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是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本教材为植物生产类专业本科生和大专生编写。针对当前国内土壤学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讨论,对原有的土壤学教材的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组合,制定了新的教材编写提纲。编写教师来自国内多所农业高校及综合性大学,他们在长期的教学、科研以及生产实践中,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从各个方面不同程度地丰富了土壤学的内容。
目录
目录
前言
1 绪论
1.1 土壤和土壤圈的概念
1.1.1 土壤的概念
1.1.2 土壤圈的概念
1.2 土壤的重要性与功能
1.2.1 土壤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自然资源
1.2.2 土壤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2.3 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土壤科学发展的历史及其研究内容
1.3.1 土壤科学发展的历史
1.3.2 土壤学研究的内容与任务
2 土壤物理性质与过程
2.1 土壤质地与结构
2.1.1 土壤三相关系
2.1.2 土壤颗粒
2.1.3 土壤质地
2.1.4 土壤结构
2.1.5 土壤孔隙
2.2 土壤水
2.2.1 土壤含水量
2.2.2 土壤水的能态
2.2.3 土壤水分运动
2.2.4 土壤水分平衡
2.2.5 土壤水的有效性
2.3 土壤气体
2.3.1 土壤气体的组成
2.3.2 土壤气体的运动
2.4 土壤热量
2.4.1 土壤的热性质
2.4.2 土壤热量平衡
2.5 土壤力学及其他性质
2.5.1 土壤黏结性与黏着性
2.5.2 土壤可塑性
2.5.3 土壤胀缩性
2.5.4 土壤剪切力
2.5.5 土壤压缩与抗压强度
2.5.6 土壤硬度
2.6 土壤颜色与电磁特性
2.6.1 土壤颜色
2.6.2 土壤的电磁特性
3 土壤化学性质和过程
3.1 土壤胶体和表面化学特性
3.1.1 土壤胶体的类型与特征
3.1.2 土壤胶体的表面性质
3.1.3 土壤胶体的离子交换作用
3.2 土壤酸碱性
3.2.1 土壤酸性
3.2.2 土壤碱性
3.3 土壤氧化还原反应
3.3.1 土壤中的氧化还原反应
3.3.2 土壤中主要的氧化还原体系
3.3.3 Eh和pH的关系
3.4 土壤缓冲性
3.4.1 土壤缓冲性的概念
3.4.2 土壤缓冲作用的机理
3.4.3 土壤氧化还原缓冲性
4 土壤生物化学过程与养分循环
4.1 土壤生物
4.1.1 土壤生物的种类
4.1.2 土壤生物的数量与活性
4.2 土壤有机质的组成与转化
4.2.1 土壤有机质的组成
4.2.2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与碳素循环
4.3 土壤氮素的形态与转化
4.3.1 土壤氮素的形态与性质
4.3.2 土壤氮素的转化与循环
4.4 土壤磷和硫的形态与转化
4.4.1 土壤磷素
4.4.2 土壤磷素的转化
4.4.3 生物在土壤磷转化中的作用
4.4.4 土壤中硫的形态与转化
4.5 土壤钾的形态与转化
4.5.1 土壤中钾的含量
4.5.2 土壤中钾的形态
4.5.3 土壤中钾的转化
4.6 土壤中的钙、镁和微量元素循环
4.6.1 土壤中的钙、镁
4.6.2 土壤中的微量元素
5 土壤形成和发育
5.1 土壤母质的来源与类型
5.1.1 土壤母质的来源
5.1.2 岩石的风化作用与土壤母质的形成
5.2 土壤形成因素
5.2.1 土壤发生学理论及发展
5.2.2 五大成土因素
5.2.3 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5.3 土壤形成过程
5.3.1 土壤形成过程中的大小循环
5.3.2 主要成土过程
