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朱熹是南宋时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本书运用哲学逻辑结构的方法,提示了朱子理气先后、理一分殊、格致心思、持敬知行、心性情才、诗理自然的理性精神。以及其天理君权、理欲义利、心术王霸、人伦教育的道德精神。诠释其哲学致广大、尽精微之存在,梳理其思想前后之变化,贯通其内在的思想逻辑结构,肯定其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的地位。本书凝聚了作者多年研究朱子思想的体悟,是当前国内论述朱子思想最全面的著作。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理学的转生和形成
一 何谓“理学”
二 理学的思想来源
三 理学的形成
第二章 朱熹生活的时代、身世和经历
一 生活的时代
二 身世和经历
三 著作考释
第三章 朱熹的经济思想
一 贫富论
二 重农业生产与社会分工论
三 薄取于民与俭奢适中论
四 开源节流论
五 井田论
六 货币论
第四章 朱熹的政治学说
一 政治概念的内涵
二 天理君权论和对君权的限制
三 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四 为政以德与为政以刑
五 人才问题
第五章 朱熹哲学的逻辑结构
一 哲学逻辑结构
二 理、太极和道
三 理与气、太极与阴阳、道与器的关系
四 气、阴阳和器
五 理、太极和道的流行、分殊说
第六章 宇宙、天文、气象的自然学说
一 宇宙论
二 天文论
三 气象论
第七章 形神、魂魄、鬼神的学说
一 形神论
二 魂魄论
三 鬼神论
第八章 一二、动静、化变、中庸的学说
一 一二论
二 动静论
三 化与变
四 中庸说
第九章 从物到理的认知过程
一 格物与致知
二 积累与贯通
三 知觉与心思
四 持敬、去欲的主体修养
五 知先行后与知行互发
第十章 性、心、情的学说
一 何谓性
二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三 道心与人心
四 情与才
第十一章 美善、文道、诗理的美学思想
一 美与善
二 文与道
三 诗与理
四 自然与规模
第十二章 理欲、义利及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思想
一 天理与人欲
二 义与利
三 三纲与五常
第十三章 心术、王霸、道统的历史观
一 心术论
二 王霸之辨
三 元、会、运、世说
四 道统论
第十四章 朱熹的史学思想
一 天理与史事的融合
二 历史评价的价值标准
三 经与史的先后、体用论
四 史学的核心精神
五 史笔之准绳
第十五章 朱熹的教育思想
一 教育目的
二 教育内容
三 教学方法
四 读书方法
没有结束的结束语——朱熹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其作用
一 朱熹思想的历史地位的被抬高
二 为何成为官方哲学
修订版后记
Ag
第一章 理学的转生和形成
一 何谓“理学”
二 理学的思想来源
三 理学的形成
第二章 朱熹生活的时代、身世和经历
一 生活的时代
二 身世和经历
三 著作考释
第三章 朱熹的经济思想
一 贫富论
二 重农业生产与社会分工论
三 薄取于民与俭奢适中论
四 开源节流论
五 井田论
六 货币论
第四章 朱熹的政治学说
一 政治概念的内涵
二 天理君权论和对君权的限制
三 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四 为政以德与为政以刑
五 人才问题
第五章 朱熹哲学的逻辑结构
一 哲学逻辑结构
二 理、太极和道
三 理与气、太极与阴阳、道与器的关系
四 气、阴阳和器
五 理、太极和道的流行、分殊说
第六章 宇宙、天文、气象的自然学说
一 宇宙论
二 天文论
三 气象论
第七章 形神、魂魄、鬼神的学说
一 形神论
二 魂魄论
三 鬼神论
第八章 一二、动静、化变、中庸的学说
一 一二论
二 动静论
三 化与变
四 中庸说
第九章 从物到理的认知过程
一 格物与致知
二 积累与贯通
三 知觉与心思
四 持敬、去欲的主体修养
五 知先行后与知行互发
第十章 性、心、情的学说
一 何谓性
二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三 道心与人心
四 情与才
第十一章 美善、文道、诗理的美学思想
一 美与善
二 文与道
三 诗与理
四 自然与规模
第十二章 理欲、义利及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思想
一 天理与人欲
二 义与利
三 三纲与五常
第十三章 心术、王霸、道统的历史观
一 心术论
二 王霸之辨
三 元、会、运、世说
四 道统论
第十四章 朱熹的史学思想
一 天理与史事的融合
二 历史评价的价值标准
三 经与史的先后、体用论
四 史学的核心精神
五 史笔之准绳
第十五章 朱熹的教育思想
一 教育目的
二 教育内容
三 教学方法
四 读书方法
没有结束的结束语——朱熹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其作用
一 朱熹思想的历史地位的被抬高
二 为何成为官方哲学
修订版后记
Ag
朱熹思想研究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