
一、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模式的选择
二、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十章 主要结论
一、 农民失地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二、 失地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存在边缘化倾向和贫困化现象
三、 失地农民问题产生是宏观和微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四、 深化农地制度改革,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基础
五、 完善土地征用制度,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核心
六、 构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重要举措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总序
序一
序二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关于失地农民问题的研究
二、 国内关于失地农民问题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框架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框架
第五节 主要内容及方法
一、 主要内容
二、 主要方法
第六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 边缘化理论
一、 拉美学者的理论
二、 沃勒斯坦的理论
第二节 社会排斥理论
一、 吉登斯的理论
二、 凯博的社会排斥理论
第三节 社会分层理论
一、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
二、 韦伯主义的分层理论
三、 中国的社会分层理论
第四节 研究假设和核心概念
一、 研究假设
二、 核心概念
第三章 失地农民生活现状分析
第一节 被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一、 被调查样本的基本构成情况
二、 关于土地征用情况调查
三、 关于土地流转意愿的调查
四、 关于失地农民就业情况的调查
第二节 失地农民生存现状之一:边缘化特征突出
一、 完全失地型农户
二、 部分失地型农户
第三节 失地农民生存现状之二:分异现象明显
一、 职业型农户
二、 兼业型农户
三、 名义型农户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失地农民边缘化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农地产权制度与失地农民边缘化关系分析
一、 1949—1978年间我国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变迁
二、 1978年以后的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三、 集体土地所有权缺失与失地农民边缘化关系分析
第二节 土地征用制度与失地农民边缘化关系分析
一、 我国土地征用制度变迁
二、 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特点
三、 实施中的土地征用制度与失地农民边缘化关系
第三节 城乡分割制度与失地农民边缘化关系分析
一、 我国城乡分割制度的形成和产生的后果
二、 城乡分割制度使失地农民难以市民化
第四节 失地农民自身因素与失地农民边缘化的关系分析
一、 竞争的弱势性使非农就业难以顺利实现
二、 生活方式的差异使失地农民难以适应城市生活
第五节 其他社会因素与失地农民边缘化的关系分析
一、 进城成本过高,阻碍失地农民市民化
二、 城市吸纳能力低,制约失地农民市民化
三、 培训教育机制缺乏,限制失地农民市民化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失地农民分异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发展型失地农户的情况分析
一、 发展型农户的主要特征
二、 对实现失地农民生活水平提升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稳定型失地农户的情况分析
一、 稳定型农户的主要特征
二、 对稳定型农户的进一步分析
第三节 贫困型失地农户的情况分析
一、 贫困型农户的主要特征
二、 贫困型农户广泛存在的原因剖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城市化进程及对失地农民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 推行城市化的重要意义
一、 推行城市化将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 推行城市化是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需要
三、 推进城市化是更好地推进工业化的需要
四、 推进城市化是全球化背景下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五、 推进城市化将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不竭动力
六、 推进城市化有利于地区协调发展
第二节 推进城市化对失地农民的影响分析
一、 城市化对发展型失地农民的影响分析
二、 城市化对稳定型失地农民的影响分析
三、 城市化对贫困型失地农民的影响分析
第三节 慎重对待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
一、 制约城市化进程
二、 对社会秩序产生冲击
三、 制造新的贫困人口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深化农地产权制度改革
第一节 对农地私有制模式的批判
一、 主张实行土地所有制的理由
二、 对实行农地私有制的质疑和批判
第二节 实行农村集体土地国有化制度模式
一、 实行农村集体土地国有化的理由
二、 对农村集体土地国有化的质疑
第三节 坚持和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模式
一、 推行土地股份制的优越性
二、 推行土地股份制尚待考虑的问题
第四节 对农地产权制度改进的思考
一、 重构农地产权模式,完善农地产权制度
二、 健全农地流转机制
三、 有选择地推广土地股份制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完善土地征用制度
第一节 严格土地审批权,防止失地农民人数急剧膨胀
第二节 严格土地征用范围,明确公共用途的界定
一、 国际通用公共利益的界定方式
二、 我国公共利益的范围界定
第三节 以片区综合价为基础确定补偿价格,进行公平合理补偿
一、 利用收益还原法确定各征地区片的土地基准价格
二、 根据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测算社会保障价格
三、 土地年产值倍数法确定各区片征用价格
四、 利用市场比较法测算区片地价
五、 对计算结果进行测算
第四节 规范土地征用程序,保护失地农民合法权益
第五节 创新失地农民安置模式,解决失地农民发展问题
一、 目前实践中较为成功的安置模式介绍
二、 对以上安置模式的对比和评价
三、 开发型安置模式:解决失地农民发展问题的最佳选择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构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
第一节 构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的必要性
一、 构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是推进城市化进程新形势的需要
二、 构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需要
三、 构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四、 构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是保护失地农民合法权益的需要
第二节 构建失地农民保障机制应遵循的原则
一、 保障失地农民整体生活水平不下降原则
二、 遵循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出资原则
三、 区别对待原则
四、 循序渐进原则
第三节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一、 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二、 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制度
三、 失地农民就业保障机制
四、 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障制度
五、 失地农民的培训制度
六、 失地农民的住房保障制度
第四节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选择
一、 保养人员
二、 剩余劳动力
三、 被抚养人员
四、 残疾人员
第五节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
一、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模式的选择
二、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十章 主要结论
一、 农民失地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二、 失地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存在边缘化倾向和贫困化现象
三、 失地农民问题产生是宏观和微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四、 深化农地制度改革,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基础
五、 完善土地征用制度,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核心
六、 构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重要举措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失地农民问题研究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