5.4 土壤发育和土壤剖面
5.4.1 土壤发育的主要阶段
5.4.2 土壤发育速率
5.4.3 土壤年龄
5.4.4 土壤剖面与土体构造
5.4.5 土壤发生层
6 土壤分类
6.1 土壤分类
6.1.1 土壤分类的基本概念和要求
6.1.2 土壤分类系统
6.1.3 土壤系统分类
6.2 我国土壤分布概况
6.2.1 地带性分布
6.2.2 区域性分布
6.3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特性
6.3.1 主要的地带性土壤
6.3.2 主要的非地带性土壤
7 土壤调查制图与土壤信息系统
7.1 土壤调查制图的基本概念
7.1.1 基本土壤调查(普查)和专项土壤调查
7.1.2 土壤概查和土壤详查
7.1. 3 制图比例尺
7.2 常规土壤调查制图
7.2.1 踏查与资料分析
7.2.2 土壤界线的调绘
7.2.3 土壤剖面的布置与挖掘采样
7.2.4 土壤剖面的描述、解译
7.2.5 土壤图的制作
7.3 遥感技术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
7.3.1 遥感的特性
7.3.2 土壤光谱特征
7.3.3 遥感图像的判读
7.4 土壤信息系统
7.4.1 土壤信息系统的基本组成
7.4.2 SOTER数据库及应用前景
7.4.3 信息化技术发展与土壤信息系统
8 土壤管理与肥力调控
8.1 土壤肥力评价
8.1.1 土壤肥力的概念
8.1.2 土壤肥力分类
8.1.3 土壤肥力评价
8.2 土壤耕性和耕作
8.2.1 土壤耕性
8.2.2 土壤耕作及主要耕作方法
8.3 土壤质地和结构的改良与调控
8.3.1 不同土壤质地的生产性状
8.3.2 不良土壤质地的改良
8.3.3 土壤结构的改良
8.4 土壤水、气、热状况的调控
8.4,1 合理灌排,调控土壤水分
8.4.2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
8.4.3 精耕细作,加强农田管理
8.4.4 其他措施
8.5 土传病害与连作障碍的防治
8.5.1 土传病害的种类与防治
8.5.2 连作障碍的治理
8.6 土壤酸碱性调节
8.6.1 土壤酸碱性对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8.6.2 土壤酸碱性的调节
8.7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调节与管理
8.7.1 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8.7.2 土壤有机质的管理
8.8 土壤养分状况的综合调控
8.8.1 土壤养分及有效性
8.8.2 土壤养分循环及平衡施肥
8.8.3 土壤养分调控措施
8.8.4 精准农业与土壤养分管理
8.8.5 养分资源宏观管理
9 土壤质量与退化
9.1 土壤质量
9.1.1 土壤质量的概念
9.1.2 土壤质量的影响因素和评价原则
9.1.3 土壤质量的评价指标
9.1.4 土壤质量的评价方法
9.2 土壤退化的概念与分类
9.2.1 土壤退化的概念
9.2.2 土壤退化的分类
9.3 我国土壤退化的基本态势
9.3.1 我国土壤退化的现状
9.3.2 我国土壤退化的成因
9.4 土壤退化的主要类型及其防治
9.4.1 土壤沙化和沙漠化
9.4.2 土壤侵蚀
9.4.3 土壤盐渍化
9.4.4 土壤潜育化
9.4.5 土壤污染
9.4.6 土壤养分退化
10 土壤资源利用与管理
10.1 农田土壤特征与管理
10.1.1 农田土壤特征
10.1.2 农田土壤管理
10.2 园艺土壤特征与管理
10.2.1 园艺土壤特征
10.2.2 园艺土壤栽培要求
10.2.3 管理措施
10.3 草原土壤特征与管理
10.3.1 草原土壤特征
10.3.2 草原土壤管理
10.4 森林土壤特征与管理
10.4.1 森林土壤特征
10.4.2 森林土壤管理
10.5 城市土壤特征与管理
10.5.1 城市土壤特征
10.5.2 城市土壤管理
10.6 我国土壤资源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0.6.1 我国土壤资源的现状
