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通鉴

副标题:无

作   者:章开沅主编

分类号:

ISBN:9787805209821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通鉴”是我国传统历史编纂学中编年体史书的一种重要类型。它以年月为经、人事为纬,按照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逐年编次,把纷繁复杂的史事加以概括、提炼,脉络清晰可寻,不仅可以为史学工作者省除大量重复劳动的时间,而且可以为广大读者提供简明扼要的通史,因而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著述体裁。自北宋司马光所编《资治通鉴》问世,著家蜂起,蔚为大观,或补前纪,或续后编。近代以降,史著以“纲”、“鉴”命名观,所在多有,或简或繁,不胜枚举。惟清毕沅撰《续资治通鉴》与夏燮撰《明通鉴》可谓较好续作。然而,清代是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横跨古代、近代两个时期,与现代紧密相连,资料浩如烟海,著作汗牛充栋,一部简明扼要的《清通鉴》却付诸如,这不能不认为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情!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作指导,编纂出版一部与《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明通鉴》体例相近、规模相当、互相衔接、成龙配套的《清通鉴》,实在是史学界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史学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时代在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化,我们的治史方法也在不断改进之中,《清通鉴》一方面继承了以往编年体史书的优良传统,但在内容采择、资料搜集、史事考订、叙事方法诸方面又力求有所创新,因而形成了自身的某些特色,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规范“通鉴”体裁,注意扬长避短。其次,扩大记事范围,丰富“资治”内容。复次,叙事相对集中,事件始末易明。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在资料搜集与考订方面,本书几位作者颇费了一番功夫的。

目录

清通鉴第一册:
世祖章皇帝
顺治元年(甲申,1644)
顺治二年(乙酉,1645)
 顺治三年(丙戌,1646)
 顺治四年(丁亥,1647)
 顺治五年(戊子,1648)
 顺治六年(己丑,1649)
 顺治七年(庚寅,1650)
 顺治八年(辛卯,1651)
 顺治九年(壬辰,1652)
 顺治十年(癸巳,1653)
 顺治十一年(甲午,1654)
 顺治十二年(乙未,1655)
 顺治十三年(丙申,1656)
 顺治十四年(丁酉,1657)
 顺治十五年(戊戌,1658) 
 顺治十六年(己亥,1659)
 顺治十七年(庚子,1660)
 顺治十八年(辛丑,1661)
圣祖仁皇帝
 康熙元年(壬寅,1662)
 康熙二年(癸卯,1663)
 康熙三年(甲辰,1664)
 康熙四年(乙巳,1665)
 康熙五年(丙午,1666)
 康熙六年(丁未,1667) 
 康熙七年(戊申,1668)
 康熙八年(己酉,1669)
 康熙九年(庚戌,1670) 
 康熙十年(辛亥,1671)
 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
 康熙十二年(癸丑,1673)
 康熙十三年(甲寅,1674)
 康熙十四年(乙卯,1675)
 康熙十五年(丙辰,1676)
 康熙十六年(丁巳,1677)
 康熙十七年(戊午,?1678)
 康熙十八年(己未,1679)
 康熙十九年(庚申,1680)
 康熙二十年(半酉,1681)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1682)
 康熙二十二年(癸亥,1683)
 康熙二十三年(甲子,1684)
 康熙二十四年(乙丑,1685)
 康熙二十五年(丙寅,1686)
 康熙二十六年(丁卯,1687)
……
清通鉴第二册
清通鉴第三册
清通鉴第四册
后记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清通鉴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