10.6.2 土壤问题与政策制定
10.6.3 对策
10.7 土壤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10.7.1 土壤与环境保护及全球变化
10.7.2 土壤与食品安全
10.7.3 土壤与可持续发展
10.7.4 土壤知识教育与公众意识
?_5B
前言
1 绪论
1.1 土壤和土壤圈的概念
1.1.1 土壤的概念
1.1.2 土壤圈的概念
1.2 土壤的重要性与功能
1.2.1 土壤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自然资源
1.2.2 土壤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2.3 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土壤科学发展的历史及其研究内容
1.3.1 土壤科学发展的历史
1.3.2 土壤学研究的内容与任务
2 土壤物理性质与过程
2.1 土壤质地与结构
2.1.1 土壤三相关系
2.1.2 土壤颗粒
2.1.3 土壤质地
2.1.4 土壤结构
2.1.5 土壤孔隙
2.2 土壤水
2.2.1 土壤含水量
2.2.2 土壤水的能态
2.2.3 土壤水分运动
2.2.4 土壤水分平衡
2.2.5 土壤水的有效性
2.3 土壤气体
2.3.1 土壤气体的组成
2.3.2 土壤气体的运动
2.4 土壤热量
2.4.1 土壤的热性质
2.4.2 土壤热量平衡
2.5 土壤力学及其他性质
2.5.1 土壤黏结性与黏着性
2.5.2 土壤可塑性
2.5.3 土壤胀缩性
2.5.4 土壤剪切力
2.5.5 土壤压缩与抗压强度
2.5.6 土壤硬度
2.6 土壤颜色与电磁特性
2.6.1 土壤颜色
2.6.2 土壤的电磁特性
3 土壤化学性质和过程
3.1 土壤胶体和表面化学特性
3.1.1 土壤胶体的类型与特征
3.1.2 土壤胶体的表面性质
3.1.3 土壤胶体的离子交换作用
3.2 土壤酸碱性
3.2.1 土壤酸性
3.2.2 土壤碱性
3.3 土壤氧化还原反应
3.3.1 土壤中的氧化还原反应
3.3.2 土壤中主要的氧化还原体系
3.3.3 Eh和pH的关系
3.4 土壤缓冲性
3.4.1 土壤缓冲性的概念
3.4.2 土壤缓冲作用的机理
3.4.3 土壤氧化还原缓冲性
4 土壤生物化学过程与养分循环
4.1 土壤生物
4.1.1 土壤生物的种类
4.1.2 土壤生物的数量与活性
4.2 土壤有机质的组成与转化
4.2.1 土壤有机质的组成
4.2.2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与碳素循环
4.3 土壤氮素的形态与转化
4.3.1 土壤氮素的形态与性质
4.3.2 土壤氮素的转化与循环
4.4 土壤磷和硫的形态与转化
4.4.1 土壤磷素
4.4.2 土壤磷素的转化
4.4.3 生物在土壤磷转化中的作用
4.4.4 土壤中硫的形态与转化
4.5 土壤钾的形态与转化
4.5.1 土壤中钾的含量
4.5.2 土壤中钾的形态
4.5.3 土壤中钾的转化
4.6 土壤中的钙、镁和微量元素循环
4.6.1 土壤中的钙、镁
4.6.2 土壤中的微量元素
5 土壤形成和发育
5.1 土壤母质的来源与类型
5.1.1 土壤母质的来源
5.1.2 岩石的风化作用与土壤母质的形成
5.2 土壤形成因素
5.2.1 土壤发生学理论及发展
5.2.2 五大成土因素
5.2.3 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5.3 土壤形成过程
5.3.1 土壤形成过程中的大小循环
5.3.2 主要成土过程
5.4 土壤发育和土壤剖面
5.4.1 土壤发育的主要阶段
5.4.2 土壤发育速率
5.4.3 土壤年龄
5.4.4 土壤剖面与土体构造
5.4.5 土壤发生层
6 土壤分类
6.1 土壤分类
6.1.1 土壤分类的基本概念和要求
6.1.2 土壤分类系统
6.1.3 土壤系统分类
6.2 我国土壤分布概况
6.2.1 地带性分布
6.2.2 区域性分布
6.3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特性
6.3.1 主要的地带性土壤
6.3.2 主要的非地带性土壤
7 土壤调查制图与土壤信息系统
7.1 土壤调查制图的基本概念
7.1.1 基本土壤调查(普查)和专项土壤调查
7.1.2 土壤概查和土壤详查
7.1. 3 制图比例尺
7.2 常规土壤调查制图
7.2.1 踏查与资料分析
7.2.2 土壤界线的调绘
7.2.3 土壤剖面的布置与挖掘采样
7.2.4 土壤剖面的描述、解译
7.2.5 土壤图的制作
7.3 遥感技术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
7.3.1 遥感的特性
7.3.2 土壤光谱特征
7.3.3 遥感图像的判读
7.4 土壤信息系统
7.4.1 土壤信息系统的基本组成
7.4.2 SOTER数据库及应用前景
7.4.3 信息化技术发展与土壤信息系统
8 土壤管理与肥力调控
8.1 土壤肥力评价
8.1.1 土壤肥力的概念
8.1.2 土壤肥力分类
8.1.3 土壤肥力评价
8.2 土壤耕性和耕作
8.2.1 土壤耕性
8.2.2 土壤耕作及主要耕作方法
8.3 土壤质地和结构的改良与调控
8.3.1 不同土壤质地的生产性状
8.3.2 不良土壤质地的改良
8.3.3 土壤结构的改良
8.4 土壤水、气、热状况的调控
8.4,1 合理灌排,调控土壤水分
8.4.2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
8.4.3 精耕细作,加强农田管理
8.4.4 其他措施
8.5 土传病害与连作障碍的防治
8.5.1 土传病害的种类与防治
8.5.2 连作障碍的治理
8.6 土壤酸碱性调节
8.6.1 土壤酸碱性对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8.6.2 土壤酸碱性的调节
8.7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调节与管理
8.7.1 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8.7.2 土壤有机质的管理
8.8 土壤养分状况的综合调控
8.8.1 土壤养分及有效性
8.8.2 土壤养分循环及平衡施肥
8.8.3 土壤养分调控措施
8.8.4 精准农业与土壤养分管理
8.8.5 养分资源宏观管理
9 土壤质量与退化
9.1 土壤质量
9.1.1 土壤质量的概念
9.1.2 土壤质量的影响因素和评价原则
9.1.3 土壤质量的评价指标
9.1.4 土壤质量的评价方法
9.2 土壤退化的概念与分类
9.2.1 土壤退化的概念
9.2.2 土壤退化的分类
9.3 我国土壤退化的基本态势
9.3.1 我国土壤退化的现状
9.3.2 我国土壤退化的成因
9.4 土壤退化的主要类型及其防治
9.4.1 土壤沙化和沙漠化
9.4.2 土壤侵蚀
9.4.3 土壤盐渍化
9.4.4 土壤潜育化
9.4.5 土壤污染
9.4.6 土壤养分退化
10 土壤资源利用与管理
10.1 农田土壤特征与管理
10.1.1 农田土壤特征
10.1.2 农田土壤管理
10.2 园艺土壤特征与管理
10.2.1 园艺土壤特征
10.2.2 园艺土壤栽培要求
10.2.3 管理措施
10.3 草原土壤特征与管理
10.3.1 草原土壤特征
10.3.2 草原土壤管理
10.4 森林土壤特征与管理
10.4.1 森林土壤特征
10.4.2 森林土壤管理
10.5 城市土壤特征与管理
10.5.1 城市土壤特征
10.5.2 城市土壤管理
10.6 我国土壤资源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0.6.1 我国土壤资源的现状
10.6.2 土壤问题与政策制定
10.6.3 对策
10.7 土壤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10.7.1 土壤与环境保护及全球变化
10.7.2 土壤与食品安全
10.7.3 土壤与可持续发展
10.7.4 土壤知识教育与公众意识
?_5B
土壤学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